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抚州船屋(四)
第三站,南城。
如前所述,抚州四座船屋里,南城县独占两座。按陈江老师的说法,南城是明益王的封地,而南城船屋的屋主宁氏家族与明益王关系十分密切,这里有两座船屋也就不足为奇了。南城船屋位于县城南约12公里的天井源乡尧坊村,共有大小两座,房间数分别为108和36间。看船屋之前,本打算看看南城县老城区。但一路经过,处处都忙着搞建设,老城踪影荡然无存。那好吧,你们开心就好...
万年桥,位于江西省抚州市南城县城东北五里的武岗山下,横跨盱江两岸,全长411米,桥高10米,桥面宽6.3米,拱圈跨度14米,共有23孔,24墩。所以第一眼的感觉就是--“长”!该桥始建于明崇祯八年(公元1635年),竣工于清顺治四年(1647年),迄今已有三百七十多个春秋,是江西省境内最长的一座古代石拱桥。三百多年来,万年桥作为勾通赣东、闽西乃至浙江的交通枢纽,对促进三地经济、文化交流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万年桥为单曲石拱桥,桥身自下而上都是红石发卷砌成。拱圈采用纵联式垒砌法,单薄轻巧,具有南方桥梁的典型特征。两侧有石栏杆。据说桥面中间原有一亭,彩绘画梁,现在已经不在。
桥墩前尖而高昂,后墩方而低矮,有昂首挺胸迎水之势。
万年桥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也许有人和我一样会纳闷了,这桥外表看起来平平无奇啊。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虽然我也是外行,但是了解一点门道也许能更加有助于我们对事物的评定。首先介绍一下万年桥的历史。
万年桥桥址处古称歇羊渡,这里又是盱江和黎滩河的合汇处,水流湍激,下有乌江潭,“深险不可测”。宋咸淳七年(公元1271年)在此设舟三十二艘架浮桥,后毁。明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邑人雷显忠在此设义渡,不久也毁坏。其子雷应春,其孙雷炯再捐资置渡,并在岸边建风雨亭,扁额“津馆”,并拿出17亩田专作义渡修葺费用。世人对雷氏三代乐善好施的行为深表敬意,称之为“雷义舟”。明嘉靖年间,邑人又重建,并在东岸建一亭,供人避风雨。
明崇祯七年(公元1634年),因久雨江水上涨,一次十余只小船过江,溺死三十三人。是年腊月,分巡湖东道副使、邑人吴麟“闻而测然”,亲往渡口察看。次日,既邀请县府乡绅商议捐资修桥。是年冬动工兴建“划二十四垒,延石九层。墩如太平桥,峭其上。以厚石为之,坚以整。旁周石为栏,其上不屋,以防为灾”。不久,吴麟调往江西按察使,督催更严,亲自“置材计庸,奖勤鞭惰”。历时十四载,到清顺治四年(公元1647年)方始竣工。桥通后,“行者讴歌,观者咏叹”,万年桥与太平桥“连亘相望,如双虹饮河”。时人盛赞,此桥可与吴之“垂虹”,闽之“洛阳”桥相媲美。这里的垂虹桥在苏州吴江区,长500米;洛阳桥长800余米,是中国四大古桥之一。能得此赞誉,足以证明当年万年桥工程之艰巨。万年桥修建时,由于水深流急,河床水文地质又复杂,当时工匠采取的施工方法是:第一步,作堰。用竹片做竹笼,内填沙土围成第一道防水墙。第二步,在围堰内清理墩基,用木料作笼架,内外二层,木板中间填沙土,形成第二道防水墙;将第二道堰内水抽干后,再在堰内做墩脚,出水面后搭架砌拱圈。由于河东有深潭,第18墩正位于深潭上,名武岗潭,潭深流急,漩涡重重,单造此墩就曾历时数年,工程之艰巨可谓非同一般、超乎想象。
