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歌报:各界诗家点评诗人刘勇作品选
关注中国诗歌报(中诗报),用文字温暖人生!
【作者小传】刘勇,笔名刘一君,土家族,贵州思南人,文学学士,高级政工师。贵州省作协会员,清镇市作协副主席。有文字在《作品与争鸣》、《今古传奇》、《贵州作家》、《贵州文学》、《21世纪贵州诗歌档案》、《新时代诗典·中国当代诗人作品选》、《多彩贵州网》、《黄河文创》等刊物和网络平台发表。著有诗集《我要推销自己的美丽》、散文集《梅青杏黄》。
一、《痛与艺术》
文/刘勇(贵州)
一棵红籽,在山上的石窠臼
被刀砍火烧,牛踩马踏
无意间,被我发现
挖下山来,用锯子锯剪刀剪
黑不溜秋的桩头更加遍体鳞伤
许多人都在担心她能否活得下去
但我坚信她是我的断臂维纳斯
我用了一个配得上她的花盆
让她站成了一尊塑像
年久月深,曾担心她的人
现赞叹不已。她已是风景
【醉心赏析】这首11行的叙事小诗,在我看来是很不错的。理由:1.对一棵死亡边缘的紅籽树进行拯救的过程描写(痛的诠释)精彩;2.递进式升华笔法运用到位(曾经在网上看到于坚老师精常运用这种技法写诗)。即从植物(低级)生命——到能感受“遍体鳞伤”的(高级)生命——到(更高级)“断臂维纳斯”的艺术生命——最后成为风景(诠释了艺术);3.语言干净利落,意象集中,清新而不失余味的感觉。做到了思想性、艺术性和欣赏性有机统一。是的,叙事诗过时是偏见,倾向于纯意象、看轻情节性细节描写也是偏见,因为好的艺术和修辞技法是不会过时的,就像古老的“赋比兴”我们还在应用一样。纵观该诗,从给出的线索(一棵弱小的小树)开始,一步一步,在叙事过程里抒情,每一步的升华都能清晰看到落脚点,一直到成为一幅艺术美的风景画,准确地传递出作者关注生命、珍惜生命与生活的声音,好诗。值得推广。(2019.5.29.中诗报三室101期)
二、《身后》
文/刘勇(贵州)
大地广袤无垠,厚实坚挺
我在崇山峻岭之间,在
戈壁沙漠之间,在百川归海之间
浑身充满了力量,振臂一呼
驼铃,山鼓,川江号子
天地齐鸣,穿越蹄碎的狼烟
任何时候,风雨无阻
山,高昂着头
或坐或站或卧,胸怀宽广
云来怀拥,云去胸亮
河流,在脉动,在奔涌
戈壁滩,热血沸腾
没有一块止水在等待风暴
泰山,黄河,长城
闯进心扉;昆仑,长江,天涯海角
闯进心扉。我站在喜马拉雅山
以爬雪山过草地的情怀,放声歌唱
我自豪,我是炎黄子孙,身后站着
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落蝶赏析】这是一首深蕴哲理的诗歌,高昂的情调、浑厚的韵律填补了诗歌形式中的空白,语气铿锵有力并有一种浩大的气势迎面袭来。语言结构严谨、语感紧促和谐,整篇诗歌给人一种磅礴的气势,如一支浩大的军队未见其人,但见满天的沙尘与震耳的铁蹄声就可知晓,这是一种掠夺式的风暴,将席卷整个荒漠,生与死将不是一种简单的选择,而是一种生命内部的重组,在颓废之中复活。''我在崇山峻岭之间/在戈壁沙漠之间/在百川归海之间/浑身充满了力量/振臂一呼/驼铃,山鼓,川江号子/大地齐鸣,穿越蹄碎的狼烟。’’