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条井
——兖州水利建设上的伟大创举
许震江
唐代经学家孔颖达说:“古者穿地取水,以瓶引汲,谓之井。”与“井”字相关的词条不少,可却没有“长条井”之说。“长条井”是个新生事物,它诞生于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俗语云“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可原兖州县漕河公社和谷村公社北部二十多个村三万多亩的土地上虽然聚集着两万多居民,但这里却并不是人们理想的宜居之地。“南里跑,北里颠,都是为了吃和穿。”然而,这方土地上的人们却祖祖辈辈都被这“吃、穿”二字所困惑。在这三万多亩土地的中间有一条贯穿东西没有固定河床的汉马河,俗称大沙河。河滩里是寸草不生白茫茫的大沙滩,数千亩的土地上粒米不收。汉马河北不远处,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泥河(注 1)像一条半活不死的蚯蚓,河里的些许细流证明它还有些生气。这里春季风大雨少,常形成春旱;夏季降水集中,暴雨洪水又造成内涝;秋季降水减少,又容易形成秋旱;一年到头往往是“春旱、夏涝、旱后又涝。”再加上地下无泉,井里水少,是有名的无水区,旱不能浇,涝不能排。1963 年之前,一大亩地(相当于三小亩)里最多能收 150 斤粮食。自古以来就是靠天吃饭。直到 1973 年,有些村队还在吃返销粮、救济粮。据老人们讲,除了那条小泥河不知是那朝那代人工开挖的排水沟外,这里的地貌大概从禹王爷治 水后就再没有什么变化。人们不无苦涩地说这才叫原生态、纯自然。1949 年,新中国成立以后,从中央到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狠抓农村工作和农业生产。1955 年县政府组织民工对汉马河、小泥河进行了治理,有效地解决了积涝能排的问题,同时又扶助农村打土井,想解决旱能浇的问题。井壁用白沙灰捶、用砖垒。但因当时条件有限,土井多在四、五米深,井下无好泉,用轲篓提水浇地还将就着可以,一天浇不了半亩地。后来用水车浇地时就常常断流,基本上还是靠天吃饭。1965 年,上级推广用转盘式钻机打机井,可打到四米以下就是红胶泥或黄胶泥,胶泥粘住钻头,上边压上数百斤的重物依然打不下去。井眼换了又换,机井打了好几年,这二十多个村队里愣是没找到一个好泉,没打成一眼机井。这方土地上的盼水伯、盼水妈可以车拉船载,成班成排,人们做梦都盼着能飘来一块下雨的云彩。百姓的疾苦牵动着县委领导的心。为解决无水区人、畜和农田灌溉用水问题,1972 年,县里引进了电测物探找水技术,组织水资源调查小组进驻无水区。用了一年零三个月的时间,采用水文地质方法,地质与物探相结合的找水方法,在漕河公社的大厂、小厂、东曹、西曹、华厂等 10 多个村的万余亩耕地面积上作了电测物探普查,为该区水资源的利用积累了科学资料,奠定了基础。1974 年,县里请求山东省水利厅调来了省地质队“500 型”磨盘钻探机一台,连着打了三眼井。第一眼打了 80 米,无水;第二眼打了 100 米,还是无水;第三眼打到 197 米才找到水。钻探队的专家说:“深层地下水不能解决问题。你们这儿是浅水区,7 米以下有水,9 米以下就没有水。在浅水区只能搞截流。确切地说这儿属于贫水区。”面对这种情形和专家的建议,县委领导带领水利部门的同志到贫水区进行了视察和调研,当时发现小厂村西北坡有一处水柜井。据老农介绍,这是 1958年,村里挖的水柜井,长 100 米宽 40 米,底宽 15 米深 7 米。1959 年至 1961 年在这里种了三年水稻。1962年以后不种水稻了,这水柜井就成了游泳池。现在虽然十多年了,可这井里的水却从来没有干过。水利部门的同志说:“这水柜井就是蓄积雨水、地表水,截流浅层水的好方法,它就是一汪死水也能浇好几亩地,不过就是规模太小了,而且深度不够。要想达到截流浅层水的目的,就必须开挖深 9 米,而比这个水柜井规模更大的长条井。”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都很赞成这种设想。