清雍正二年(1724年),万年桥遭水患,中墩毁坏,两孔倒塌,改用舟渡过河,常发生死人事故。建昌府太守李朝柱急忙召集五县绅士共二十四人,商议筹集修复万年桥的资金、石料和工匠等事,并亲临工地筹划。当修复中墩时,水涌沙淤,很难立墩,他鼓励大家“穷力极底、临难不惧、持久努力、中墩乃立。”工程从当年四月二十二日开始,至十二月十五日完工,全城百姓前往观看大桥修复。乾隆、嘉庆年间皆曾有维修。光绪十三年(1887年)再次严重损毁,这次足足花了五年时间方得以修复。
万年桥的修建,有两点重要意义:一是造桥时采用了排水施工的干修法,曾聚集民工数万,左拦黎河洪浪,右锁盱江波涛,埋石沉江,挡洪引水,这在古代桥梁的修建中尚不多见,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巧夺天工的智慧和才能;二是万年桥在建造时,全程做了详细的施工记录,细到诸如用工用料、施工方法、技术措施,工期、资金等都有详尽记载。这是古代桥梁史上流存至今最早最完整的施工档案,历来被建筑史学界和桥梁专业界奉为古代桥梁建筑的经典。这点更是尤为珍贵,所以才会被评为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实至名归。
再次欣赏万年桥雄姿。(此桥曾作为公路桥,桥面水泥化了,古意全失,所以就没拍,见谅)
聚星塔,始建于明万历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乾隆十九年(1754年)重修,空心七级八角飞檐式砖塔。塔基为八方形,基部外径围25.6米、内径围6.8米。塔高30米,共7层,呈八角形,塔檐由砖叠涩出挑,呈锯齿形,塔身自下而上逐层内收,叠托而上。最上层为铁质塔刹。
据说若遇上天晴的夜晚,月明星稀,从塔上俯视桥下的武岗潭,观潭面星空倒影犹如众星捧塔,景色宜人,故将塔命名为““聚星塔”。
底层有一门,门上有青石匾刻“聚星塔”三字。
仰望塔顶,内部为木质构造,中部留有与塔身外形相同的正八角形孔。
塔梯在内外塔身夹墙之中,梯宽0.6米,分左右盘旋而上,左梯可以上七级,右梯只能上至五级。两人如同时从左右梯上,不会相碰,构造精巧,十分罕见。
由于塔内有标志牌说不能攀爬,保护文物,从我做起,当然也就不能享受俯瞰南城、一览万年桥与旴江美景的感受了。
聚星塔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再一次纳闷了,此塔虽好,还不至于吓到人吧,为何又是全国重保?原来内里另有乾坤,此塔乃一座斜塔。怪不得看照片时总觉得照得不正,还埋怨自己太过马虎呢。问题是几乎每张都斜,这才找到了原因啊。
聚星塔其实是略向北倾斜的。表面上看其势似呼之欲倒,却历经200多年风雨侵蚀,仍巍然屹立。相传始建塔时,有人见掌墨师(即设计师)这样造塔,担心会倒塌。掌墨师笑着回答:“桥万年,塔千岁,斜塔脚稳如铁铸,北风越大塔越直,任凭千年狂风吹。”原来聚星塔东临武夷山脉,北朝赣抚平原和盱江水系,整个地形如一道长廊,故四季多北风,为江西省一大风口。建塔人能根据宝塔所处具体环境的地势、风向、风力等外界自然条件,故意将此塔设计成向北倾斜,正好抵消北风之力,设想大胆巧妙、科学合理,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建筑技艺和聪明才智。
爬上船屋旁边的大路,此处差不多有两层楼那么高了,这样望下去,船屋的造型就非常明显了。有趣的是,这跟之前看到的两座船屋造型又完全不同,船头是突出的三角形庭院,船身与船尾则是平面呈长方形。
网上找来两张图片。
这张是从田间拍的,站得远才拍得下全貌。
沿着大路向船尾方向走。船屋非常靠近山边,可惜看到的这些屋子几乎都是后来的僭建,严重破坏船屋的原始风貌。如拆了相信船屋会更加显眼壮观。
里面的高大马头墙部分才是船屋。这里开有一个侧门。
