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宁名人】程默:万祀不朽王星拱(外一篇)
万祀不朽王星拱
安徽怀宁 程默
两袖清风王星拱
王星拱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化学家,出生于清朝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字抚五,谱名芳辰,是怀宁县高河埠王家大屋(今高河镇凌桥村)人。他在英国留学期间,曾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反清进步运动,1910年加入中国同盟会欧洲支部;1916年获硕士学位回国,被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聘为化学系教授兼二院主任,后曾在中央大学、安徽大学任教,并于1928年就任安徽大学校长;同年6月,被大学院院长蔡元培指派为武汉大学筹委会委员及建筑设备委员会委员,与李四光等一起负责筹建武汉大学,历任武汉大学化学教授、系主任、院长、副校长、校长等职。1949年10月8日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上海永川医院。遗体运回后,与结发之妻叶玉芝的遗体合葬于故里。
自幼受清贫的书香门风熏染的王星拱,铸就了一身两袖清风、澹泊名利、不阿权贵的高洁、廉正的品性。从1934年6月到1945年7月,王星拱正式担任武汉大学校长虽为11年,但在武汉大学工作并实际主持校务前后长达17年之久,为国立武汉大学招揽贤才、发展学术作出了巨大贡献,可以说,为武汉大学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也是武汉大学最杰出的校长之一。身居这样的官职,但王星拱一家拮据到年老治病竟靠接济的地步。居国民党中央委员高位,不弃糟糠之妻,情笃意重,直至为不识一字的夫人的去逝悲伤之极,乃至两年后合葬归一。为了更大程度上“挤出”教学经费,王星拱不惜卖掉了与省部长同等规格的公配轿车,坐着黄包车上班,一袭布衣,一双破鞋在显官达贵面前毫无愧色。平日里,王星拱一向生活俭朴,处处为人师表。他平素一贯爱穿长袍,从不西装革履,也不着马褂。曾有学生问道:“我国的传统礼服,为长袍马褂,校长为什么只爱穿长袍,而不穿马褂呢?”王星拱答道:“马褂带有封建官阶之意,过去帝王赐‘黄马褂’就是一种官职。我是搞教育的,不是来做官的;我只穿长袍,既简便,又保暖,也表示我们为人处世,要‘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刚正自立,不卑不亢’之意。”武汉大学西迁四川乐山后,物质匮乏,经费困难,王星拱殚精竭虑,克服重重困难,坚持教学与科研的正常开展,使武大得以继续和发展。自强不息的武大人,硬是将自身历史上这段最困窘的年代,变成了建校史上最辉煌的“乐山时期”。
国难空前,“出污泥而不染”的廉洁秉性,无疑注定了他家贫的境地——儿子到外务工,身为大学校长的王星拱坚持不为女儿申请贷学金,让其到小学兼课。更有甚者,女儿因拖欠学费,文凭一直留在档案馆。一校之长,领不到女儿的毕业证书,这不是无能,只是不愿且不为罢了,纵观古今中外,是没有第二例的。晚年的王星拱,不顾病痛的折磨,跑遍了整个抗战大后方,广揽学者名流。不问对方出身、派别,一律兼容并包,更有甚者,还常常亲自登门相邀,从而为武汉大学的巩固,延聘了不少出类拔萃的教授,取得了卓越的学术成就。
1945年秋,王星拱调任广州中山大学校长,支持学生“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的爱国民主斗争。当局拘捕爱国进步学生,王星拱要求当局释放遭到拒绝后,愤然辞职,返回安庆老乡。国民党当局屡次催促甚至威胁王星拱飞赴台湾时,王星拱未予理睬,却于新中国成立一个星期后的10月8日与世长辞,时任新中国上海市第一任市长的陈毅,闻讯后送来一条挽词:“一代完人”。如今,这条挽词被刻成一字一碑,树立在王星拱的墓地。
责编:丁松 排版:夏显亮
作者简介:程默,怀宁人。三十年笔耕不辍,因为热爱才写作,因为热爱才坚持。文章散见报刊杂志,著有散文集二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