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泉书院,无锡最古老的书院
★旅游地点:无锡锡惠名胜之二泉书院
从惠山寺出来,沿着一旁“听松”的 小径直接往前走,是顾端文公祠。还没有细思顾端文公这个听起来有点熟悉的名字乃何许人也,就被门口的一株红枫给吸了睛。
事实上,被吸引的也不仅仅是我们,瞧这门口汇聚的“长枪短炮”就知道,这株红枫出现在这里,是如何地让人惊艳。
一旁的侧门有“积书岩”三个字,可见主人有多么爱书、读书外带藏书了。像我等从图书馆里借本书来看完就算的人士,是无论如何也积不了书的。
走进去,有醇儒堂。我刚感慨了一句:“这个祠堂规模好像还蛮大的样子”,旁边就有人接口:“这是二泉书院的范围,以前更大!”
原来这就是二泉书院?我恍然大悟,忍不住自嘲,也算是来过几回锡惠的了,可是每每到了二泉就住脚,没有再往这条小巷子里钻,以至于居然错过了这个江南最古老的书院。当然,以前也觅路找过一次,不过那时候不开放,以至于我以为锡惠的这个景点只是弥补景区的完整,也就没有再造访过。
二泉书院由明代名臣、藏书家、教育家、无锡人邵宝创建于明正德十一年,比无锡大名鼎鼎的东林书院早了八十八年。邵宝号二泉,所以书院就名二泉书院了,并不仅仅是因为它毗邻天下和二泉。
邵宝人称“千金不受先生”、“笃行君子”,是因为他居官清廉,为人正直。在他任职过程中,理冤狱、惩劣绅、除盗贼、兴水利、修书院、倡儒学。他晚年辞官归乡,创建二泉书院,在这里讲学了十一年,所以又称“二泉先生”。好吧,到底是先有二泉书院还是先有二泉先生,有点类似于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不去一一细究了。
他一生门生无数,可谓桃李满天下,去世后二泉书院改为祭祀他的祠堂,先后在明朝万历、天启年间,清朝顺治、乾隆年间由官府及族裔修葺,道光年间其族裔邵涵初等主持兴复,当时有二十三景,规模之大可见一斑。
今天我们看到的书院是清代晚期重建的,而刚刚我们没顾得上弄明白的顾端文公正是顾宪成。顾宪成当年对邵宝崇拜有加,尊其为老师。他后来复建东林书院,也是受了二泉书院的启发。顾宪成去世后的第二人,后人就在二泉书院旁建了顾端文公祠,这是遵崇了他的遗愿,生不能在一起,死后相伴在一起。
我们都熟悉的那副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现在挂在东林书院,以前一直以为这就是东林书院的,没想到其实人家最早是二泉书院的呢!原来就挂在顾端文公祠里,后来东林书院修复时,被取走挂于东林书院内。
中轴线是君子堂,自然是因为邵宝被人推崇为笃行君子的缘故,可见人们对他的品行十分赞赏和敬仰。君子堂曾是书院的讲堂,中间是一幅山水立轴,两侧的对联“竹通深径清风立,松倚高坛霁月曾”,这是对邵宝君子之风的高度礼赞。
往后走是点易台,这里可能是书院最高的地方了。点易,是指邵宝在此台上静坐点读易经。亭子中还有一块四面碑,碑上书刻着“点易台铭”的字样。说是四面碑,当然是因为此碑四面皆有内容。
再往后的享堂供奉着邵宝的全身立像,他保持着上朝的姿势,身着红色的官袍,上面的匾额写着三个大字“真士夫”。
“宁为真士夫,不为假道学;宁为兰摧玉折,不作萧敷艾荣”,正是邵宝的为人。
后面是一个花园,有小泉流瀑,亭台楼阁,可能这是书院原来就有的格局。
毕竟古时的书院不像今天弄个操场就算完,入读的都是日后的士大夫,陶冶一下情操是必须的。
易情轩面阔三间,正中是一幅画,两则是书法,轩内放置的是原石,巨石为桌,小石为凳,这是古代士大夫最爱的师法自然。
从后院绕回来,是一条长长的碑廊,据说这些石刻一直掩埋在书院的墙缝地下,直到上世纪末整修书院的时候才陆续被发现,可能是为应对动乱的年代,被当地人藏起来的吧?它们的撰写者,大多是邵宝的学生。
经过碑廊,可以抵达超然堂。所谓超然,大概就是超然物外的意思吧?这些堂名,可能都与邵宝晚年退隐的心境相关吧。
绕回大门,是五中丞祠,始建于明成化年间,原祀明宣德年间以工部右侍郎巡抚江南的周忧,万历年间增祀应天巡抚南京的御史海瑞,清代又先后增祀江苏巡抚周孔教、汤斌、李星沅,合称五中丞。
五位巡抚在江苏颇有作为,所以上面的匾额上书写着“惠泽江东”。两侧挂着五位中丞大人的生平与主要功绩,虽然不能算是立传,好歹也让人后知道他们。
五中丞祠旁边有刘猛将庙,主祀刘猛将。刘猛将的神格,历史文献记载是驱蝗神,对于一个农业大国来说,蝗灾无疑让人头疼。再走过去,原来二泉书院的正门在这里!
走着是有点乱了,其实二泉书院的建筑脉络还是很清楚的。整个建筑分为三进一院,第一进正中是二泉书院的大门,两侧分别是顾端文公祠和五中丞祠,在书院大门和中丞祠中间是刘猛将庙,规模比较小。
第二进中轴是君子堂,两侧分别是醇儒堂和超然堂。第三进的中轴是享堂,五中函祠一侧有碑廊。
在享堂和醇儒堂之间有点易台。三进建筑之后是花园,易情轩就是在花园的末端。
自驾游:无锡锡惠名胜之二泉书院
11月深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