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金融市场新趋势
金融化的前提首先是资产化。当艺术品尚不具备资产属性的时候,艺术品的金融化便不可能实现。作为艺术品的定价、权属、真伪、增值、流通这些“资产”的普遍属性都没有具备的时候,中国的金融体系比如保险、担 保、抵质押实际上并没有认可“艺术品”,这就直接导致了艺术金融产品退出难的后果。
虽然艺术品金融正伴随着人们物质财富的积累及精神消费的需求迅速崛起,但仍然方兴未艾。由于缺乏合格专项领域人才,往往造成了市场鱼龙混杂的局面:在我国数百所高校中仅有少数开办艺术管理和文化管理相关的专 业;而我国800多万金融从业人员中,具备艺术品专 业知识和艺术品经营管理能力的人才更少之又少。
在过去的十年中,越来越多的人把艺术市场视为价值贮藏的手段,因为它能保持投资的购买力,尤其在经济增长缓慢的时期。所以,不仅基金会、银行进入这一领域,尤其是银行的私人银行业务,不再限于零售业务,继而拓展艺术品交易顾问的服务。当艺术品被视为金融资产,就催生了艺术品交易所。国家为此成立多个专门的艺术品交易平台,进行文化资产的二级交易,以求探索多样化的艺术品金融服务。中国艺术品市场走在这一领域的前沿。
“在国外,艺术品份额化的尝试已经开始了。”在接受第 一财经采访时,秦谊表达了她对艺术品金融化探索的信心,“份额化是未来的一个趋势,将来肯定会做。”
目前,依我国的具体情况来看,艺术收藏也存在很多的问题;一、多以投机者为主,这使艺术收藏市场越来越商业化;二、收藏多以个人为主,公共收藏很少,主要是深度研究少、国家支持少。而且关于一些艺术品收藏的公共制度还没有被有效的建立起来。所以致使艺术市场的混乱,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信息处理的不透明、不公开,大家都不理解其中的内幕。但是影响艺术品市场的不应该是艺术品的价格,而应该有学术的参与,它与艺术市场有着重要的关系,这是一门创新的产业,高等学 校应该成为其发展创新的主力军,所以学术的参与对艺术品市场的动态、未来发展,都会有非常大的帮助。
艺术品行业就是存在两大毛病:一个就是藏品的标准没有,另一个就是交易的保障没有。目前传统的艺术品公司和平台大部分都要倒闭,因为藏家都明白了其中的水深,不会去上这个当。那么在这么一个转折的时期,出现了艺术品金融的新模式。
事实上,我们需要客观地看待艺术品的价值;不是所有的艺术品都有保值增值的效益,很多艺术品是没有的,或者可以说绝大多数艺术品没有保值增值的效益,只有艺术精品才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