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文选登十三】陈启忠:我家交通工具的变迁
陈启忠
父亲今年整整70岁了,和共和国同龄,70年来,父亲见证了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我们家也经历了独轮车、自行车、摩托和小轿车的变化,用父亲的话说,祖国翻天地覆的变化是他这辈子做梦也没有想到的!
独轮车撑起整个家
独轮车,亦名小推车,是五六十年代鲁北乡间最古老的运输工具,用于生产或经商运输。外形颇似一个“凸”字。车仅一轮,将车盘分成左右两边,可载物,也可坐人。独轮车由车夫一人双手把持,肩上横披车袢,系在车把之上,走动时摇动双肩以保持平衡。
父亲年轻的时候是大集体时代,独轮车是我家最重要的生产和交通工具。农忙时节,运肥料、收庄稼、运粮食,样样农活啥样也离不开它;农闲时节,赶集上店,甚至连迎亲、送客、走亲戚,独轮车时时伴着人们的左右。那个年代,独轮车就是一家人的希望,撑起了一家人的生活。
自行车见证改革开放
1980年实行了农田承包大户,我们家分到了12亩土地,全部种上了棉花,秋后棉花大丰收!记得年底父亲拿出卖棉花的130块钱,去县城买回一辆金鹿牌自行车。那是全村为数不多的自行车,街坊邻居都过来观看一脸的羡慕。后来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大,农村人的生活生产物资逐渐丰富,和其他商品一样,自行车也逐渐敞开供应,但要买到名牌自行车却还是一件不易的事情。
当时风靡全国的自行车品牌是“金鹿”“凤凰”和“飞鸽”,骑“金鹿”就像现在开奔驰,有“凤凰”就像现在有宝马。
那时自行车与收音机、手表、缝纫机并称为结婚的“四大件”,没有这个,小伙子是很难说上媳妇的。
(本次活动赞助商)
摩托车见证幸福
斗转星移,时光的脚步跨入90年代,摩托车渐渐变成了人们的新宠,是家庭富裕的象征。但农村,只有当时的邮局才有一辆嘉陵摩托,我们亲昵地称为“电驴子”。
1990年我结婚的时候,终于实现了拥有一辆摩托车的梦想。尽管那是对象家里陪送的嫁妆,却轰动一时,成为当地人们津津乐道的新闻。
岳父岳母头脑超前,人们都还在种植小麦玉米的时候,他们就开始尝试种植蔬菜,俗话说一亩菜十亩田,岳父岳母早早就成了万元户,女儿是他们唯一的掌上明珠,结婚自然马虎不得,除了陪送一辆嘉陵摩托车外,还陪送了一台14英寸青岛牌彩色电视机,要知道那个年代黑白电视还没有普及,女方陪送的绝对超前,羡慕死了全村人。
结婚后上下班我开始骑摩托,虽然只有两个前进档位,时称“洋咪咪”,不怎么高档,但在乡下还算得上时髦物件,把我身边的同事们羡慕得不行。
小轿车代步
2000年,我一个院里在北京做水果生意的三叔,开回来一辆红色的“夏利”,这是我们村第一辆家庭轿车,十来万的价格,对于一个农村家庭来说,就是个天文数字,庄稼十年的收入也买不起!
仅仅过了不到十年时间,村里兴起了打工潮,年轻人都走南闯北去了城市,就是五六十岁的也去了附近建筑工地,“或如一夜东风起,千树万树梨花开”,春节回家,大街上停满了各种颜色的轿车,叫人目不暇给。
我们家也不甘落后,去年,在济南做主持的儿子买了一辆主席曾经座过的“红旗”,三十多万的价格在济南充其量也不过是一般车,可开回家可是属于高档车了。
儿子主张给我也买辆车,因为惧怕考驾照,思量再三,我还是决定买一辆电动汽车,尽管低档了些,但是功能和轿车相差无几。
第一次开车,我紧张而又兴奋,看到路边的树木楼房慢慢倒退,电动轿车带着我驶向幸福的远方。
驻足回首,独轮车、自行车、摩托车、小汽车成为我家奋斗史的一段剪影,隽刻在向前的时光车辙中,成为时代发展脚步的美丽定格。
(审稿:丁松 编辑:夏显亮)
链接:
(征文本微刊不支付稿酬,奖赏款100%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