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皇者华.华夏风骨》三:华夏祥龙

《皇皇者华——华夏文明流源史谈》第一部 华夏风骨

第三章  华夏祥龙

文|黄饮冰

龙图腾

东方和西方都有龙的传说。

西方的龙(Dragon)更接近于恐龙。它是一个外貌丑陋、猖狂四虐的凶残的怪物,主要代表邪恶和祸崇。

华夏龙(Long),则是理想化的神灵,它形象奇特,是政通人和、吉利祥和的象征,在中国,龙是无所不能的神灵。

中国人,自称是龙的传人,中华民族的起源、成长、壮大,一直都伴随着龙的呵护,龙是华夏先民们创造的神灵。龙的崇拜,远在上帝崇拜之前,在天空中还没有上帝的影子的时候,龙就翱翔于华夏的上空了。

为什么这样说呢?中国人对上帝的文字记载,是在商代甲骨文中。如商甲骨卜辞“帝令雨足年?帝令雨弗其足年!”(《殷虚书契前篇》),问的是上帝下雨的情况和本年度收成情况。在《尚书》中也记载了“帝”或“上帝”,如“皇天上帝,改厥元子,兹大国殷之命”(《尚书.周书.召诰》),是说上帝改派他的大儿子接受大殷国的统治。而考古中龙在史前就已经出现了。所以说中国的上帝崇拜(天命观)是在龙崇拜之后。中国的上帝是天帝,是上天的人格化。

龙的不同,代表了中西两种文化的不同取向。把西方的Dragon与中国的龙对等,是对中华文明的陷害。这个问题同样也出现在对“上帝”的翻译上。

《说文解字》解释龙的特性是“春分而登天,秋分而入渊”,这正是闪电和蛇出现和消失的季节,所以,我认为,龙,是先民们对这两个自然物的敬畏、总结和提炼而神化出来的,是先民思想的精华和升华。

蛇无所不在于大地。蛇会在不知不觉中,在无声无息中,悄然侵入到人的生活领地,人在活动中也会猛然与蛇相遇,蛇会在你没有防备的时候,就向你发动攻击,在丛林时代,生活于原始山林的华夏先民们,对蛇的恐惧和敬畏,是从猿人时代一直累积下来的。

闪电常现于天空。在人智开启前,闪电对于人是遥远的东西,人对于闪电,可以有一时的恐惧,但闪电过了也失去了恐吓力,在人智开启后,闪电给先民的震撼是无以伦比的。闪电可以带来满山洪水,也可带来满山大火,那声音更是震碎人心。龙古写作“龍”,从声音。丛林时代的先民们,对于山洪和山火记忆也是刻骨铭心的。

我们知道,在各民族的创世历史上,人们自感人类的力量在自然界面前太微弱了,他们就会以敬畏这些自然力量的虔诚来求得它们的保护,这些他们敬畏的生物或无生命物久而久之就成了他们的保护神,即“图腾”。

但很显然,龙在中华民族先民的创世史中,是中华民族的图腾,但不是普通的图腾,而是图腾之宗,占统治和支配地位,是当时生活在华夏的各姓氏共同敬畏的神灵。

华夏龙,最早的造型是蛇形,也可以说,蛇是龙的原型。

最早的龙,应该是用石头雕刻的,因为华夏先民是在加工石头的过程里发现玉的。

在先祖的丛林时代,无论是穴居还是巢居,天上的闪电、地上的蛇,都是威胁先祖们生存最厉害的因素,而且,蛇和闪电出没的季节几乎是相同的,蛇冬藏夏出,闪电也一样,而且,在闪电出现时,蛇往往也伴随而出,这两种现象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最初的“龙”,所以龙伴闪电而来,随风雨而降,吸收了地下蛇的“S”型的形体,滋生了雷雨风电的威力,成就了华夏先民心中的龙的基本形象。在先民们赋予蛇以闪电的功用后,蛇就变成了能腾云驾雾、兴风散雨、电伴雷随、上天入地、威力无比的龙,龙成了古华夏天空和大地上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的最高神灵。

