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盼雪一样,终于盼来了,进宫目睹中华第一帖《平复帖》的机会!
昨天,雪,终于办妥了进京证,大张旗鼓地进城了!
一大早,朋友圈都乱了:
嘴馋的要吃火锅,炫富的要穿貂,臭美的要拍照,矫情的要写诗,单身的要找人散步,浪漫的要堆雪人,闲不住的要打雪仗,秀恩爱的要一起白了头……
帝都的一场雪,让北京成了北平,故宫成了紫禁城。
更是有人宁愿排队两个小时,也要到宫里去看雪!
而今春,让人更为兴奋的是,故宫筹备已久的“张伯驹捐献文物精品展”即将举办,其中,便有中华第一帖《平复帖》等数件国宝。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曾撰文表示,故宫博物院共计收藏有张伯驹《丛碧书画录》著录的古代书画22件,几乎件件堪称中国艺术史上的璀璨明珠。
如晋·陆机《平复帖》是我国传世文物中最早的一件名人手迹;隋·展子虔《游春图》为传世最早的一幅独立山水画。其余如唐·杜牧《张好好诗》、唐·李白《上阳台帖》、宋·黄庭坚《诸上座帖》、宋·赵佶《雪江归棹图》等,都是我国艺术史上的重要文物。
《平复帖》
横屏看更清楚,让图片飞一会儿~
▲《平复帖》卷,晋,陆机书,纸本,手卷,纵23.7cm,横20.6cm,草隶书9行86字
单霁翔称,
“对于张伯驹的贡献,故宫博物院一直感念于心。自1998年张伯驹先生诞辰100周年以来,故宫博物院及相关机构陆续推出了系列纪念活动,以深切缅怀其高尚的品格,纪念其化私为公的奉献精神和对我国文化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故宫博物院将永远铭记这位一生为国宝永存神州,做出了非凡贡献的传奇人物。”
张伯驹先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代宗师,是集收藏家、鉴赏家、书画家、诗词学家、京剧艺术家于一身的文化奇人。先生一生珍藏的书画名迹见其著作《丛碧书画录》者,便有118件之多,被称为天下第一藏。
▲张伯驹(1898—1982),原名家骐,别号丛碧馆主。与张学良、溥侗、袁克文一起被称为“民国四公子”。
出生于书香门第的张伯驹天性聪颖,有神童之誉。幼年入私塾,又接受新学教育,小学毕业后跟随父亲来到北平,后在曹锟、吴佩孚、张作霖部任职,做到旅长——最终因不满军阀腐败生活离开军界,协助父亲打理银行业务,却发现自己对银行事务不感兴趣。
张伯驹生活的“丛碧山房”名字就来自康熙御题赐给庞垲的柳体字“丛碧山房”,这是其1927年收藏的第一件书画作品,先生的别号“丛碧”亦由此而来。寓所原为李莲英旧墅,原址在今北京弓弦胡同1号。
1927年,将近而立之年的张伯驹倾心于收藏字画,为了珍贵文物不外流,不惜一掷千金。他曾说,“黄金易得,国宝无二。我买它们不是卖钱,是怕它们流出外国。”
收藏过的重要古代书画有西晋陆机的《平复帖》、隋展子虔《游春图》、唐代诗人李白的《上阳台帖》、唐杜牧的《张好好诗卷》,宋黄庭坚的《诸上座帖》、赵佶的《雪江归棹图卷》,元钱选的《山居图卷》等等。
王世襄曾向张伯驹借阅《平复帖》,小心翼翼地提出,能否在张家看上一两次。没想到张伯驹回答:“你拿回家看去吧。”放了一个多月,王世襄完成《西晋陆机〈平复帖〉流传考略》一文。
▲《平复帖》卷,晋,陆机书,纸本,手卷,纵23.7cm,横20.6cm,草隶书9行86字
《平复帖》比王羲之最名盛名的法帖《兰亭序》还要早60年,羲献父子的字迹虽集千万宠爱于一身,遗憾的是,羲献父子的真迹几乎没有一件能流传至今。而《平复帖》却在1700多年的岁月里,躲过天灾人祸、战火纷争、风雨侵蚀、百代沉浮,奇迹般的完好保存下来,成为迄今最古的名家真迹。
《平复帖》在古代法书典籍《淳化阁帖》、《墨缘汇观录》、《平生壮观》、《大观录》等,虽有记录,均无释文。
历代藏家,都曾尝试解读《平复帖》,却大都望文生叹,效果甚微,直到明代万历时《平复帖》被大收藏家张丑拥有,他将《平复帖》悬挂在自己的书斋里,日日端详,月月揣摩,对14个字,进行了释义。后来日本学者在张丑辨识的基础上,又辨识出6个字。至此,也只破译了《平复帖》全文的四分之一。
直至1964年,中国著名文物鉴赏家启功先生以广博的常识和深厚的文物鉴定经验为《平复帖》研究实现了新的突破,虽然尚未认全《平复帖》所有文字,但实现了通释原文,他由此也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通释《平复帖》的学者。
释文:
