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管理的常识》

这本书说的是用在生产活动上的企业管理,按照我目前的状态,我摘录一些我用得上的内容(感觉更多是用在个人管理上)。

1⃣️陈春花倡导的管理观

(1)管理只对绩效负责;(判断常见误区:功劳与苦劳,能力与态度,才干与品德)

(2)管理是一种分配;(必须把权力、责任、利益等分,成为一个等边三角形)

(3)管理始终为经营(目标)服务。

2⃣️人为什么需要工作:

(1)赚钱;

(2)消耗能量(这个是我之前没有想到的,但我确实是一个能量很充沛的人,只是现在还没到很熟练的自己给自己找事情做的程度);

(3)社会交往(我觉得可以理解为满足归属需求,在中国文化背景下,人的最低需求是归属需求,一个中国人如果发现她不能归属在某一个类别里面,她认为她的生存就没有价值。这一点真的是刷新了我的认知,我们常常会用马斯洛的理论会分析,但其实放在中国国情下,大家不太担心温饱的情况下,归属需求才是人的最低需求);

(4)成就感。

3⃣️工作本身可以用5个指标来说明:

1.薪资;2.晋升;3.信任;4.同事关系;5.工作本身。

4⃣️好感回报:

是指管理者需要先付出,之后人们会回报给你,追随你,使你获得领导力。

在人与人的交往里这是一个被普遍认同的规则,也叫黄金定律:你想别人对你如何,首先看你对别人如何。

5⃣️付费有时候反而能起到劝退的作用

人们做某件事,一开始可能自己娱乐,一旦有人付费,就会觉得这件事变成了一个买卖。

如果报酬不合理、越来越低,人就会觉得不公平,就会作出选择。

6⃣️成本最低而且最有效的4种激励措施

1.鼓掌:超过9下

2.赞美

3.鲜花

4.隆重的仪式

7⃣️目标一定是不合理的

学生时代,我们理解的“目标”,都是“自己一定要做到、一定要实现的东西”,例如读书时设置考试要考多少分,要在年纪排名几多。

脱离了考试大环境,面对自己的人生,这个“目标”,更像是一个“理想状态”。

怎么样做,更能向自己未来想成为的、想得到的靠拢?

我不是很想用“梦想”去形容,因为梦想通常给人的感觉就是很大、很遥不可及、很难实现,一听到就下意识退却。

所以,这个“目标=理想状态”一定是不合理的,因为它是对未来的预测,而预测无法合理。它是为了解决未来问题的,不是解决现在的问题。

这个对“目标”的解释,跟“幸福的方法”里对“目标”的解释是一致的,幸福目标存在的意义,不是完成,而是指引方向。

8⃣️计划最关键的就是找到解决差距的策略点

理想状态和现实之间一定有一个差距,这个差距就是我们可以确定行动合理的出发点。

计划最关键的就是找到解决差距的策略点,围绕着这个策略点展开资源和行动,“目标=理想状态”就会实现。

计划最核心的部分是预算。计划是先由财务部门确定预算,确定可以运用的资源有多少,之后再安排目标和资源的分解。

除了预算之外,保证计划有效性的第二个关键是激励政策的安排。(ps:这个也跟李欣频说的“奖赏式的安排”一致,先安排这一年喜欢的事情、玩乐的事情,然后再在中间安插工作。)

——

关于“如何实现自己的目标/理想状态”,总体我的理解就是:

写出自己的理想状态➡️分析现实与理想状态之间的差距➡️找到解决差距的策略点➡️围绕着这个策略点展开资源和行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