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墉:很多人表示自己是文人画 我看差很远

林墉

1942年生

广州潮州人

国家一级美术师

享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广美院外的教授

广东画院院长

林墉先生的访谈

南都:上半年的时候,听说你身体不是很好,现在身体还可以吧?

林墉:人到了一定年纪,你说没问题那都是假的。1999年,我脑部做了手术,两年多之后复发,又到上海做了一次手术。这两次手术对我打击很大。最差差到什么状态?我当时连“林墉”两个字都不会写,原来记忆的一些东西也都没有了。我是在最近的十几年,硬把它们给找回来的。原来我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但现在就不行了,我现在认识的字都是重新学的,但还有大量形容词我是写不出来的,想不起来。

不过我觉得这样也好,实实在在的。我现在偶尔也写点文章,但写的都是千字文,内容都是实实在在的。现在我讲话也好,写文章也好,都比较实在了。这也是因为老了,自己觉得有些话很夸张、很空洞、没什么说服力,我自己就把它给刷掉了。最后剩下能讲的话也就不多了,不像以前,随便一篇文章都能写到五六千字。我觉得我是对的,我终于走到比较正常的位置:不要胡说八道,实实在在的。如果我真的倒下去了,我也就剩下那么几个字还比较有意思。

林墉人体

南都:你是更看重你的画,还是你写的文章?

林墉:都一样的。我经常画画,也经常写文章,我的画就是我写的文章,文章里头也包含了很多画的艺术。我一辈子走的路是很窄的,在画画这个圈子里,我还能施展一下我的能耐,其他我是很蠢的,比如说讲政治话,这个就不是我的所长,所以过去我经常碰钉子。近十来年,我的生活更加简单了,也可以说更加单纯了。

我现在的生活很简单,连手机都没有,每天就是画我的画,想些实实在在,很简单的事情,比如说要画好一棵树,我都觉得压力很大。本来这是很简单的,但我反反复复考虑的是,怎样把这棵树的树丫画得很真诚———不是画得很真,而是真诚———我追求的是一种真诚的感觉。现在画一头牛,一只羊对我的压力都很大,不是把它画得很像,而是多一点内涵。同样画一棵树,树里头有点内涵,这是比较难找的,也不是一下子就能得到。

林墉 元人小令

137cm×69cm

纸本设色

1988年

南都:怎样才能让画里面有内涵呢?

林墉:其实也很容易,它需要的是你在画这些东西时,心窝里能有点温度,这就够了。比如说画黄山,你把黄山画个十年八年,但如果你心窝里没有一座自己的黄山,那问题就大了。很可能你画了一辈子黄山,还是画不出黄山的美。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面对数千年前,欧洲画家画的一些牛的时候,我们还是会照样为之激动。同样的牛,在三千年前能让人激动,到今天它也照样能让人激动。这种激动,不是用你的眼睛看到的,而是因为你的心窝里有那么一头牛,它活过来了。从这个角度出发,画家可画的东西就多了,什么都可以画。所以很多时候,有人觉得没东西可画了,其实应该倒过来,问问你心窝里有没有一头类似的牛在走来走去?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林墉 舞蹁跹

138cm×69cm

纸本设色

1992年

南都:这种感觉是不是类似中国古代文人画里的那种气韵?

林墉:跟文人画完全没关系。文人画和非文人画在我心窝里头没有什么区别,文人画是宋以后才有的。就我而言,我比较注意画画的人要多一点文化,你多读一点文章,画出来的东西,就要跟没有文化的不一样。

文人画和非文人画,我从来不看重这点。很多人表示自己是文人画,但我看他画的准确性差很远。比如,画一头牛,但一头牛的准确性都没掌握好。你画一个人物,还是要看像不像,你画的这个人可以更加有神气,但首先还是要准确。我们说画画里头能够几笔画出来,这几笔里头是得很有说服力的,能让人觉得感觉“够了”,因为它表现得很丰富。如果它表现得一点都不丰富,那反过来也显得你没有什么文采。历史上有一批画家就画得非常简练。

林墉 巴基斯坦木匠

66cm×65cm

纸本设色

1983年

南都:但是很多人把你归到文人画里头,因为你又写东西,又画画。

林墉:那没问题。但其实我一直都在变化,我的画也一直都在变动。有些人一辈子可能波动不是太大,但我是天天都在波动。这也是我的个性使然,我喜欢今天这样画,下个礼拜觉得没意思了就变一变。我虽然在波动,但也是万变不离其宗,还是有一些基本的东西一直都在,这就是我自己的特点。这个特点里既包括了我的优点,也包括了我的缺点。

林墉 少女与羊

67cm×67cm

纸本设色

1987年

南都:那你会怎么去描述你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呢?