这里可看到船身与船尾,船身部分有高大马头山墙,是船屋主体厅堂部分;船尾部是突出的高大的长方体房屋。
又见一个侧门。
从山墙的数量就可以判断主厅应该为三进。
重重叠叠,相当壮观
船尾部为方形,高逾十米,还带有折角,这与古代船只尾舱最高是一致的。
栏杆上的狮子造型肃穆威严。
风雨无阻的守护
船身部分倒是与黎川船屋相似,有突出的院墙,开有小门。
船尾最高的这部分据说原来是做粮仓用途。这个就是仓门了。
古意盎然
门框为石质,门楣上有精美人物雕刻;另有两个石门簪,门簪下刻仰莲图案,正面雕刻有祥兽。
门匾无刻字,留有特殊年代标语,四周有雕花装饰。
门簪侧面雕的向日葵
本来屋子是紧锁的,正当我有点绝望之际,居然有居民干活归来。征得同意,可以入门参观。但是船屋的主厅堂部分属于其他人,所以还是略有遗憾。怎么说,还是很幸运了。
这个侧门下为石门柱,上为砖拱券。进入后是一条通廊。
侧面厢房分为两进,中间有狭长天井。据说这厢房以前乃宁氏读书之场所,即书房所在。
再进去就是一个宽敞的庭院,面积估计有五六百平米。对面厢房也是书房。
重新出来,高耸的船尾气势非凡。
凸出部分就是船身庭院及大夫第、侧厢房主体部分
正门是一个八字门楼,上覆木檐棚。
大家也许也注意到了,大门是一个邪门,朝向东南。不知是否风水上的考量,还是朝向台湾?毕竟那里是南明政权的最后基地。
按照陈江的研究,有关族谱透露了船屋主人与洪门非同寻常的密切关系:据南城明益藩朱氏族谱记载,益藩建国150年来,族内成员长期与宁氏家族通婚,不少益藩王爷、将军皆为宁氏所生。而抚州宁氏自唐朝以来,就只有船屋主人这唯一的一支。在船屋主人后代珍藏至今的《旴江宁氏族谱》中,竟有明末益藩王作的序!谱中更明确记载有屋主人宁泰贞曾捐二千两白银重修明益藩建造的万年桥。而万年桥是“洪门”一个极为重要的历史实证。陈江经过实地考察,在南城找到了“洪门”会簿反复提到的进“洪门”必经朱家造就的“太平”、“万年”两座古桥。船屋主人捐巨资修建万年桥,个中隐情不言自明。宁氏族谱中还明确记载:清乾隆、嘉庆年间清廷痛剿闽赣天地会党时,宁氏多有“积猾棍徒久经遣殁远省”,这几乎是直接隐指宁氏家族中多有“洪门”会党了。
另一个证据就是:大量的地方志史、文献显示,抚州宁姓是和明季藩王--益王一起反清复明的家族,并且是其手下的得力干将,宁泰贞亦是“洪门”中人。
而据宁氏家族后人研究表明,洪门与南城的渊源来自于“益王创会说”,即洪门是明益罗川王、永宁王创建的反清复明的秘密团体。它以南城明室陵寝父祖墓城象征“红门”为精神圣地和纽带,其创会之初歃血“誓墓”借明皇陵及王墓“红门”为名以昭正统,故名“洪门”,因崇拜“华光大帝”(天地爷爷)故又称“天地会”。洪门密语中的许多实物实景与南城相吻合,比如“洪桥”、“洪船”、花亭遗址、东门等都与南城现存遗址相一致。洪门弟子必须出东门(县城老东门),过洪桥(太平桥、万年桥),坐洪船(尧坊船屋),进洪门,最后到洪门华光寺朝拜、议事,华光寺供奉的是华光大帝(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崇祯帝)等等。
好了,上述观点到目前还只能说是推测,顶多算比较有理据的推测。干货呢?别急,还真有...
回到船屋本身。之前在船屋西侧较高处看到的侧门。
八卦乾坤图正好印证了洪门会簿中“阴阳配合是乾坤……不入此圈是外人”的记载;而“天”、“地”两字,合起来宛如这幢船形屋的不二“身份证明”。更为令人惊讶的是,这个八卦乾坤图与山东天地会成员佩带的“洪单”上的图案几乎是一个版本。而据《福建通志》记载,清光绪年间,建昌府的天地会党在福建顺昌县聚众滋事,天地会党打的就是八卦乾坤旗。这些天地会党还被当地人称为“江西船帮”。这些资料个人觉得可信度大大提高了。
这天地会标志,够隐蔽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