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病害】瓠瓜(葫芦)常见病害识别及防治

瓠瓜的主要类型

线瓠子
  叶片绿色,圆五角心脏形,叶面密生白色短茸毛。子蔓结瓜,瓜细长棍棒形,上中部略细,光端略粗,瓜顶平圆,瓜基部瓜柄四周略突起有纵棱;瓜长60-70厘米,较粗祁分横径6~7厘米,较细部分横径4-4.5厘米,单瓜重0.5-0.75千克,瓜皮绿白克,瓜皮绿白色,表面密生白色茸毛.老熟时皮色尘浅,瓜皮变硬,茸毛脱落;瓜肉白色,厚1厘米左右,肉质细嫩,纤维少,品质佳。

长瓠子

  又名长葫芦,果实长圆筒形,长40-50厘米,果皮淡绿色,果肉白色,柔软,品质优良,果实多结在子蔓或侧蔓上,为早熟种。

面条瓠子

  又名香瓠子,南京地方品种。果实长70-100厘米,上下粗细相近,柄部稍细,果皮薄,淡绿色,有光泽,肉厚而嫩,白色。种子少,单瓜重1.5-2.0千克。耐老、较早熟。

大葫芦

  系北京地方品种。子蔓结瓜,瓜葫芦形,下部膨大呈球形,底部平,上部渐细呈短柱状,单瓜重1-2千克。嫩瓜外皮白绿色或淡绿色,底上有白色不规则花斑,表面密生白色短茸毛,瓜的上半部为实心,膨大部分瓤小肉厚,瓜肉白色,质地较致密,水分多,纤维少,略有甜味,品质较佳,嫩瓜供熟食,老瓜可用盛器。

瓠瓜的主要病害识别及管理

瓠瓜子叶炭疽病

症状  葫芦种子带菌,播种后遇有低温高湿的条件,子叶出土需较长时间,经常出现

子叶刚刚出土尚未展开,子叶边缘或子叶上即出现淡褐色至褐色病斑,扩展后稍凹陷,湿度大  时其上长出粉红色粘质物。瓠子、葫芦炭疽病,成株期也可发病,主要为害果实。果斑圆形或近圆形,大小2~6毫米,初淡绿色,后变黑褐色,稍凹陷,湿度大时,病部密生黄色点状粘质物,病斑往往融合成大斑或单个可见。秋末病斑上长出同心轮纹状排列的小黑点。颈部染病,果实多不能成熟.挂在植株上或脱落。

病原  Colletotrichum orbiculare (Berk.et Mont.) Arx  异名  C.1agenarium(Pass.) E11.et  Halst.  称瓜类炭疽菌,原称葫芦科刺盘孢,属半知菌类真菌。形态特征与西瓜炭疽病相似,刚毛具隔膜1~2个,大小27.5~55×2.75~5.0微米。分生孢子梗大小12.5~22.5× 2.5~3.75微米;分生孢子11~20×3~5微米。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丝体,拟菌核在种子上或病残体上于土壤中越冬。播种后潜伏在种子上的菌丝体可直接侵入子叶,造成子叶发病,定植带病幼苗,病部产生的分生孢子通过雨水溅射传播,形成发病中心,在棚室10~30℃均可发病,其中24℃发病重,育苗期湿度高是诱发本病重要条件,相对湿度87~98%,气温24℃,经3天潜育即见发病,相对湿度低于 54%不能发病。生产上早春塑料棚温度低,湿度高,葫芦吐水和叶面结露,叶面结有水珠,能够满足发病的湿度条件,造成苗期炭疽病的发生。

防治方法  (1)选用无病种子和抗炭疽病的瓠子、葫芦品种。(2)育苗地要实行3年以上轮作,防止土壤带菌,不能轮换时必须进行苗床土壤消毒。(3)种子处理。首先选用无病种子,从无病葫芦上采种,对生产用种用50~51℃温水浸种20分钟或用冰醋酸100倍浸30分钟,用清水冲洗干净后催芽。(4)加强通风及温湿度管理,使其远离发病条件。(5)棚室或露地于发病初期喷洒25%炭特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灵·硫磺悬浮剂800倍液、50%施保功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多丰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6)棚室可喷撒80%大生可湿性粉剂500倍液、8%克炭灵粉尘剂,每667平方米1kg,隔7~10天1次,连续防治2~3次。

瓠瓜霜霉病

  症状  瓠子、葫芦霜霉病主要为害叶片。叶片染病  初生黄绿色斑点,扩展后变为浅褐色,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病情扩展后相互融合成不规则形大病斑,致叶片变黄褐色干枯。湿度大时,叶背可见灰色至紫黑色霉状物,即病原菌孢囊梗和孢子囊。别于瓠瓜细菌性褐斑病。该病为害较重。