林墉:我从没思考过这个问题。别人怎么想,我也不知道。我画画是想画就画,至于画完以后说你属于什么,那都是别人说的,我自己从来不想这个问题。我想的东西,我画不出来,这倒是真的。有时候我想画得不一样,但画着画着又发现:糟糕,跟原来还是一样。而有时候画画没想太多,但画完发现,竟然跟以前不一样了。

现在你看到的是“林墉的画”是这个样子,但大量丢在家里的“林墉的画”,根本就不是这个样子。别人看我的画,觉得很好,拿来展览。但最后展来展去,都是同一类型的画。但林墉从来不是一个模式,我画的画本身波动还是很大的,问题是别人从来不拿它们去做展览。

林墉 花环花环

67cm×67cm

纸本设色

1981年

倒过头来,我想说:写文章的人也要留点余地,不要随便给人贴标签。比如林墉,要给他贴标签,有人会觉得他就擅长画美女,这个是大家认可的。但实际我并不是天天画美女,我是因为情绪所激,或者受人怂恿,我才画点美女,但传来传去,最后就变成:林墉是专门画美女的。这样你就只看到这一面,而看不到另一面了。

有时候我也会画不出来,但我肯定不会告诉你,你也不会知道。你现在看我很伟大地站在画面前,好似很威风,但我画不出来的时候你知不知道?画得不好的画你看到过没有?如果能够这样来考虑,很多东西就能更客观一点。

现在这个“林墉”其实是不具体的。毕竟我还活着。只有等到我走了,而且有个十年八年了,这个“林墉”才是基本上不动的,那就能看得比较全面了。你要看的不是一个面,也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很长的时间,很多的角度。这时候,你再来写评价文章,就会准确一点。很多画家都喜欢掩盖掉自己,把自己的优点展示得更加全面,把自己的缺点掩盖得严密。

林墉 游击战士

65cm×65cm

纸本设色

1981年

南都:你现在画些什么题材,都在哪些波动中呢?

林墉:1999年前,我搞过很多展览。这之后十几年,直到现在,我基本上都没有拿画做过展览,也不想展。因为我觉得自己还不够全面。什么时候全面?别着急,等我死了倒下去之后,这就全面了。因为林墉的画就那么多了,所以我本人自己不着急。

我觉得自己现在时间也不多了。这不是开玩笑,装模作样。两次手术,到现在有十五年了,以后再怎么样?我没想过这些问题。我现在想的都是很具体的问题,我还有好多不错的纸,我得再多画一些,赶快把它们消化掉。我现在也是想到什么就画什么,山水、人物或者花鸟画,我都画,没有刻意地区分;很大的画我也画,很小的画也画,也可以说我现在是在乱画。过去我们画画总是要考虑别人怎么想,我现在是不会再考虑这些了。你高不高兴我不管了,我画画就是我自己高兴,我爱怎么画就怎么画。

我也充满信心,将来会有人看出我的画的价值的。但这样的画不会多,可能有几件,但我觉得这样就已经很厉害了,我也很高兴了。我还是有一点点野心的。

林墉花鸟

南都:你生病以后对你的画风有影响吗?

林墉:有这种看法的人有很多,但我对这个不在意。我比较自信的是,我一辈子到现在,天天都在变化。你如果硬要总结一个我的风格,那我的风格就是天天都在变化。我一辈子画的涉及面挺广,但是露出来的,让你看到的,你可能也看不出什么大的波动,基本都是一些小动作、小意思。这正是我所追求的,我希望能在小意思里找到大天地。

但具体应该怎样找?我到现在都还没有想清楚。我就是有这个想法。尤其病了之后,有些问题我想得比较多。所以,现在我想画一些宁可浅薄一点,宁可真实一点,能令人愿意再多看几眼的画。我想追求的是:我的画是一个瞬间,在这个瞬间里能产生一个撼动。这张画的永久性我不敢想,我只想这张画画出来,你看了想要一看再看,那就了不起了,那就是大画家了。

林墉 元宵花灯仕女

南都:你似乎也特别重视绘画中技术的问题?

林墉:我一辈子到现在,都非常留意技术上的东西。我最认真、最高兴的就是在技巧上的研究,我一辈子都在追求技巧。我的能耐行不行,这很难说,但是我刻意去追求。你们看我的作品就看得出来,我是刻意在技巧上去努力的。我在去美院读书之前,就有这个想法,有这个追求。如果不懂得技巧的话,你等于白活。因为技巧的东西是几千年大家累积的经验。你竟然蔑视它,那就不够尊重历史的累积了。

如果是一个活着的人,他总会范围很宽很大地吸收一些优点。我很难想象一个画家只愿意吸收一点点的优点。有成就的艺术家,都是因为他的作品吸收了大量的优点。就我自己来说,我是大量吸收了印度的东西,同时也吸收了很多欧洲的优点,我会特别注意明暗的问题。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当时有一些很小的敦煌印刷品,我通过临摹它们,虽然不多,但也看懂了不少东西。在我的作品里,也包含了一些敦煌的元素,比如说近大远小、透视之类的,虽然这些都是小意思,但它们确实养育了我一辈子。我当时甚至动过念头,想去敦煌工作,但后来也清楚这是不可能的,也就死心了。但我对敦煌是注意了一辈子的。

林墉 读书图

136cm×66cm

纸本设色

1988年

南都:你刚才说的,追求绘画中那种瞬间的撼动,似乎在你1980年代画的美人图中就开始有这样的感觉了,是不是那个时候你就有这种意识了?