“彦先羸瘵,恐难平复。往属初病,虑不止此,此已为庆。承使口(唯)男,幸为复失前忧耳。口(吴)子杨往初来主,吾不能尽。临西复来,威仪详踌,举动成观,自躯体之美也。思识口量之迈前,执(势)所恒有,宜口称之。夏口(伯)荣寇乱之际,闻问不悉。”
(释文摘自启功先生《〈平复帖〉说并释文》)
启功先生虽然尚未认全《平复帖》所有文字,有些文字的释文也未必是准确的,但其取得的突破是可以肯定的。
《平复帖》是陆机写给朋友的一封信札,开头写道:“贺循身体多病,难以痊愈,能够维持现状,已经可庆,又有子侍奉,可以无忧了”。信中提到的贺循,字彦先,是陆机多年好友,而信中一共出现3个人,贺循、杨往和珍荣。全文内容共分两段,第一段是谈贺循的病,第二段谈杨往的两次来访和寻找珍荣的情况。
▲《上阳台帖》,唐,李白书,纸本,纵28.5cm,横38.1cm。草书5行,共25字。
▲《上阳台帖》局部
释文:
“山高水長,物象千萬,非有老筆,清壯可窮。十八日,上陽臺書,太白。”
引首清高宗弘历楷书题“青蓮逸翰”四字,正文右上宋徽宗赵佶瘦金书题签:“ 唐李太白上陽臺”一行。
这是李白传世的唯一书迹。其落笔天纵,收笔处一放开锋,宋黄庭坚评李白的诗与书云:“及观其稿书,大类其诗,弥使人远想慨然。白在开元、至德间,不以能书传,今其行、草殊不减古人。”(《山谷题跋》)
▲《张好好诗》卷,唐,杜牧书,纸本,行书,纵28.2cm,横162cm
此卷是唐代诗人、书法家的仅存墨迹,也是稀见的唐代名人书法作品之一。张好好是一名歌妓,容颜娇美,才华出众。杜牧的这首五言长诗,就是为她而作。
诗中描写了作为少年歌妓的张好好始得高官沈传师宠遇,终因沈的去世而流落市井的不幸身世,寄托了对她的无限同情,是杜牧诗作名篇。诗载杜牧《樊川集》中,墨迹的末二句,因伤残缺“洒尽满”、“一书”五字,然不伤书诗的整体精神。
▲《雪江归棹图》卷,宋,赵佶作,绢本,设色,纵30.3cm,横190.8cm
这是一幅描绘冬日雪景的山水画。画面起首远山平缓,进入中段以后,山势渐渐高耸,转而趋于平缓,整幅画面富有高低错落的节奏感,使观者仿佛身临其境,坐于舟船中,沿江眺望窗外时时变换的景色,充分展示了长卷绘画的特点和魅力。全卷用笔细劲,笔法流畅,意境肃穆凝重,代表了宋徽宗时期画院的艺术水平。
▲《道服赞》卷,宋,范仲淹书,纸本,手卷,纵34.8cm,横47.9cm。楷书8行
此帖是范仲淹为同年友人“平海书记许兄”所制道服撰写的一篇赞文,称友人制道服乃“清其意而洁其身”之举。
宋代文人士大夫喜与道士交往,“道家者流,衣裳楚楚。君子服之,逍遥是与。”穿着道服,遂成一时风气。此卷行笔清劲瘦硬,结字方正端谨,风骨峭拔,颇具王羲之《乐毅论》遗意。时人称此帖“文醇笔劲,既美且箴。”据考证此帖作于宋仁宗皇祐四年(1052年)以前。
▲《游春图》卷,隋,展子虔作,绢本,设色,纵43cm,横80.5cm
【山】
【屋】
【船】
【人】
【桥】
为收购展子虔的《游春图》,不惜把房子(李莲英旧墅)变卖,购买西晋陆机的《平复帖》时,潘素变卖自己的首饰珠宝,用4万银元的价钱买下了这件传世书法。为这些价值连城的书画,张伯驹曾遭汪精卫手下人绑架并索要赎金300万,否则撕票。
▲张伯驹、潘素夫妇在故宫护城河前留影
潘素因购书画已没有钱,看了张伯驹一次,张伯驹却偷偷说,字画千万不能动,尤其那幅《平复帖》!我死了不要紧,字画要留下来。僵持了近八个月,赎金从300万降到40万,潘素到处借贷,才将张伯驹救出,《平复帖》得以保留。
1956年,张伯驹将其收藏的部分文物捐给了国家,至此《平复帖》等八件珍品入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当时所捐藏品还包括隋展子虔《游春图》、唐李白《上阳台帖》、杜牧《赠张好好诗》卷、宋范仲淹《道服赞》卷、蔡襄自书诗册、黄庭坚《诸上座帖》、元赵孟頫《千字文》等,之后国家后文化部发给奖状,称“化私为公,足资楷式”。
▲时任文化部长的沈雁冰曾亲笔签发奖状盛赞他
1962年,调任吉林省博物馆第一副馆长后,张伯驹再次慷慨解囊,先后无偿地向吉林省博物馆捐献了几十件自己的珍贵收藏,包括宋代杨婕妤的《百花图》、元代仇远的《自书诗》卷、元代书法大家赵孟頫的《小篆千字文》、明代一代传奇佳人薛素素的《墨兰图轴》、唐人写经《大般若波罗密多经》、明代董其昌的字对、唐人楷书册等。
▲南宋 杨婕妤《百花图卷》,绢本矮幅,工笔设色画,横324厘米,纵24厘米。吉林省博物馆藏。
张伯驹先生曾说过:“予所收藏,不必终予身,为予有。但使永存吾土,世传有序。”
他一生坦荡君子,文人气节为世人景仰,他富不骄奢,贫能安逸。文化界人士称他是真正的文人,收藏界亦尊其为泰斗。
ps:具体的展期和展品目前还未确定,文博圈将和你一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