由于先民们对最高神的崇敬,没有姓氏敢认为自己的姓氏就是“龙”,没有谁认为自己的姓氏可以以龙为图腾,而只能认为自己的姓氏与龙有关系,是龙派生的,这正与没有人认为自己就是上帝一样,要跟上帝攀亲,也只能认为自己是上帝的儿子一样的道理。这就是华夏先民的图腾中,无论是鸟还是猪或是其他的生命为图腾的,都是以蛇形为基本造型的原因,因为龙是华夏先民共同认识,大家都认为自己都是龙的后代,那些猪龙、鸟龙、鼠龙、人龙、鳄鱼龙等,就是这样来的。以龙为姓,当是后来的事情。

那么,这些猪龙、鸟龙、马龙、鼠龙、人龙、鳄鱼龙等,又有什么历史信息呢?

我认为,龙的共同认识,在先民的无系群居时代,就已经产生了。那时,先民们还没有伦理思想,处于群居乱婚时代,但这时,龙的认识就已经形成了。在先祖们进入到母系姓族社会时,他们以“姓号”来把一个母系与另一母系区分开来。这分成的若干个母系,必须有自己的不同于其他系的图腾,他们就选择各自崇拜的猪、马、鸟、鼠、人、鳄鱼等作为自己的图腾,但正是由于这些母系均裂变于有龙的观念的无系群,所以他们的图腾均以龙为基本造型。这正是无系群居已经瓦解,无系群向多“姓”分化的证明。

所以,共同起源于龙的无系群的所有的姓氏的图腾,都与蛇的造型相联系,这是华夏文明发源时期最显著的统一性,这一统一性,代表了华夏先民思维的统一和血缘的同一,正是这一共同的思维和血缘,成为了后来华夏各姓氏能融和的基础,成就了中华文明。

龙的造型,在史前华夏大地上,龙的造型呈现两类分化,即蛇形无足龙和蛇化鳄形有足龙。

在华夏黄河北方,考古中出现的龙一直保持了蛇的基本造型,只是随着各族群新的信仰物的形成,在头部构造上发生了变化,如有猪头,有马头,有鸟头等,在红山文化出土的玉器上表现很明显。

考古发现的北方红山龙、陶寺龙,南方石家河龙和凌家滩龙,除了头部不同外,蛇身体是主体是共性,不如说是蛇更符合历史。

红山蛇形玉龙(马头),是蛇身与马头的组合。

红山文化玉龙(猪头),蛇身和猪头的组合。

从红山文化的考古资料来看,红山玉龙的头有不同的造型,但是统一没有足,依然是蛇形,在尧的“中国”,现在的山西陶寺遗址上,出土的龙,其实也是一条大蛇,其蛇“信子”十分明显,具有十分明显的蛇的特征,说明从红山文化时期一直到帝尧时期,一类龙的形象其实就是一直保持着蛇形,属蛇与其他动物的头的组合形态。可以肯定的是,北方(黄河以北)龙的造型来自“大蛇”,龙的威力来自闪电。

陶寺盘龙,头方形,似鳄鱼头,又带有蛇“信子”,是蛇和鳄鱼头的组合形态。

石家河玉龙

凌家滩玉龙。

在豫东及山东,蛇与鳄鱼结合,形成了有代表性的蛇化鳄鱼有足龙。因为在远古人类进入到南方河流、湖泊、沼泽地带生活时,鳄鱼是随处存在的威胁人生存的东西,成为了人敬畏的生灵,鳄鱼和远古人类已经形成的蛇崇拜一起,构成了华夏蛇化鳄鱼有足龙的形象。

西水坡蚌塑龙(距今6500年)

在河南濮阳的蚌塑龙,就是南方龙的典型代表。那是一条用蚌壳摆放出来的龙,头上长出了角,有四只,尾似狼尾,身躯及头部与鳄鱼类似,只是身体和颈部被拉得很长,基本的造型还是长蛇形,说明这个时候黄河以南的东部,具体在河南濮阳,龙完成了蛇和鳄鱼的结合,也可能还有狼和长犄角的某种动物的结合。这个龙,是很形象的复合有足龙了,跟我们现在敬仰的龙,在形态上已经很接近了。