病原  Pseudoperonospora cubensis(Berk.et Curt.)Rostov.称古巴假霜霉菌,属卵菌。病菌形态特征  参见南瓜霜霉病。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南方终年种植黄瓜、南瓜、瓠瓜地区,病菌在病株上辗转为害。在北方冬季不能种植黄瓜、瓠瓜的地区,瓠瓜霜霉病的初侵染源尚未明确:病菌孢子囊有可能从南方的病株上随风吹到华中或华北,辗转传播蔓延,发病后病部产生的孢子囊借风雨传播进行多次再侵染。在田间瓠瓜霜霉病的流行与温湿度关系密切,高温、高湿,叶缘吐水和叶面结露利于发病。瓠瓜霜霉病发生比黄瓜霜霉病温度要求稍高,其发病适温为27℃,入夏以后连阴雨天气多或忽晴忽雨或反季节栽培易发病,田间湿度大、通风不良或植株生长衰弱,发病重。

防治方法  (1)地爬瓠瓜较搭架瓠瓜发病重,应改为搭架栽培。雨后注意排水降湿,发病初期摘除病叶,加强通风透光,生育中期适当追肥,增强抗病能力。(2)为弥补雨季昆虫授粉不充分,可在傍晚瓠子开花时进行人工辅助授粉,以提高产量。(3)药剂防治

瓠瓜果斑病

症状  主要为害果实。果实上病斑圆形或近圆形,大小4~8毫米,褐色至深褐色,没有边缘,发生多时常相互融合,形成大块病班,后在病部生许多小黑粒点,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



病原
  Phoma subvelata Sacc.  称亚膜茎点霉,属半知菌类真菌。分生孢子器聚生,突破表皮,球形或扁球形,器壁膜质暗褐色,大小144~220微米;器孢子圆柱状,个别矩圆形,单胞,无色透明,正直或稍弯,有2个油球,大小6~8×2~2.5微米。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在病残体上越冬,翌年借风雨传播蔓延,经伤口或皮孔侵入,引致果斑病。生产上遇有水肥条件差,管理不好,生长衰弱易染病。

防治方法  (1)定植前施足充分腐熟的有机肥,生长期一般不要追施速效氮肥,苗期及时松土、锄草,促进根系发育,甩蔓后及时压蔓、盘蔓。(2)浇水宜少不宜多,雨后及时排水。(3)与瓜类作物实行3年以上轮作,注意选择高燥地块或采用高畦栽培,收获后及时清洁田园,发现病瓜及时摘除,集中深埋。(4)发病初期开始喷洒27%铜高尚悬浮剂600倍液或12%松脂酸铜乳油500倍液、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800倍液、1∶0.5~1∶240倍式波尔多液、氯霉素4000~5000倍液,隔7天左右1次,连续防治2~3次。采收前3天停止用药。

瓠瓜褐斑病

症状  瓠子褐斑病  主要为害叶片,在叶片上形成较大的黄褐色至棕黄褐色病斑,大小 10~22毫米,形状不规则。病斑周围水浸状,后褪绿变薄或现出浅黄色至黄色晕环,严重的病斑融合成片,最后破裂或大片干枯。葫芦褐斑病  发生于植株生育后期,主要为害叶片,产生浅灰黄色或褐色至灰褐色不规则病斑。症斑边缘不明晰,别于其他叶斑病,大小5~20毫米,大小差异很大。后期病斑穿孔或融合为大块枯斑,致叶片干枯或脱落。

病原  Cercospora citrullina Cooke  称瓜类尾孢,属半知菌类真菌。子座不明显或无,分生孢子梗多单生,个别3~5根或少于10根束生,榄褐色,具隔1~7个,膝状节0~2个,节上和顶端具较明显的孢子痕,梗端颜色渐浅,基部1个细胞大,分生孢子梗大小55~175×3.75~5微米;分生孢子针形至倒棒状多弯曲,少数短或直,分生孢子无色多隔,基部亚钝,大小 23.75~247.5×2.5~4.5微米。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分生孢子丛或菌丝体在遗落土中的病残体上越冬,翌春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和雨水溅射传播,引起初侵染。发病后病部又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多次再侵染,致病害逐渐扩展蔓延,湿度高或通风透光不良易发病。

