冬至遐想
冬至又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节”等。而每当过了冬至后,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昼夜长短循环的开始。此时进入“数九寒天”时节,民间俗称“进九”。冬至是一个温情的节日,它以特有的方式和语言,释放着它的韵味。
今天的冬至,各地依然刮飞着“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至今我们这个北方小城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冬至不吃肉,冻掉脚趾头”的说法。这是多年流传下来的冬至饮食习俗。
傍晚时分,散步来到松花江边,太阳最后的余晖也消失殆尽,天地被一片朦胧笼罩,我深情地对寒冬做一次多情的回望。不觉中深冬的脚步已迈进了冬至的门槛,感慨白昼之短暂,更觉得黄昏中我的身影被阳光拉的更长,歪歪斜斜,如影随形,在皑皑白雪中随风飘散,在凛冽的刺骨的疾风尽吹中淹没影踪。我的眼睛望着洁白的江面,大脑便随着落雪一起纷飞遐想……。
时光总会有那么些许的片段记忆铭心,深深烙印,却依然美好。梦回童年。在黎明前凝视着房子对面的山,因为太阳会从山的那面儿升起,还有树梢上的那条红线,哐哐哐哐?什么在响?我无奈的用被子蒙住了头,醒了,睡了,在睡与醒之间游离,是什么?梦中又回到了儿时,非常渴望过冬至,连味道都那样熟悉,起来吃饭,今天冬至,吃饺子,吃一碗饺子就可以长一岁,妈妈的声音还是那么洪亮。幸福的滋味在饺子的热气中流淌,温馨的感觉在笑脸中弥漫。那时,家境都很贫寒,但是到了冬至这天,母亲还是要想方设法给我们包点饺子吃,那时的饺子面是白面和玉米面两掺的,馅儿是酸菜、白菜或者萝卜里面只有些许的咸肉,虽然比不了如今的饺子,但是我们吃起来还是很开心的,也是一年中难得的一顿“美食”了。就是这些食材,还都是母亲在日常生活中一点一点积攒下来的。从小的时候,母亲就对我们格外的疼爱,让我们跟所有的孩子一样都能快乐开心地度过幸福的童年。慢慢、慢慢得,我真的长大了,长大后的我知道了:原来不管吃多少碗饺子,我只能长一岁。老家有风俗:过完冬至便长一岁,自然是指虚岁,所以我根深蒂固地认为,冬至一过,我的年龄就自然而然地长了一岁。长大了,也就懂得了很多,知道了很多,于是我慢慢得不是那么渴望着过冬至了。冬至的概念,仅仅是在寒冷的冬天里,吃上一两碗妈妈亲手做的热气腾腾的饺子,然后告诉自己,我又长了一岁了。
随着冬至到来,山村小溪也结了厚厚的冰。我和小伙伴去滑冰爬犁,双手握着冰锥轻轻的扎在冰面上,使冰爬犁在冰面上滑动,那冰爬犁飞一般从高处顺坡而下,那种眩晕的感觉至今也难以忘怀。小脸被寒风刷的通红,小手被寒风冻得发紫,鼻涕被寒风吹直了也顾不上擦拭,等玩的尽兴后,就相约小伙伴去砸冰,那冰块透着寒气,用擦完鼻涕的手指去搬动破碎的冰块,手指一下子就粘在冰块上,扯下来的手指生疼生疼。把砸好的冰块放在长时间擦鼻涕黑得油亮的袖口上揽在怀里,一手提着冰爬犁,一手抱着冰块回家。在晚上把冰块放在盛满凉水的杯子里,放上白糖,喝在肚里真是那个清爽,冰到心底,舒服极了。在那个没有肉香飘飞的岁月里,一杯冰凉的糖水也足矣让我现在回味无穷。
想起以前的同事,一起成长的日子,青涩的年华,承载太多的记忆,有过欢笑,有过争吵,有过关爱,有过埋怨,往昔的种种,浮现在脑海,点点滴滴,是难以割舍的情结。虽然,问候少去,各奔前程,心中仍然揣着当年那份清澈如水的友谊,天涯相隔,唯愿安好。
现如今在这个小城中,每天独坐窗前,一杯茶,一台电脑,茶香脑香,便温润了时光。晨光透过玻璃窗折射出,格外刺目的线条,却勾勒出一帘子的幸好。一个人的时候,常常蛰伏在精彩的文字里,乐此不疲,灵魂也在诗意的段落里栖息。抑或做几样素色小菜,煮一锅粥,琐碎的日子,融进了菜肴稻香里。生活,让我不得不面对无数个平淡的日子,周而复始行色匆匆,用一份闲适,让心灵小憩。怎么也感觉不到昔日那种风景,那种情愫。
物是人非,如今母亲不在了,不知在那个世界,是否安好?按着习俗冬至是感恩的日子,也是祭祀的日子。本来打算去祭祀母亲,这个让人恐慌、惊恐、无奈的新冠肺炎肆虐了一年,让人哪里也不能去,只能亡故兴叹。母亲温暖的笑颜。不相忘,自难忘。儿子在千里之外心中默默的祈祷与祝福,在不同的世界里,相互珍重。悠悠我心,情深意长。又冬至了,今夜最长。幸好从明天开始,日渐长一丝,夜渐短一份。这份欢喜一天天地积攒,直至九尽春回……。但愿新冠肺炎疫苗研发出成功,新冠肺炎彻底消失。随着白昼会越来越长,黑夜就会越来越短,我们的日子会越来越好。掩卷而思,我还想对这耳熟能详的《九九歌》再续上一句:“过完冬至过三九,新年不久跟着走!”……
一阵汽车喇叭声,把我从遐想中惊醒,那份幽香,那份清醇,那份淡雅,都在默默地品味之中,都在那蓦然回首中感悟着人生的真谛。全然不觉寒风已经冰冻了我的脚趾,麻木了我的耳朵,僵硬了我的手指。我抬头望向布满星空的天穹,只想在匆匆的岁月里,用心走好脚下的路,即便是在水瘦山寒处,也依然能走成属于自己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