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促纤维增生性星形细胞瘤

本文章转载自:放射学实践,胡波,杜柏林等,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病例资料 患儿,男,1岁,无明显诱因出现双眼球向左凝视,且头向左偏,呼之不应,无大小便失禁,无牙关紧闭,持续3~4min后缓解,伴发热、寒战及呕吐,为胃内容物,未见咖啡样物。患儿近来间断咳嗽、咳痰并流涕,外院诊断为支气管炎,治疗不详。入院后体格检查未见异常,双侧病理征阴性,神经系统专科检查未见异常;当地医院头颅CT提示右额占位,疑诊穿通畸形。

MRI检查:右侧额顶叶见巨大囊实性肿块并可见分隔,大小约6.47cm×6.94cm×5.96cm,边界清楚,周围未见明显水肿,中线结构尚居中;肿块的囊性部分较大且与右侧侧脑室相通,实性部分较小且靠近脑膜;囊性部分呈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FLAIR呈低信号,实性部分呈T1WI等信号、T2WI等信号,FLAIR呈等信号,DWI呈等低信号;增强扫描肿块实性部分明显均匀强化,囊性部分未见明显强化,分隔亦未见明显强化,周围脑膜可见明显强化,可见脑膜尾征(图1~6)。

手术及病理:患者入院完善相关检查后行右侧额顶叶脑肿瘤全切术,术中显微镜下可见右侧额顶叶大小约7cm×7cm×6cm的肿瘤,呈囊实性,可见多个囊腔,镜下分离肿瘤与周围粘连脑组织,全切肿瘤;病灶周围硬脑膜增厚,与下方肿瘤广泛显著粘连,切除受累硬脑膜。术后病理检查示肿瘤性星形细胞排列成束状、编织状,可见灶状区域肿瘤细胞核呈圆形,排列紧密,可见少许肿瘤细胞侵及硬脑膜,免疫组化示星形细胞样瘤细胞呈GFAP阳性,Vim阳性,S100(+),诊断为婴儿促纤维增生性星形细胞瘤WHOⅠ级(图7~8)。

图1 轴面T1WI示右侧额叶囊实性肿块,实性部分呈等信号(箭),囊性部分呈低信号。图2  轴面T2WI示右侧额叶囊实性肿块,实性部分呈稍高信号(箭),囊性部分呈高信号。图3 轴面FLAIR示右侧额叶肿块实性部分呈等信号(短箭),囊性病变呈低信号,病灶部分与侧脑室相通(长箭)。图4 DWI示病灶呈等低信号(箭)。图5 轴面MRI增强扫描示右侧额叶肿块实性部分呈明显均匀强化(短箭),囊性部分未见明显强化,分隔见轻度强化(长箭)。图6 矢状面MRI增强扫描示右侧额叶肿块实性部分呈明显均匀强化(箭),囊性部分未见明显强化,周围脑膜可见明显强化。图7 镜下示肿瘤性星形细胞排列成束状、编织状,可见灶状区域肿瘤细胞核呈圆形,排列紧密,可见少许肿瘤细胞侵及硬脑膜(×400,HE)。图8 免疫组化示星形细胞样瘤细胞GFAP阳性(×400,HE)。

讨论 婴儿促纤维增生性星形细胞瘤(desmoplastic infantile astrocytoma,DIA)由Taratuto等于1982年首次报道,是一种非常罕见的易累及浅层大脑皮质和脑膜,且具有神经上皮细胞分化和促纤维增生性间质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2016年WHO修订版分类将其归属于神经元及混合性神经元-胶质肿瘤。DIA多发生于18个月以内的婴儿,高峰发病年龄为3~6个月,男性较多见,男女之比约为1.7:1,肿瘤体积往往较大,多位于大脑半球的额顶叶,沿脑膜下生长,容易囊变,且肿瘤常与邻近脑膜相连。DIA的临床症状没有特异性,与颅内其他占位性病变引起的临床症状类似,主要有颅内高压、快速的头围增大、囟门膨隆、强迫性眼球下旋(落日征)、癫痫发作、视野缺损及运动感觉障碍等。DIA生长较缓慢,多数患者因肿瘤压迫引起临床症状而就诊,目前以外科手术治疗为主。DIA的体积多较大,在组织学上肿瘤细胞可表现为多形性或异型性,但一般认为手术切除后预后良好。值得注意的是,Phi等报告1例出生22个月时被诊断为DIA(WHOⅠ级)的患儿,术后8年相同部位复发转化为胶质母细胞瘤(WHO Ⅳ级),第2次术后加以辅助放疗,然而第2次术后8个月在相同部位肿瘤再次复发。Darwish等报道4例DIA/DIG患者经脑脊液途径转移。上述研究提示,并不是所有DIA的生物学行为都为良性,也可能复发、转移,呈现恶性肿瘤的生物学行为。本例患儿在术后6个月、16个月、29个月复查,未见明显复发、转移征象。