借代、比喻、排比、象征的手法运用的恰入其分,排比的应用使语言气势得到了层层递进,并使诗人的情感得到了进一步升华,他的思想境界超越了普通人狭隘的个人局限,他想往的是大自然的内在力量,在诗歌创作里可谓独辟蹊径具有个性,让人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第三节和第四节也大量掺入了不同形式的修辞手法,并未让人去直观感受,而是从侧面让人体验到了强大的压力,其实生存的法则就是''丛林原则’’,只有自己变得拥有让别人无法去承受的力量,你才可能看到更多更美的风景,只有在自然之中你才会体会人类的缈小,只有站在世界的地图上,只有懂得自己心的所属,你才能看到自己的位置,你才能知晓故土的厚重,当我们开始明白土地、及身份的归属时,我们会理解国家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坚守和平铭记历史是每一个炎黄子孙应该坚守的责任及义务,也是本诗的精髓所在。(2019.6.25.中诗报三室104期)
三、《一粒尘埃》
文/刘勇(贵州)
空气很瘦,被风吹得一缕一缕的
只有尘埃在光柱里飞腾,膨胀
占据了整个空间,让人屏气窒息
在光里能更看清自己
尘埃会自生,不请自来
在被你遗忘的桌面慢慢坐下来
等候你的手温暖她的脸庞
然后被你抹走,再来
周而复始,循环往复
陪伴你的一生,仿佛一种力量
直到让你化作尘埃
【冯蕾赏析】这是一首富有禅意的哲理诗,细细品读,余味无穷。如开篇,空气很瘦/被风吹得一缕一缕的/只有尘埃在光柱里飞腾/膨胀占据了整个空间/让人屏气窒息。尘埃是暗指人世间的欲望,用空气、风等意象反衬诗人纯洁的灵魂,在技法上是写虚。接着,一句“在光里更能看清自己”,剖开本体和喻体的心脏,置于阳光下,实属干净、空灵的心,赞一个。再研读“尘埃会自生/不请自来/在被你遗忘的桌面慢慢坐下/等候你的手温暖她的脸庞/然后被你抹走再来。这一节,诗人运用拟人手法写实,阐释人的一生就是在反复中遭遇、重生的正能量的哲理。最后,周而复始/循环往复/陪伴你的一生/仿佛一种力量/直到让你化作尘埃。作者直抒胸臆,点明主旨,试想一下,人的一生,无论成功或者失败,无论富贵或者贫穷,到最后都逃不出化作一粒尘埃的结局。“直到让你化作一粒尘埃”这一句,不是体现作者悲观,而是体现作者看透真相后的释然。纵观全诗,共11句,诗人惜墨如金,运用借代、比喻、拟人等手法表达得恰到好处,充分展现出作者的写作技巧娴熟,值得借鉴、学习。(2019.6.12.中诗报三室103期)
四、刘勇/诗:《黑夜里的奔跑者》
眼看太阳偏西,但母亲
还在麦地里抢收
我们也要在暮色里,把母亲
割下的麦穗挑回家
麦穗,苞谷,稻子,都是
黑夜的代名词,为了生活
大家都乐意在黑夜里奔跑
几乎村里的人都这样
天黑尽了都要把没干完的活干完
不能留到第二天。跟母亲
我学会了勤劳,勇敢
在黑夜里奔跑,还需要胆量
读书放学晚了,山路黑黢黢的
我们也经常摸黑回家
直到走过了那无法回避的年月
走出那无法回避的山村
黑夜,被我的知识点亮
才从黑夜走出了黎明
【朗朗赏析】一幅美丽的画面可以升华为诗的语言。诗的语言也可描绘出美丽的画面。正是金黄的麦子,红色的夕阳勾勒出黑夜来临之前,为了麦穗,苞谷,稻子黑夜里奔跑,坚决把活干完。父母的勤劳影响了下一代,在黑夜里奔跑着向前。知识点亮了夜间的小路和山村,走出了黑夜,得到光明的今天。这首诗很美,紧扣主题,黑夜为什么奔跑,是为了吃饭,为了光明。但也有一点不足,也就是情感升华,前面一个“奔”字,后面一个“走”字,似乎先奔后走,强度不够,请老师斟酌,为老师点赞。(2019.5.22.中诗报三室100期)
五、刘勇/诗:《远处的灯火》
遐想一间老屋灯火通明的模样
很美。炊烟袅袅之后
不知是夜覆盖了村庄
还是灯火凿穿了沉沉的夜
一家人一家人地围坐