从河南濮阳的蚌塑龙身上,的确可以看到龙是由多种动物复合而成的。但让人疑惑的是,这种初步复合有足龙的形状,在以后的考古中没有再看到。而从红山文化、石家河文化、凌家滩文化到距今4200年左右的陶寺遗址出土的盘龙,均是蛇形无足龙的造型。

我们现在的龙的造型是复合龙的造型,它以闪电为形,把蛇的身姿、鱼的鳞片、马的头、狮子的鼻子、虎的眼睛、牛的舌头、鹿的尖角、象的牙齿、羊的胡须、鹰的爪子、狗的尾巴融为一体。这些动物除了狮子不是我国的本土动物外,其他的动物都是我国本土就有的。这些动物在史前时期都曾经是华夏先民姓氏的图腾,所以我推测,复合龙应该是华夏姓氏万国融和后形成的。狮子的加入,也许是在狮子从阿拉伯引进之后,是后来人为增加龙的威力和雄壮加进来的。狮子的加入也更能证明龙的形象是逐步复合和累加而成的。

不可否认这种复合或累加,可能与人的联想有关,如需要下雨,人们就把云雨和龙联系,赋予龙行云布雨的功力。但也一定是与某种最原始的需要有关。

复合龙形成的最原始的动力在哪里呢?

龙走向复合造型的原始动力,恐怕只能与人的融合(氏族融合和邦国兼并)有关,因为在新的集团中都要占有位置,这个问题只好在共同的图腾上加入各自的原始图腾的元素才能很好地解决。

根据考古材料可以推论的是,蛇形龙的观念是远在1万年前就在华夏大地上成熟了,并可能凌驾于一切姓氏的图腾之上,统领一切的图腾,是华夏先民知道的最早的至高无上的神灵。这在红山文化中出土的多种蛇形龙上可以得到证明。

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头部不同而尾部统一为蛇形的龙出现在红山文化遗址,原因前面说过,是因为这些族群都是从最原始的崇拜蛇形龙的原始群裂变出来的,所以他们在图腾上具有蛇尾造型的共性,代表的是人群的裂变。

同样的,为什么到距今4200年的陶寺遗址和夏代,龙的造型又统一成了蛇的造型呢?因为这些以蛇形龙为基本崇拜的诸多族群,又统一成了以蛇龙为崇拜的族群——黄帝族群。

如果我们把红山文化定位为黄帝族群的祖文化,陶寺文化定位为帝尧文化,那么对于从红山文化到陶寺文化龙的造型一直保持蛇形的原因就能得到很好的解释。因为从历史传说和历史记载来看,在黄帝时代,黄河北的族群和河洛族群都统一于黄帝族群,各个族群都回到了蛇龙的崇拜上,这就是陶寺出土盘龙的原因。盘龙崇拜代表的是蛇龙崇拜的族群的融合。

从黄帝到尧舜禹以至于夏代,都是黄帝一系,而红山文化又是黄帝的祖文化,所以黄帝族系所呈现的龙文化,就一直保持蛇的造型,而其他造型的龙崇拜还没有纳入黄帝体系,所以对黄帝族系的龙文化产生不了影响,如黄河以南河南东部的濮阳蚌塑龙(原始形态的复合龙),就不被黄帝族群所接受,处于中心龙文化的边缘,是另一个龙文化体系。

随着黄帝建立的以天子之国“中国”为主体的联邦国家的稳固和天子制度的不断完善,在黄帝族群具有了兼并和融合其他非蛇龙氏族和邦国的力量之后,产生统一复合龙图腾的时机才有可能来到。

夏时期的蛇形。蛇身方头。

我们知道,黄帝至虞舜,将近500年的时间里,国家结构和政治体制还不稳定,联邦制的国家还带有很浓厚的氏族联盟的色彩,而且黄帝族系的联盟的核心是蛇族联盟,产生复合龙的时机还不成熟,从虞舜时期的陶寺遗址的考古资料看,出土的蟠龙依然是蛇形,就可以证明。一是可以说明这500年的时间里龙还是蛇。二是可以说明北方族群先是从同一个崇拜蛇龙的族群分裂成无数个以蛇为基本崇拜的不同族群,又在黄帝到帝尧时期重新统一为蛇龙集团。

