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刘传福的《我的老父亲》作品欣赏
作者简介:刘传福,四川泸州市作家协会、四川省摄影家协会、四川省散文学会会员,现供职于泸州市纪委。新华社、视觉中国、人民图片、东方IC等10余家新闻图库的签约摄影师,《农业科技报》、《四川农村日报》、《四川工人日报》等报刊特约记者和通讯员,每年大量的新闻、散文、诗歌作品刊发在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香港文汇报》等媒体。
我的老父亲
作者 刘传福
父亲这段时间没在我们身边,一个人孤零零在乡下守着老家。况且,原来挨着我们住的几户人家都修了新房先后搬走了,加之母亲来城里帮我们看管孩子,这让父亲一下子多了一些孤寂。
在我的印象里,父亲一辈子几乎不如何看电视,只是在农闲时节,喜欢陪熟悉的乡亲们打点小牌混时间。前段时间,家里的电视机坏了,一向节约的父亲主动花了二百多元钱将其修好,他说,一个人在家里,有个会说话的电视机相伴在身边增加点热闹。
其实,最近几年来,老家的农事都在逐渐减少。随着家乡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家里的几亩土地全都种上了水果,以前的小麦、红薯、玉米等传统农作物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农活至少比以前减少了五成。
因为如此,我们也试着让父亲进城来和我们居住,然而一辈子勤劳惯了的父亲根本不适应城里独来独往的生活,也没有串门的地方,话语也少了不少,偶尔总以毫无目的的逛街方式打发时间。
乡下的人都有随意串门的习惯,父亲在老家生活了几十年,串门,也是父亲的一个爱好。记得小时候,每天晚上吃过晚饭,父亲就拿着手电筒出门了,从村东头到村西头,去张家歇歇,到李家坐坐,偶尔,父亲还要陪着村里的邻居们打点小牌,直到晚上十点左右才回家。
村里有几十户人家,别看父亲六十多岁了,村里上至百岁老人,下至刚出生几个月的婴儿,父亲都能好无差错地叫出他们的名字,比很多人都清楚。
“出来这么多天,是该回去了,家里还有很多事情没有做呢。”每次,刚来城里两三天,父亲心里就着急了,总是忙着又要回去,纵然我们再三挽留也无济于事。
家里的几亩土地,其实就是父亲唯一的牵挂。他经常说,有人在家,哪怕是随便铲铲刨刨,一年下来也有点收益,总比丢荒强多了。毕竟,那里是一个家,还有很多的水果。
父亲虽然老了,然而身子骨硬朗,仍旧非常能干。最近几年,他一人在老家,每年要种几亩土地,还要采摘上万斤水果去卖,别人都称赞他了不起。
采摘水果的季节,是父亲最为忙碌的日子。为了尽快卖出水果,父亲经常忙得连吃碗饭的时间都没有,偶尔给他打个电话问候一下,也是草草了事地说上几句便挂断了。
老家虽然离街不远,然而,因为水果太多,上万斤的水果全靠父亲一篮子一篮子地送到街上去卖,年复一年,沉重的篮子慢慢压弯了他的脊梁。
收获季节,不论天晴还是下雨,父亲每天总会很早来到果园里,辛苦地采摘着一树树的水果背回家,永远都没有喘息的机会,更没有假期。第二天凌晨两三点钟,他就打着手电筒,背着水果出门了。很多时候,卖了水果回来,天都还不亮。
记得前两年,父亲因为膝盖疼痛,背不起水果,我找来了几名临时工帮忙,开了一些工资,最终将水果全部卖了。后来,父亲算来算去,显得十分心疼,一再责怪自己老了不中用。
去年年初,我给他买了一些老年钙片寄回去,父亲每天按时服用一粒,没想到腿病竟然奇迹般地康复了。去年,收获季节,我提议请临时工帮忙,被父亲拒绝了,所有的水果还是他一人摘完,一人卖完。
仔细想来,为了工作,我们离开了家乡,远离了父亲,原本几个人的农活,如今全部由父亲一个人扛。都说,人老了需要陪伴,更应该好好享受晚年,我想,普天下的老人又哪有不想这样生活的呢?然而,父亲选择了老家,用自己硬邦邦的肩膀,仍旧无怨无悔地担起那份伟大的父爱。
“我的老父亲,我最疼爱的人,人间的甘甜有十分,你只尝了三分,这辈子做你的儿女,我没有做够,央求你呀下辈子,还做我的父亲……”今年,又逢水果收获的季节,听着那首《我的老父亲》,我不禁泪水纵横。
天安门文学投稿邮箱:zgsgb1@126.com 来稿要求原创,来稿请上传个人照片和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