经充分讨论,最后县领导拍板:“对!我们就挖长条井!”很快,县里组织水利局研究制定了开挖长条井的工程规划。按照工程规划,长条井一般长 300—500 米,底宽 10—15 米,深 7—9 米。大厂村至前曹村的那条长条井长 2200 米,颇似一条像样的河流。1975 年,组织开挖长条井 4 条。1976 年冬,全县出动劳力 2 万余人,实干 60 天,开挖长条井 15 条。1977 年至 1981 年,当地社、队又组织劳力开挖长条井 4 条。1976 年冬,笔者在颜店公社营部做安全保卫工作,亲自参与和见证了开挖长条井工程的全部过程。事情虽然已过去了 40 余年,然而那热火朝天波澜壮阔的场面至今仍历历在目,记忆犹新。是年冬,县里从各社、镇抽调精壮劳力到贫水区会战。15个工地同时开工,大家热情高、干劲大,治水改土的决心书、“战天斗地,大干苦力加油干”、“夜间不休息,白天照样干”的标语挂满田间地头;“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歌声此起彼伏;连、排间叫阵、挑战的呼声不绝于耳。大家都是扛着镢锨、大镐,牵着大牲口,拉着地排车,推着胶轮车,带着抽水机奔赴工地。许多人手掌磨出茧、脚掌打血泡也不肯下战场。谁也不知道用断了多少镢锨,磨秃了多少大铁镐,拉断了多少根麻绳,磨破了多少衣服和鞋子。长条井挖到将近 7 米深的时候遇到了琅岗石,当地人称它为砂砬礓。这砂砬礓被黄胶泥覆盖,其状如食用的黄姜相似,只是斤两大了点,小者百斤左右,大者千斤以上。层层迭迭,虽自成一体,但排列却犬齿交错,那犹如混凝土一般的黄胶泥将其凝结在一起,形成一个特殊的琅岗石层,一直到 9 米深处都是这种地质。这个琅岗石层可不是镢锨、大镐能啃得动的。县团部(注 2)从开山指挥部调来了雷管、炸药,并调来了爆破技术人员到工地上培训放炮手,才使工程得以顺利进行。当时的“工地战报”上曾登载过许多参战民工战天斗地改造自然豪迈气概的诗作:“我是工地放炮手,炮声隆隆大地抖。那块顽石敢挡道,一炮送它重霄九。”“会战工地无冬天,日夜奋战不怕难。敢向老天下战书,挖出地下老龙泉。”“红旗如海歌如潮,会战工地逞英豪。雪花伴着捷报舞,龙王见我也弯腰。”激情燃烧的岁月,那种如火如荼的热烈场面可略见一斑。长条井建成之后,起到了蓄积雨水,截流浅层水的效能。1983 年县里又在龙湾店建了泗河拦河大坝,将泗河水输送到长条井里,确保了长条井水源充沛常年不干,加上提灌效益较好,贫水区的粮食产量有了大幅增长。其中,仅小麦产量便由建井前的每亩(小亩)几十斤提升到六百多斤。2010 年以来,有些村庄达到亩产吨粮的喜讯屡见报端。事实证明,贫水区的这方土地,只要解决了水的问题,照样能够稳产高产。四十多年来,由于雨水的冲刷及维护措施的缺失,长条井普遍淤塞,浅层水的截流出现了困难,加上近十几年来,各地对深层水的过度开发,致使地下水位下降,贫水区的浅层水受到很大影响,有人说这浅层水可能正往下渗漏,如果不是雨水和客水的补充,长条井将面临水荒。虽然如此,人们对长条井重要性的认识却丝毫未减。人们形象地将其比喻为盛粮水的缸。只要有长条井在,就有盛水的家伙。长条井成了不可或缺的盛水的器具。四十多年来,长条井仍在浇灌着这片贫瘠而又富饶的土地。2015 年,漕河镇投资 900 多万元,西水东调,在河南村打了 20 眼深水井,五级提水往长条井输水,并计划推广喷灌技术节约用水。2019 年旱情比较严重,但贫水区的粮食产量依然取得了较好的收成。西厂村的党支部书记王祥宏说:“要不是有长条井,2019 年我们村里的 1900 多亩玉米就会绝产。”回顾 40 多年的历程,兖州人完全可以自信而且自豪地说,长条井是兖州水利建设上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长条井的建设是功在当代利泽千秋的丰功伟业!
注 1:小泥河源于宁阳县赵庄村南洼地,往西汇入罗河,1976 年为扩大耕地面积被填平。2004 雨水较大,原小泥河流域的上万亩玉米被淹绝产冬小麦种不上。实为不智之举。
注 2:长条井会战时,民工的组织形式为军事组织形式,县为团部,公社为营部,管区、大队、生产队分别为连、排、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