夏代的龙也是蛇形。在夏代时期,联邦国家相对稳定,但夏的邦国基本继承和保持了自黄帝时代就已经封建的小国的地位,这些封国还保有其独立性,被兼并和融合的邦国只是少数,而且被歼灭的国家是夏的同根国家,如有扈氏,就是夏的兄弟,所以夏时期的龙的造型跟唐尧虞舜时期相似,依然是蛇形。这也同时说明,黄帝到夏代,是一个文化体系和同一个族群体系,的确是千年一系的。

商是第一个可能形成复合龙的时期。一是因为商是北来的民族,有其本来的文化因子。二是因为商族群进入黄河下游后在黄河下游生活了很长的时间,与中国古老的东部族群生活在一起,是东部族群中最强大的势力,之间应该有文化的交流和人群的融合,可以形成具有东部族群文化特色的商族文化体系,如商族群与东部古老的族群一样崇拜鸟,有“玄鸟生商”的传说。处于黄河流域下游的河南濮阳的蚌塑龙(原始形态的复合龙)文化有可能被商族群吸收。三是在商取代夏的统治后有可能会在夏的龙文化基础上创造新的龙文化来,形成商时期的华夏新龙文化。四是因为商国建立后所歼灭的国家和掠夺的人口,如土方、鬼方、羌方等,都是当时华夏文化的边缘地区,这些国家和人口都有自己的图腾,被商融合后,其图腾因素就有可能带进来了。所以从理论上讲,商时期的龙的造型有可能开始向复合龙进化。

商代玉龙,出土自安阳妇好墓

从目前商代的玉器和青铜器上看,商代龙纹的独特性很明显,龙的造型很奇特,如商代龙有一只角和一只脚,独角为兕形角,有的龙角像柱形,有的龙角像蘑菇头形。龙身像蛇形,但比较短。尾部呈勾卷状。眼睛多作“臣”字形状。头部多是张开大嘴,呈现凶猛无比的样子,很是震慑人。

商代龙纹与黄河流域下游的河南濮阳的蚌塑龙(原始形态的符合龙)相比,商代龙继承河南濮阳的蚌塑龙(原始形态的符合龙)头上的角和足的特征,保持了蛇形构造,但身体变短,头部呈现凶猛状。说明商族群的确与黄河以南、中国东部的族群进行了人群融合,接受了蚌塑龙的长足和角的特征。

当然,商代龙只有一只角和一只足说明在东部族群中,商族群还保持了独立性。

与红山文化到夏代的蛇形龙相比,在蛇的造型和龙的长度上是近似的,不同在于在蛇形龙的基础上长出了一只角和一只足,头部变凶猛。

商代的龙的造型可以表明,商代的龙文化又是对黄河南部的龙文化和黄河北部的龙文化的融合性继承,即商代的龙文化,是对黄河南北的龙文化的继承和融合,在人群的融合上是商族群和夏族群两个主体族群(邦国)的融合,所以商代的蛇龙就长了一只角和一只足。

据此可以肯定,商代的确是复合龙的形成时期,商代的龙是复合龙,复合龙造型的形成与夏族群和商族群的融合相关联。加入的元素并不多,是因为新龙的造型取决于夏族群和商族群原来的龙的造型。商国建立之后,所歼灭的国家和掠夺的人口,如土方、鬼方、羌方等,在文化上和人种上被彻底灭绝,他们的文化对商的龙文化没有产生影响。

龙字

周代是复合龙的定型的第一个时期。从周代金文“龙”与商代甲骨文“龙”字形比较,周代龙对商代龙在大体上是继承,在形态上有所变化。

西周龙纹身体变得细长,龙身上的饰纹也比较复杂,有重环纹和云雷纹。龙的背部有脊齿纹,还比较密集。龙的兕形角渐渐消失,角呈云纹耳形。眼睛是斜方格眼和雷纹斜眼,眼角线拉长,有的拉长后勾卷且龙身上的纹饰逐渐图案化。最大的一点变化是西周的龙没有足。

这就又产生了新的问题,西周的龙为什么没有足?

