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刮骨疗毒」中的是什么毒?骨科医生解释全过程!

我们都知道在《三国演义》中刮骨疗毒讲的是神医华佗为武圣关羽治疗胳膊箭伤的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体现了关羽勇敢无畏和坚强的意志,同时也说明了三国时期医术高明。

那么从现代医学角度看,刮骨疗毒的故事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操作?

一、史书中的刮骨疗毒

由于罗贯中的三国版本在民间的广泛流传,大多数人了解的刮骨疗毒也是术中所描述的情况。

话说关羽暮年战于樊城,被毒箭伤到右臂,青肿疼痛,不能运动。华佗初步诊断后说,此法可治,只需要立一根柱子,上面钉一只大环,请关羽将伤臂穿于环中,用绳索系住,再取厚被蒙住将军头脸,然后方能动手疗毒。

关羽听了后哈哈大笑,说不需要这些准备,直接动手就可以。于是华佗以尖刀割开关公皮肉,直到骨头。华佗用刀刮尽骨头上的毒后,敷上药,用线缝合。

关公因此称华佗为神医,华佗则称关公为天神。可谓医患之间的千古佳话。

但是三国志原文中和三国演义有部分出入:三国志中关羽的确中了箭伤,但是后来伤口痊愈,但每到阴雨天,骨头经常疼痛。

医生说:"箭头有毒,毒已深入骨髓里,应当剖开手臂打开伤口,刮骨头除去毒素,这个隐患才可以除去。"关羽便伸出手臂让医生剖开它。

相信华佗大家都很熟悉,他是有史可载的我国第一位外科医生。在原文当中,并没有说那位医生是华佗。

历史上华佗死于公元208年,而关羽中箭在公元219年,两者相差十一年,华佗再有通天之能,也不能在地府给关公疗伤。可见罗贯中用了小说家的虚构笔法。

二、刮骨疗毒中的外科技术

我们回顾刮骨疗毒的全过程。

首先第一个疑问就是,关羽中的是什么毒呢?

有后人流传故事中所说是“乌头”,乌头既是中药也是毒药,乌头碱主要作用于神经肌肉系统,使之先兴奋后抑制,甚至麻痹,乌头碱还可直接作用于心肌,并兴奋迷走神经中枢,致使心律失常及心动过缓等。

古代作为箭毒,涂在箭头上中箭即倒。因吸收快,故中毒极为迅速,可于数分钟内出现中毒症状。可是看出,乌头是一种快速发作的毒药,如果关羽真的中了此毒,根本不可能自然痊愈或者等到救治。

大部分毒素,是经过血液循环传播,而不是单一地附在骨头上,单纯刮骨也不可能去除全身的毒素。中毒最深部位在骨髓,只要把这里刮干净就能解毒显然不可能。

那么关羽的箭伤到底是中毒还是另有其因呢?

从三国志中“每至阴雨,骨常疼痛”的表现看,影响关羽伤口的并不是所谓的毒,很有可能是慢性骨髓炎。在受箭伤后,由于箭头往往携带大量污染物,古代人对于细菌感染并不知情,如果伤口未能及时清创治疗,会有大量死骨或异物存在。

所谓的“刮骨”,其实就是去除胳膊上肌肉和骨头的坏死组织,防止感染进一步扩散。从现代医学看,通过外科手术对死骨及骨髓腔内炎性组织进行治疗,可以称为刮骨。

那么这个所谓的骨髓炎清创术真的可以像书中描述的那样简单顺利的完成吗?

无论什么样的外科手术都会面临三大问题,感染、出血、疼痛。

古代没有无菌术,在小说中看到,华佗对手术刀进行了沸腾加热,这只是最基本的消毒。却依旧无法避免空气中和皮肤上的细菌污染。

关公即使真天神下凡,免不了还要被术后感染折磨一番。要知道,在抗菌手段成熟前,很多古代的外伤病人都是死于感染。

倘若关公真是强壮过人,依靠自身的抗感染能力强熬过了这一关,手术面临的第二个难点就是解剖问题。

我们都知道医生手术之前要学习人体的解剖结构,但是在古代可没有现在这么完整的解剖课程供人学习。

切开手臂时难免碰到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等)、肌肉、血管。只要动刀时损伤到了神经,关羽术后手臂一定瘫痪,青龙偃月刀也只能封存啦。更不用提对切断了动脉血管,大出血不能止血,如果真按书中血流盈盆描述,关公基本也就休克了。

我们知道华佗发明了麻沸散,一种类似于今天麻药作用的药物,小说中为了凸显关羽的神勇和男子气概,并没有提到使用麻沸散。倘若真是华佗动手术,为何放着麻药不用呢。

现代手术中使用麻醉已经司空见惯,在古代,被手术活生生痛死却不少见。关羽虽是一代武圣,但是一个人在疼痛状态下,是无法做手术的,疼痛状态下,表现为肌张力很高,全身产生应激反应,即使意志力再强,也不可能控制疼痛下的身体反应。

另外还包括失血后的抽搐及幻听。因此对于关公刀入骨髓而岿然不动这部分,我们且当做戏说。

刮骨疗毒是根据史书战伤事件而艺术加工的一个小说片段,以现代医学的眼光来解毒,这件事虽然有着一定的外科学基础,但是在很多操作上依然缺乏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