DIA的影像学表现具有特征性,常表现为额顶叶的巨大囊实性肿块,囊性成分往往较大且部分见分隔,实性成分通常位置表浅,靠近大脑皮层且沿脑膜生长,肿瘤的边界一般清楚,周围通常无水肿或轻度水肿。DIA在CT上表现为巨大的等低密度囊实性肿块,部分肿瘤内可见钙化;在MRI上肿块的囊性部分表现为与脑脊液信号一致的长T1、长T2信号,FLAIR呈低信号;实性部分表现为等T1、等或短T2信号,FLAIR呈等低信号;增强扫描实性部分明显强化,囊性部分一般不强化,部分邻近脑膜强化。DWI上肿瘤的实性部分呈等低信号,ADC值较高,提示肿瘤的恶性程度较低,与WHO肿瘤分级相符。DIA主要应与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plemorphic xanthoastrocytoma,PXA)、幕上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rimitive neuroectodermal tumor,PNET)、节细胞胶质瘤、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肿瘤(dysembryoplastic neuroepithelial tumor,DNET)及纤维型脑膜瘤等鉴别:①PXA好发于少年和青壮年,也可见于老年人。该肿瘤起源于软脑膜下的星形细胞,因此常位于脑表面,附着于软脑膜,多发生于幕上,其最主要的临床表现是长期发作的癫痫病史。影像学上PXA多表现为大脑半球浅表部位的肿块,以颞叶最常见,其次是额叶及枕叶,瘤周水肿较轻或无瘤周水肿;增强扫描肿瘤实性部分明显强化,部分肿瘤周围软脑膜强化,似见脑膜尾征;DWI及MRS表现符合低级别星形细胞瘤的特征,根据影像学表现并结合患者发病年龄及长期发作的癫痫病史,可与DIA鉴别。②PNET好发于儿童,成人偶可发生,主要表现为额颞叶的囊实性肿块,肿瘤边界清楚,瘤周水肿较轻或无瘤周水肿,增强扫描肿瘤实性部分明显强化,瘤内可有出血及钙化,在DWI上多表现为高信号,ADC值减低,MRS表现符合高级别星形细胞瘤的特征,可与DIA鉴别。③节细胞胶质瘤好发于儿童及青壮年,以颞叶最多见,其次是额叶、顶叶及枕叶,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长期反复发作的复杂性癫痫。影像学上多表现为颞叶的囊实性肿块,囊性部分较大,部分囊壁可见钙化影,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肿瘤占位效应较轻,瘤周一般无水肿。增强扫描肿瘤实性部分可见中度强化或明显强化。④ DNET多发生于儿童及青壮年,患者多以反复发作的顽固性癫痫就诊,位于幕上皮质,最常见于颞叶,其次是额叶及顶叶;影像学上多表现为颞叶皮质的囊实性肿块,边界清楚,占位效应较轻,瘤周多无水肿,增强扫描病灶不强化或轻度强化。⑤纤维瘤型脑膜瘤属于脑外肿瘤,具有脑外肿瘤的表现,而且该肿瘤在T2WI上信号常较低,实性部分较多,囊性部分较少,增强扫描实性部分呈明显均匀强化,MRS可见脑膜瘤的特异性丙氨酸峰。

综上所述, 婴儿促纤维增生性星形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特征性 ,诊断时应综合分析影像学征象和临床表现, 最终确诊需依靠病理及免疫组化。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