周建立后,由周新建的封国大都是周的功臣和近亲,与周宗主在龙的信仰上是相同的,龙的构造也是相同的。在周替代商的过程中,殷商时期的大部分古封国被周兼并而消失了,所以周族群对商族群的替代是征服,两族并没有形成对等地位,商代的龙文化并不完全被周代继承和接受。主要的因素在于,周人是夏人的后裔,在文化上继承夏,以夏为宗。所以周代的龙没有足,代表对夏代龙文化的继承。东夷的观点也是西周才有的观点,周人在文化上把商鄙视做“夷”,使“夷”演变成了贬义词。

从以上的分析,我认为产生复合龙的条件有三个:一是氏族的融合和邦国的兼并。氏族的融合和邦国的兼并在历史上是存在的;二是各族群在新集团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地位决定新时代龙的造型。三是统一国家的稳定,不稳定龙的造型难以固化成文化基因。

邦国的兼并和氏族的融合,有利于将其他小国和姓氏的图腾融合到龙的构成中,使龙逐步复合化。统一国家保持较长时间的稳定,有利于龙的形象的固定并获得人们的认同。各个群体以前的龙图腾能不能加入到新图腾中去,跟各群体在新集团中的地位有关,没有决定性的影响力的族群,其图腾只能被边缘化或被灭绝,而不可能被继承。

复合龙的形成和定型与氏族的融合和国家的兼并有紧密的关系。

在传说中对龙多有涉及。如传说中黄帝御龙升天、颛顼御龙,夏代还有刘累为孔甲圈养龙的传说。

在先秦古籍中随处可见龙的存在。《礼记 · 礼运》说:麟、凤、龟、龙,谓之四灵。《孔子家语 · 执辔》说:甲虫三百有六十,而龙为之长。《易 · 乾》说:飞龙在天。《左传 · 襄公二十一年》说:深山大泽,实生龙蛇。

东汉的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在《説文解字》中对龙进行了专门的定义: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从肉,飞之形,童省声。凡龙之属皆从龙。

这些都说明,在中华文明起源阶段和华夏民族的形成阶段,龙的观念是真实存在的,龙并不是人们的捏造和杜撰。

战国龙形玉佩

龙的崇拜在华夏族群的起源阶段就是存在的,且一直存在。但龙在华夏族群的起源阶段并没有成为中国最高统治者的象征。从神农到黄帝及五帝一直到西周,最高统治者都是号称“天子”,就是天之子。在天神体系中,龙是天帝之下的二级神灵,并没有与显贵的人间最高统治者联系起来,也就是说龙没有被最高统治者所独占。到西周末年,随着种族统治的动摇和反天神思想的出现,天神信仰体系在中国彻底动摇和坍塌,龙才逐渐地与最高统治者联系起来,称为新的王权体系的护罩,成为皇家的象征,被皇家所独占。

龙与皇权建立固定的联系,是从汉代起。相传刘邦是其母与龙交合而生,自此皇帝自称龙子。

龙在文化上并不是虚无的,而是中华文明史上的真实存在,说复合龙是姓氏融合和国家兼并的产物,是国家统一和华夏民族形成的象征,应该是不容怀疑的。(黄饮冰2009年2月18日本文首发于本人网易博客chutianguke的博客,2017年2月2日星期四修改)

作者简介:黄饮冰,本名黄祥文, 曾用网名楚天孤客,湖北省孝感市肖港镇人,以研究华夏文明起源史为己任,从1989年开始研究华夏起源史,是华夏文明起源史的独立研究者和中国中心论的倡导者。研究成果有《皇皇者华——华夏文明流源史谈》、《中国中心论——中国是世界人种和世界文明的起源中心和传播中心》、《华夏江汉形成说》(题目待定)。黄饮冰在网易、凤凰、新浪均开有博客,在大同思想网、博客中国和一点资信开设黄饮冰专栏。

(0)

相关推荐

  • 问祖寻根,华夏文明探源(6)华夏文明之由来

    唐 榕 一.华夏.中华和中华民族 你知道我们国家为什么叫"中国"吗?我们的民族为什么叫"中华民族"吗?"中华文明"为什么又叫"华夏 ...