防治方法  (1)选用早熟蒲瓜、中熟青葫芦等优良品种。(2)发病初期开始喷洒27%铜高

尚悬浮剂600~700倍液或60%琥·乙膦铝可湿性粉剂500倍液、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30%绿得保悬浮剂400倍液、30%氧氯化铜悬浮剂800倍液、50%多·霉威(多霉灵)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400~500倍液、1∶1∶240倍式波尔多液,隔10天左右1次,防治1次或2次。采收前5天停止用药。

 瓠瓜绵腐病

症状  苗期染病,引起猝倒,结瓜期染病主要为害果实。贴土面的瓜先发病,病部初呈褐色水浸状,后迅速变软,致整个瓜变褐软腐。湿度大时,病部长出白色绵毛,即病原菌菌丝体。本病也可引致死秧。

   病原  Pythium aphanidermatum (Eds.)Fitzp。称瓜果腐霉,属卵菌。瓜果腐霉藏卵器柄不弯向雄器。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丝体和卵孢子随病残体遗落土中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萌发产生孢子囊和游动孢子,游动孢子借水流或雨水溅射传播,成为初侵染和再侵染源。生长季节中雨水频繁或植地高湿有利本病发生。平均气温22~28℃,连阴雨天气多或湿度大利于此病发生和蔓延。

  防治方法  (1)选用耐湿的品种。(2)育苗期及丝瓜长出3片真叶以前要注意防止幼苗猝倒病。(3)定植时采用高畦或起垅种瓜,南方畦面做成龟背形,排水沟深约30~40厘米,防止雨后畦面积水,定植穴施入充分腐熟有机肥或酵素菌沤制的堆肥,丝瓜架棚要搭得高些,下垂的果实不要与地面接触,同时要注意通风,防止湿气滞留。北方要注意及时插架,前期少浇水,多中耕,棚室栽培时要注意放风、降湿。(4)苗期发病初期喷淋72.2%普力克水剂600~700倍液或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0%乙膦·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2%克露、克霜氰或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生长中期可选用70%百德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56%靠山水分散微颗粒剂800倍液,每 667平方米喷对好的药液60升左右,雨季隔10天左右1次,连续防治2~3次。对上述杀菌剂产生抗药性的可改用69%安克锰锌可湿性粉剂或水分散粒剂1000倍液。采收前5天停止用药。 (6)生物防治法。即利用抗生菌,将人工培养的抗生菌施入土中能抑制病菌生长。如在瓜田施用枯草芽孢杆菌或哈茨木霉的培养物,以利土壤中拮抗微生物得到繁育,从而达到抑制病原菌生长之目的,可以收到防病增产的效果。

瓠瓜蔓枯病

症状  瓠子、葫芦蔓枯病主要为害茎蔓和叶柄、叶片。茎蔓和叶柄染病,初生长梭形灰白色至褐色条斑,扩展后融为长条形斑,深秋病原菌的子实体突破表皮,病斑上布满小黑点。叶片染病初生不整齐褪绿斑,沿脉扩展,后变成浅黄褐色,斑边缘深褐色,其上也生子实体。

病原  Mycosphaerella melonis(Pass.)Chiu et Walk.  称甜瓜球腔菌,属子囊菌门真菌。

子实体生在叶表皮下成熟时半露,子座壁深褐色,子囊排列在子囊座上,具拟侧丝少量,未成熟时侧丝多,子囊成熟后,侧丝逐渐减少或消失,子囊壳大小64~176×64~160微米,子囊壳较薄,壁膜质,子囊壳孔口直径9.6~24微米;子囊倒棍棒形五色,大小27.9~47.12×5.89~9.92微米;子囊孢子无色双胞,通常一个大另一个小,中间分隔明显,大小5.5~12.5×2~5微米。无性态Ascochyta cucumis Fautr.et Roum  称瓜壳二孢,属半知菌类真菌。  甜瓜蔓枯病。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主要以分生孢子器或子囊壳随病残体在土中越冬。翌年靠灌溉水、雨水传播蔓延,从伤口、自然孔口侵入,病部产生分生孢子进行重复侵染。种子也可带菌,引起子叶发病。土壤含水量高,气温18~25℃,相对湿度85%以上易发病;重茬地,植株过密,通风透光差,生长势弱发病重。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扁蒲CG一66—10、CG-70—2、CG—70—5抗病;(2)与非瓜类作物实行2~3年轮作。(3)用种子重量o.3%的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拌种。(4)高畦栽培,地膜覆盖,雨季加强排水。(4)发病初期喷洒40%新星乳油7000倍液或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400~500倍液、53.8%可杀得2000干悬浮剂1000倍液。(5)棚室可喷撒5%防黑霉粉尘剂,每667平方米1kg,隔7~10天1次,连续2~3次。也可涂抹上述杀菌剂50倍液有效。