林墉:这种瞬间的撼动,也是我后来个人经历的慢慢累积才有的想法。这种想法成型要等到五十岁以后才有。在之前我想的是往前走,从来就没有回顾。等到五十岁之后,大病一场,这才回头来看自己究竟是怎么回事。

实际上,在没生病之前,我也开始怀疑自己,等到58岁病了以后,难得我这一辈子有那么两年不用去思考任何问题,也没画什么画,才有了空闲让我回顾一下。到这时,我才知道我不应该再往高处走了,而是应该往底下走,走到老百姓的家里去。我非常愿意走到一般的老百姓之中,讲几句笑话,或者讲一些痛苦的故事。因为我曾经有过离开老百姓这个大圈圈的时期,我往上走了。

我58岁病了以后,就彻底离开了美术圈,也再没去过美术学院。在这之后的15年里,我每天早上八点都去白云山,坐在那里,也没人知道我叫什么名字。我在山上也没干什么,就是傻乎乎地坐在那里,如此而已。我离开美术圈很久了,他们讨论的那些话题早已不是我可以讨论的范围。他们现在的讲话,我都不懂。我在艺术上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想法了。现在人也老了,也不敢随便说这个不好。这都让我感受到一种离开美术圈的安全感。我自己感觉是好不容易,终于离开了这个圈子,我高兴!

林墉 秋风

136cm×67cm

纸本设色

1983年

南都:我看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资料,你是很多年轻艺术家的偶像人物,引进了很多东西。你现在会怎么看自己上世纪八十年代那一段时期呢?

林墉:那是个特定的时期,我也在特定的年龄。四十岁前后,我有很多想法和做法,有些是不由自主地就卷进了时代浪潮之中。好在我1999年就倒下去了,让我能够回头思考一下,自己今天处在什么位置,我应该做什么。明白了,那就很简单了:我知道自己画不好,所以勇敢的锐气就没有了;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很一般,不该妄想那么多,整个人也就踏实一点了,老实一点了。

至于过去的那个时代,每个人年轻的时候,都是充满热情的,哪怕那个时代多么混乱。所以也不要再去讨论这个问题,既然已经过去了,好和坏都罢了。太过热心去想过去,那是妄想;包括对未来,也不要有太多幻想。最好是实在一点,不要刻意去算这个账,算起来真没意思。所以我倒想,我们现在老了,我们这批老人,一起重温那个时代,笑跟哭累积在一起,这就好了。

林墉 听泉图

137cm×69cm

纸本设色

1983年

南都:王璜生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说你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作品是想要探索出一种属于南方的美学,而这种“美”也是贯穿在你作品中的重要内容,这种“美”你是如何理解的?

林墉:你说的南方的美,我到现在都没有改变。目前这种状态,我跟大家是一样的。我看了很多“丑”,这些“丑”,让我非常痛苦,所以我就要寻找美,哪怕是一点点的美。我到现在活得挺有意思,就是因为有一点美。要不然活着干嘛?我也看到了丑,就是因为看到丑,所以我才想要画一点点美给别人,区别就是在这里。画家并不伟大,其实艺术家很有良心地带一点美好给大家:“别死了,活下去。”那就行了。不要把艺术家当成很了不起的人。他们就是和老百姓一起哭,一起笑。但是他还有点能耐,能画点美好的东西给大家,如此而已。

林墉 板桥诗意图

137cm×68cm

纸本设色

1988年

南都:这是不是跟佛教中的“慈悲”观念是类似的?

林墉:我可以坦白交代,直到现在,我那么有感触地画画,其实是印度的音乐(包括舞蹈)触发了我。在我去印度之前,我听见印度的音乐就会感动。1955年,我就听到了《流浪者》的音乐,虽然我听不懂,但它却让我感受到一种悲哀的力量,我喜欢,我听到印度的音乐就想哭。伟大的音乐是让人哭的,不是让人笑的。构成人生的魅力,是良心;推动了人流眼泪,就叫艺术。

佛教的魅力也在那里。为什么要慈悲。慈悲者就是要流眼泪,你也哭,我也哭,是真哭,但是互相安慰:“别哭,别哭”,这才是慈悲。

我到印度,也看见很多很丑的人,但我画的全是美人。我把我在印度产生的美感,融入中国流传的美感,就变成你们现在看的画。生活里头有很多丑,但是全靠艺术家来抹上很多漂亮的颜色。艺术家天生就有这个责任,把丑的东西擦掉,变得漂亮。痛苦是永远的,只不过我们老天有眼,让我们幸福一个瞬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