  • “中华第一龙”

    河南出土6600年前古墓,内藏"中华第一龙",墓主身份至今成谜 扒圈少女爱吃瓜     2021-07-15 00:26龙,在中国人心里有着非凡的历史文化意义.在中华文明史上,&q ...

  • 华夏远古先祖蚩尤、炎帝和黄帝的三次大战笔者涛梦永安

    炎帝和黄帝始居地邻华阳国,蚩尤始居地古蜀国,古蜀国部落各以虫蛇鱼为图腾. 南山在其东南,自此山来,虫为蛇,蛇号为鱼. 蚩是山下一条虫,似蚕.蜈蚣类,也有以蛇.虎为大虫者. <太平御览>:蚩 ...

  • 探秘中华龙文化之【华夏始祖与龙】

    龙--华夏文明的凝聚和积淀;龙--中华民族的象征;龙--中国文化的象征;龙,对每一个炎黄子孙来说,是一种符号.一种意绪.一种血肉相联的情感,就让我们掀开华夏文明史的帷幕,穿过时代的烟云,涉过岁月的河流 ...

  • 皇皇者华(三)8:华夏四维——华夏润玉、华夏祥龙、华夏文字和华夏思维

    皇皇者华.华夏文明流源史谈.第三部  华夏脉络 第八章 华夏四维--华夏润玉.华夏祥龙.华夏文字和华夏思维 文|黄饮冰 第一节  华夏润玉 伴华夏文明而生,到现在还深受华夏子民喜爱的器物,就是石中精华 ...

  • 《皇皇者华.华夏风骨》九:稻作文明铸就了中华民族的和平基因

    <皇皇者华--华夏文明流源史谈>第一部 华夏风骨 第九章 稻作文明铸就了中华民族的和平基因 文|黄饮冰 最近,因为一本写袁隆平的<稻可道>的书,红网论道湖南频道发表了倡议文章& ...

  • 《皇皇者华.华夏风骨》六:华夏典籍

    <皇皇者华--华夏文明流源史谈>第一部 华夏风骨 第六章   华夏典籍 文|黄饮冰 1.历史和文化的传承 据传说,黄帝时,就有记言的官吏. <尚书>明确记载,尧时有记录君王事迹 ...

  • 《皇皇者华.华夏风骨》四:华夏文字

    <皇皇者华--华夏文明流源史谈>第一部 华夏风骨 第四章  华夏文字 文|黄饮冰 文字是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但并不是所有的文明形态发展的最终结果都一定会产生文字,用文字作为文明的判断 ...

  • 《皇皇者华.华夏风骨》二:华夏润玉

    <皇皇者华--华夏文明流源史谈>第一部 华夏风骨 第二章  华夏润玉 文| 黄饮冰 伴华夏文明而生,到现在还深受华夏子民喜爱的器物,就是石中精华--玉. 在乱石之中发现玉,是华夏先民从思维 ...

  • 《皇皇者华.华夏风骨》一:远古的记忆

    <皇皇者华--华夏文明流源史谈>第一部 华夏风骨 第一章  远古的记忆 --神话与传说 文|黄饮冰 研究华夏文明流源,避不开华夏神话和传说的研究,因为神话和传说中包含着华夏文明起源的信息. ...

  • 太华风骨,华夏之魂

    端午前夕,应邀去星河湾艺廊参观田学森的"太华风骨"油画展. 参观前,著名艺术造型师谢丽君老师特意发来香港<文汇网>6月1日报道"临崖写生十余载,田学森笔端凝注 ...

  • 华夏探源(三十)“西土九州”说解开华夏东迁线路之谜

    作者:海色清澄 (一)绕不开的难题 对于所有主张包括夏朝在内的华夏早期文明曾在中东或者非洲(以下简称西土)的学说而言,殷商之际东迁线路的考证无疑是一个既绕不开又极具有挑战性的课题. 较早研究这一课题的 ...

  • 读张祥龙老师的第三本书,先秦儒家哲学

    第一本是<尧曰> 第二本是<复,见天地之心> 第三本是<先秦儒家哲学九讲> 只能算是粗略看过,不算精细地研读.张老师的书是值得研读的.看张老师的书,有一种音乐性,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