瓠瓜病毒病

  症状  初在叶片上现浓淡不匀的嵌花斑,扩展后呈深绿和浅绿色相间的花叶。病叶小略皱缩或畸形,枝蔓生长停滞,植株矮小。轻病株结瓜还正常,重病株不结瓜或呈畸形状。该病7~9月发生,一般田仅有少数植株染病,重病田病株率可达32%。

病原  Cucumber mosaic virus  简称 CMV  称黄瓜花叶病毒,属病毒。CMV病毒颗粒球状,直径28~30纳米。病毒汁液稀释限点1000~10000倍,钝化温度60~70℃,10分钟,体外存活期3~4天,不耐干燥,在指示植物普通烟、心叶烟及曼陀罗上呈系统花叶,在黄瓜上也现系统花叶。 CMV寄主范围39科117种植物。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瓠瓜种子不带毒,主要在多年生宿根植物上越冬,由于鸭跖草、反枝苋、刺儿菜、酸浆等都是桃蚜、棉蚜等传毒蚜虫的越冬寄主,每当春季发芽后,蚜虫开始活动或迁飞,成为传播此病主要媒介,发病适温20℃,气温高于25℃多表现隐症。

防治方法  (1)适当早播,推广地膜覆盖,促幼苗快速生长,提高抗病力。(2)间苗时发现病苗及时拔除,以减少毒源。打杈摘顶时要注意防止人为传毒。(3)注意选择地块。甜瓜、西瓜、西葫芦不宜混种,以免相互传毒。(4)采用配方施肥技术,提高抗病力。(5)发现蚜虫及时喷洒4.5%高效顺反氯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或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2000~2500倍液。(6)发病初期开始喷洒20%病毒宁水溶性粉剂500倍液或5%菌毒清水剂500倍液、0.5%抗毒剂l号水剂300倍液、20%毒克星可湿性粉剂500倍液、83增抗剂100倍液、植物病毒钝化剂-912,每667平方米用药粉1袋(75克)加少量温水调成糊状,用 100C开水1kg浸泡12小时,充分搅匀后晾凉对水15kg分别于定植后、初果期、盛果期早晚各喷1次。(7)在生长前期开始施用lo%宝力丰病毒立灭(果菜专用型)每支对水10~15公斤或促丰宝800~1000倍液,隔10天左右一次,共喷2~3次。采收前3天停止用药。

瓠瓜绿斑花叶病

 症状  瓠瓜绿斑花叶病是系统性感染的病害。田间被感染的植株叶片变小,呈现出明显的黄绿嵌纹,严重的绿色部分皱褶凸起,节间缩短、开花少、结果明显减少,在温室中接种后10~1.5天新叶可见轻微斑驳,后期叶片变小并呈现明显嵌纹。

病原  Cucumber green mottle mosaic virus(CGMMV),To-bamovirus称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属烟草花叶病毒属病毒。病毒粒体杆状,粒子大小300×18(nm),超薄切片观察,细胞中病毒粒子排列成结晶形内含体,钝化温度80~90℃,10分钟,稀释限点1000000倍,体外保毒期1年以上。可经汁液摩擦或土壤传播,体外存活期数月至1年,除侵染瓠子、葫芦外,还可侵染西瓜、黄瓜及甜瓜。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种子和土壤传毒,遇有适宜的条件即可进行初侵染,种皮上的病毒可传到子叶上,20天左右致幼嫩叶片显症。此外,该病毒易通过手、刀子、衣物及病株污染的地块及病毒汁液借风雨或农事操作传毒,进行多次再侵染,田间遇有暴风雨,造成植株互相碰撞枝叶摩擦或锄地时造成的伤根都是侵染的重要途径,高温条件下发病重。
防治方法  (1)建立无病留种田,施用无病毒的有机肥,培育壮苗;农事操作应小心从事,及时拔除病株,采种要注意清洁防止种子带毒。(2)在常发病地区或田块,对市售的商品种子要进行消毒,用10%磷酸三钠浸种20分钟后,用清水冲洗2~3次后晾干备用或催芽播种。(3)打杈、绑蔓、授粉、采收等农事操作注意减少植株碰撞,中耕时减少伤根,浇水要适时适量,防止土壤过干。(4)发病初期喷洒5%菌毒清可湿性粉剂300倍液或7.5%克毒灵水剂700~800倍液、30%毒克星(盐酸吗啉胍·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NS-83病毒诱导剂100倍液、植物病毒钝化剂912,每667平方米用75克加1kg开水浸泡12小时对水 15kg喷洒。此外喷洒高锰酸钾1000倍液或硫酸锌1500倍也有一定效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