或一寨人分成群
吧嗒的旱烟,针线活
筑满了屋子
龙门阵如火焰一样往上窜
有的燃烧,有的烟灭
我永远认识那个村庄
亦如我远远地就能在夜路上
看到林木森森里的人家
隐隐透出来的灯火
【醉心赏析】这是一首从记忆深处掏出来的画中诗精品。开篇,从记忆中的“一间老屋灯火通明的模样”切入,引出“……灯火凿穿了沉沉的夜”这样的精彩诗句。接下来写道:“一家人一家人地围坐/或一寨人分成群/吧嗒的旱烟,针线活/筑满了屋子/龙门阵如火焰一样往上窜/有的燃烧,有的烟灭”——这是作者呈现给读者意涵非常丰富的一幅村庄夜话图。本身就是一个大型的意象群组合,读起来让人热闹、闲适、温馨而又安静,一种幸福感油然而生,乃该诗最大的亮点。尾段,“……亦如我远远地就能在夜路上/看到林木森森里的人家/隐隐透出来的灯火”——这是对前面呈现的组合意象进行点题升华,看似运用的一个简单比喻,实则非常自然而巧妙。纵观全诗,画面呈现清晰而生动,语言流畅且干净利落,内涵丰富,情感真挚,能引起读者极大的共鸣(特别是在乡村长大或体验过的人群)。好诗,推荐阅读!(中诗报三室112期)
六、刘勇/诗:《挂在墙上的乡愁》
云是我挂在天空的乡愁
在我闲读炎炎烈日时
擦亮我的眼睛
和云一样白一样柔软的
是棉花,太空被
把我对故乡的那份情感
和盘托出
苞谷两个两个地并在一起
像给小妹妹并辫子一样
充满了亲切感
挂在墙上,成了眷恋
乡愁一天一天浓烈,发黄
日子已被煮成老酒
任月光,云影,对酌
墙上的辫子摇晃成笛音
眼前,乡愁在牛背上悠扬
【醉心赏析】说实话,这些年在我的阅读范围内,读到过很多乡愁诗,而要写好成为佳作也并不容易。下面,请看作者是怎么突出重围的。第一节,凭借一个“挂”字,巧妙地把乡愁意象变换成有质感的云,在此基础上延展为“柔软的白棉花,太空中的被子(太空被)”;第二节,凭借一个“挂”和一个“并”字,两个动词,把乡村农家挂在墙上的辫子苞谷(贵州地域的农家人都这么叫)比喻成“小妹妹摇晃的辫子”让人产生极美的遐想,一个深刻而生动的动感画面;第三节,是把乡愁比喻成“一天一天浓烈”的老酒和牛背上的笛音,仍然是连喻笔法。其中“任月光,云影,对酌”这是拟人手法。所选取的意象画面很美,特别是“牛背上的笛音”这自然而然让人联想到清代著名诗人袁枚所作的一首《所见》诗中的意境(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全诗共三节,运用了意象、连喻、拟人以及诗画结合等丰富的修辞笔法,把乡愁这个意象巧妙地移形换位,成为天空的云、棉花、太空被、小妹的辫子、老酒以及牛背上的笛音等这样一个辽阔的大型意象群组合。读完,不得不为作者众多修辞技法的巧妙运用,和对文字的艺术驾驭能力而喝彩!(中诗报三室111期)
七、刘勇/诗:《月光的尽头》
银色的月光和夜
静谧。夜虫的鸣叫声
将月光撵向斑驳的丛影
慢慢向西移去
山,横着的弯刀
黑乎乎的刀口,将月亮
一片一片切割
直到刀口发亮
银盘被摔下悬崖,也撕碎了
我骨子里的懒惰和残梦
重度黑夜。眼窝深陷如坑
几近迷失,幸好时间不长
月亮企图和我一起跌落
我却和晨曦一起翻身爬起
月光的尽头,山坳正在明朗
朝霞正在绚烂
