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花镇朗山村
第四站是朗山村。
朗山村,位于恭城县莲花镇东南约3km的县道431旁边,离县城约十公里路程,因背倚朗山而得名。之前刚介绍了豸游村,所以顺道把朗山村也给介绍一下,因为这也是一个周姓的古村落。朗山村现有周、陈、赵、唐等几个姓氏,其中周姓是最早来朗山村居住的,人口约占到全村的一半。在豸游村的帖子了,我算是比较详细地介绍了在湖南开始壮大的周氏“二十四宏”。随着其后代的不断繁衍和迁移,其后裔已经遍及湘、桂、粤、赣、浙等省。或许是得益于周氏一族历来十分重视文化传家的良好家风,周氏后代可谓群星璀璨、人才辈出。我们熟知的周敦颐、周总理和鲁迅都是出于“二十四宏”,周敦颐、周总理的先祖都为宏谦公。根据族谱记载,“清顺治年间,西岭宏意派下万贤公徙南坪江,主居朗山、对面山,计传17代。”宏意公是周如鍉第五子。
进村。在公路边就见到了十分显眼的村门,一个石库门楼连着一间小屋,开有圆形漏窗。
村门左侧,立有“泰山石敢当”石大爷。与常见略有不同的是,这方石敢当上部有浅浮雕狮子头像。其实中国北方的石敢当大都是雕刻有精美图案的,南方的反倒多是简单的石碑刻字了事。所以,这个不多见...
村门后路边,见到一个小砖塔--惜字塔,六角三层,上有葫芦塔刹。一层设有整石雕刻的券门,上刻“惜字塔”三字,两侧小字“大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字样,点出建塔时间;二层开砖拱券门,门额上有灰塑装饰;三层则开了一个石质六边形门洞。
朗山古民居共有六座,为周姓祖业,建于清光绪八年(1882年),至今已有近140年的历史。六座古民居依山而建,自东向西依次排列,坐北朝南,形成一个长约200米、进深100米、高低落差6米的扇状建筑群,每座古民居占地约300平方米。古民居为清一色的清水砖墙,各户单门独院,都是三进三开间带厢房或跑马楼一至两层的建筑,砌筑工整,错落有致,是广西区内现存的一处规模较大、建筑精美、平面布局规划科学的古建筑群,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
前面出现的就是朗山古民居的总门楼,相对于主建筑群沿着山边依次紧密相连而言,其位置十分突出,可谓是“龙头”了。
与门楼相连的有高大的围墙,这也是古民居的外围防线。
大门下为石块基础,门楼高耸,门口还有标语;檐角有精美灰塑装饰。
门楼后是一面照壁墙。
照壁墙整壁刮灰,上面有精美彩绘图画,文化气息浓厚。
房屋分两进。天井格局十分别致,中间留有排水暗沟,四周为二层跑马楼,正屋又抬高了五级台阶。真正是步步高升!
正屋二层小阳台,别有一番闲情雅兴。
挑梁间的木雕山羊。
两侧厢房有巨幅“寿”字漏窗,上了绿色;窗围饰以五蝠花草纹案,十分出彩。
正屋大门户对,雕刻一对展翅飞翔的金凤凰。
正屋大厅中间有一内天井。按常理是方便上下东西的,当然也有利于通风。
从第一座古屋侧面小门出来,是一条通巷。图中的阿姐就是房屋的主人,算起来在从前也是一个地主家的小姐了。可惜她现在只有一半产权,就是门厅和天井而已。
从门楼内望,后边是一条整齐的石板通道,左侧有围墙和高耸的碉楼,右侧则是各房的独立房屋,具有十分明显的防御性。
第二座古屋前面,也有一座二层门楼。
这就是是才进来的红砖门楼,二层开有圆窗,窗边以白灰抹出葵花图案(也许是太阳)。
门楼右侧围墙外小路。右侧围墙低矮,应该是后来被破坏了。
从这个角度,才可以看清所谓的红砖门楼,其实竟然是一座三层小洋楼!一层开长方形漏窗,二三层开券窗,顶部有圆形窗洞,造型高大、气派。
重新入内,开始参观第二座古民居。
同样采用内凹式,大门为木质,上面有精美壁画。
墙角石上有精美浅浮雕花瓶图案,下饰以拐子纹。
两侧围墙上开有圆形漏窗,中间是精妙的透雕窗花,周围花卉纹饰,上面还有题诗。这种感觉可不是当下的某些土豪所能比拟的了...
绮阁云霞满,芳林草树新。
鸟惊疑欲曙,花笑不关春。
山对弹琴客,溪留垂钓人。
请看车马客,行处有风尘。
出自唐代袁恕己的一首《咏屏风》。袁恕己(?-706年),沧州东光,唐朝宰相。这也是他唯一一首被收录入《全唐诗》的诗作。
这幅字一开始搞不懂,后来看了中间门额上的画,才知道说的是鱼跃禹门(即龙门)的故事了。题字时间为光绪壬未年(1892年)。
周文王“渭水访贤”图(姜太公钓鱼)。旁边题诗云:“梦卜殷勤矣,旁求渭水中。垂竿璜独钓,车载著奇功。”
刘备“三顾茅庐”图。题诗为:“三国纷争日,南阳卧草庐。百吟春抱膝,尔顾始登车”。
里面是二进庭院,正屋抬高七级台阶。
两侧设有廊庑。
门厅高阔。梁间及驼峰皆雕刻形态生动的蝙蝠图案。
封檐板则布满喜庆的花鸟鱼虫。
垂柱头雕刻裂开的石榴,寓意多子多福。这个造型很少见。
正屋的卷棚檐廊,驼峰板雕刻上彩的蝙蝠蝴蝶。
正屋三开间,中间为正厅,上面天花有八卦藻井,中间绘太极八卦图。厅后部为两层楼阁。说起来这太极八卦与周氏也颇有渊源,《周易》相传为周文王姬昌所著,而宋代大儒周敦颐曾经写有《太极图说》一书。
两屋之间的门楼。
回到主巷道,左边的低矮护墙之前说了,应该不是原貌。原来应该是十分高大坚固,而且文艺的。
第三座古屋的门楼,十分高大;上面开有扇形漏窗。
前面主通道上还有一座过街碉楼。
莲花户对。
这一家是另设的独立门楼,入屋为狭条形院子。从剩下的抬高石基来看,原物应该是四合院式两进院落,门厅与厢房均已缺失,只剩下孤伶伶的二进房屋。
这挑梁之间的木雕件十分别致,不只是桃子还是石榴?
三层碉楼,开有扇形和圆形观察窗洞。
第四座古屋,另一侧也有小门楼,看来比较有钱。
对面有两层楼房,估计为杂物房。
碉楼内立面,三层开四个券窗,豪华气派。
碉楼进来,又是两座房屋之间的通巷。
门楼封檐板雕刻精彩的“双蝠献寿”图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