【杨优赏析】读过多首刘勇老师的诗,他的诗歌见力度和厚度。在诗人的文笔里,揉合了地域和历史文化等多种元素,意境开阔、深远。下面来赏析刘老师的这首《月光的尽头》。首句“银色的月光和夜”是诗的入口,接下来几句诗人从视觉到听觉,运用通感、拟人的写作手法,结合意象造境,将月夜那种静谧又幽深的气氛生动地烘托出来。第二段笔锋陡转,“山/横着的弯刀/黑乎乎的刀口/将月亮/一片一片切割/直到刀口发亮”,不愧是隐喻和转喻的高手,独步的语言跨度与意象组合,描述月光在山后隐没,将黑暗中那种绝望的隐痛心境刻划得入木三分。第三、四段基调由黑暗转为明朗。尾句“月光的尽头/山坳正在明朗/朝霞正在绚烂”,点题,昭示一种从绝望中看到希望的精神力量。整首诗内在结构完整,意象生动,从物象本身产生的痛苦,隐喻精神上的磨难,有的部分对读者的冲击力强烈。从月光的尽头—黑暗中见到灵魂深处的光芒,这种诗性的力量已超越了诗歌的本身。心境与天地合二为一,足见诗人的灵性与智性。而作品中的一些骨骼和精气,也是一个优秀诗人所具备的特质。(2019.中诗报三室110期)
八、刘勇/诗:《方寸之间》
一个岁月发黄了的年代
我攥紧一张粮票
站在粮食局门口,等待放粮
同样的布票,肉票,供应票
像襁褓,生命,一层层包裹
每一张都有沉甸甸的份量
那些小小的方寸
是我那时全部的希望和梦想
那时,能留下一张照片
该有多好,可那黑白的方寸
却十分奢侈
然而,我们要舍弃
如同舍弃曾经煎熬的岁月一样
只是那方寸之间,已是印记
一个年代的篆刻
在箱底勾起时光的记忆
小小的方寸,常常诞生永恒
【醉心赏析】方寸之间,本意是指大约一寸见方的小地方。然而作者心中的“方寸”是一个年代,是一张粮票、布票、肉票、供应票等为代表的一段难忘的岁月。正如诗中所写,“一个岁月发黄了的年代……每一张都有沉甸甸的份量……一个年代的篆刻/在箱底勾起时光的记忆”。其中“发黄”这个词运用巧妙,自然而生动地勾勒出一个具有色彩质地的可感性意象群。一是指向时间久远,旧得发黄;二是指向陈年生活旧事印象深刻,就像一张发黄的旧照片一样打下厚重“印记”。不过接下来,作者在诗中写道“那些小小的方寸/是我那时全部的希望和梦想//那时,能留下一张照片/该有多好,可那黑白的方寸/却十分奢侈//然而,我们要舍弃/如同舍弃曾经煎熬的岁月一样……”。这些虚实结合的诗句,体现了作者对待人生及生活向上的积极的态度,是正能量的声音,该诗的亮点。是的,也许我们每一个人的一生都不会一帆风顺;也许只有在经历过那些苦难与贫乏的疼痛之后,才能真正领悟到生命与生活的真谛。正如诗中所阐释的警醒:有一些事既然过了就让它过去,一定要懂得舍弃与留存遗憾的辩证性意涵。还有,最后“小小的方寸,常常诞生永恒”这个留白性句式的结尾令人遐想,给读者留下了绵长的余味,既点题又对主题进行了升华,张力十足。至此,一首好诗诞生。点赞!(2019.中诗报三室108期)
九、刘勇/诗:《摆渡的人》
一条河,像一柄马刀
于峡谷把天空砍出一道白口
一个人,一叶舟
在白色口子下,划成风景
一根竹竿撑出一片天地
停成一个渡口
传说,不胫而走
像溪流,从上游来
向下游去,留下一个人
摆弄着舟楫,横江而过
行走江河,涛声的心跳
像撑竿一样长
日子,数着河水和人头
一竿一竿撑过河去
一个人,一叶舟
一直在渡口,摆成故事
【醉心赏析】这是一首表达人文关怀、关注民生的现代新诗,于生活在河流岸边的渔家人而言具有社会普遍价值。开篇,作者把一条河流、一个人、一叶舟置于自然的天光之下,呈现了一幅漂亮的风景画。用一个喻体马刀,把贵州高原的河流,特有的峡谷生态,向读者展示(马刀是史上贵州山区人民用于抵抗盗匪自卫的武器)。一个刀砍斧劈的动作联想,生成渡口意象,准确而生动地诠释了在河边摆渡艰难生活的厚重。接下来,作者回忆起一些关于渡口发生的传说故事,心潮澎湃。“像溪流,从上游来/向下游去,留下一个人/摆弄着舟楫,横江而过”再次运用比喻手法呈现了渡口的生活形象。第四小节,用“行走”“涛声”“日子”“一竿一竿撑”等词语写出了渔家生活的细节与感悟。最后用“一个人,一叶舟/一直在渡口,摆成故事”这样一个画面性极强的诗句收尾。纵观全诗,作者笔走明暗两条线,将自然的渡口与指向人生的渡口结合起来,大量运用明喻、暗喻、拟物等修辞,只短短的篇幅就完美地给读者呈现了一幅渡口的渔家生活画面,传递出关注渔家人及渔家生活的心声。其次,作者驾驭文字与文学艺术的功力较好,令人折服。为好诗点赞!(2019.6.18.中诗报三室107期)
十、刘勇/诗:《归来,依旧是这片土地》
执著,一块土地
在房前屋后,竭尽忠厚
以黄色的或者黑色的颜面
在贫瘠中肥沃
滋养风水树,疏菜和庄稼
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姿态
教会我初心和人格
坚守,矢志不渝
这片土地,被我一生记住
与植物握手,与粮食拥抱
艰难的岁月却留下最美好的记忆
雨时种下种子
阳光来时,快速成长
如蒲公英的约定,不管飞到哪里
归来,依旧是这片土地
【落蝶赏析】这是一首蕴含哲理、意象叠用的理性诗歌,其中以“土地”为主线深刻表达出了诗人内心最真实的情感。对比、象征及拟人的修辞手法运用的恰入其分,诗人从不同角度呈现出了一位土地守候者的质朴形象,始于土地而终于土地,当我们开始明白本之所在时,才会懂得自己为什么而出发,无论你走向哪里,我们手中的那根线永远都不会断,因为土地承载着母亲情感里最柔软的那一部分,它触碰着我们生命里最细微的那根弦,更会不经意间成为你在某个瞬间喷涌而出的泪水,正如“如蒲公英的约定,不管飞到哪里/归来,依旧是这片土地”。纵观时间与空间的维度,土地,仍是我们灵魂与肉体共同可以栖息的地方。
(2019.8.31中诗报三室115期)
十一、刘勇/诗:《抚摸》
沿着光的路线
阅读花,或者翻开的书页
温柔的眼,如露珠
抚摸荷叶的界面
紫檀发出馨香,墨的味道
被狼豪抚摸出深情
倾注所有的情愫
细细摩挲人生的临帖
久久不肯放下
大半生的抚摸
就这光景
残荷,似乎墨迹未干
花开有声,而眼前
仍是一枝水墨
月光,把夜抚摸得透明
【杨优赏析】灵魂在路上,在文字的世界里不断地追寻,其寻找的过程,也是自我剖析、自我救赎的过程。诗人一开始就“沿着光的路线”打开思维,寻索中延展诗意。接着写到“阅读花/或者翻开的书页/温柔的眼/如露珠抚摸荷叶的界面”,运用意象场景,嵌入比喻的手法,直接把“抚摸”的感觉灌注到诗语内部,无声胜有声。而心境在第二小节有所阐释,笔端凝聚深情,暗喻自己对文字的依恋。第三小节借用“残荷”隐喻生活的沧桑,而“花开有声”这四个字完成了从前面意象、心境到灵魂的置换,灵魂深处充满生命的力量。最后一句“月光,把夜抚摸得透明”,点题。“月光“形成一个明净的空间,“夜”呈现诗人历经大半生的迷茫,而“抚摸得透明”呈现顿悟透彻的心境。诗也是诗人自己与灵魂的对话,对过去的检视和对未来的寄望。在无限的遐想中,以一种自然方式,道出生命旅途的各种情感、思绪,构成生命和诗语的无限。诗人在构思创作中有扎实的语言功底,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生动,沿着“抚摸”这条主线,回味人生经历。读来自然明畅,又意蕴无穷,推荐赏读。
(2019.9.10中诗报三室1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