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看就会的两倍速读书法,帮你一年读完100本书
一
这是一个倍速时代。
不知道你是用几倍速看电视剧的?我自己是用2倍速听课程,别人听一讲的时间,我能听两讲。
你可能问了:这样加速学习,记得住吗?理解得了吗?能引起思考吗?
完全没问题,不要小看你的大脑,它有很强的适应力。我2倍速学习的头几天,是有点不适。但几天后就习惯了,习惯成自然。
现在如果把速度降下去,反而会让我觉得别扭,就像是看慢动作。我最近了解到一些关于加速学习的研究,研究结果非常颠覆——
加速播放情况下,人的理解力不但没有减弱,反而提高了!
为什么会这样?
拿英文来举例,正常人说话的速度差不多是每分钟150——200个单词。我们听老师在课堂上讲课,不会一直都集中注意力,常常会走神。
那你想过没有,走神可能不是你的问题,而是老师的问题——他讲话的速度太慢了。
1969年就有研究表明,最有利于理解的语速,是每分钟280个单词。换句话说,加速播放能让人更好地集中注意力,从而加深理解。
当然,速度太快也不行,这要因人而异,比如有些人可以用3倍速听有声书,但我接受不了,我的极限是2.5倍速。
二
既然看剧、听书可以2倍速播放,那么读书有没有可能2倍速猛读呢?
我知道有些人读起书来非常快,比如著名经济学家何帆老师,他自称“职业读书选手”,一年至少要读300多本书。
两三百页的中文书,他大概三四个小时读完。英文书读得慢一些,每小时30——50页左右。出差的时候,他一般要带三四本书。
机场候机读完一本,飞机上读完一本,宾馆里入睡前打开第三本。都读完了,还有kindle。
我做不到像何帆老师这样猛读书,我一周读完一本,就已经觉得很了不起了。
但要把阅读速度提高到2倍或以上,1年读完100本,确实是有一些窍门的。
其关键就是破除三个误区:
两倍速读书,你也可以
(1)不是每本书都值得读。用万维钢老师的话说:要大胆开始,无情放弃。
大胆开始,就是不要轻易屏蔽任何知识,开卷有益,什么东西都拿过来了解一下。无情放弃,就是你没有义务读任何一本书,哪怕是自己买的也可以不读。
我昨天就在“多抓鱼APP”上卖了19本书,其中13本都还没有拆封。快递小哥收走这些书的时候,我没有觉得丝毫可惜,我知道它们会遇到更合适的人。
我这么做,是为了有精力深入一本书。泛泛读十本不如深入读一本。
(2)不是每页纸都值得读。读书要四两拨千斤,以最小代价获取最大收益。
像读科学类书籍,你记住它的结论就够了。获取知识不一定非要读原著的。
人类的知识通过两种方式传递,一种是有人原创;一种是有人用简短的、浓缩的、框架性的语言将其转述。
高效的阅读,是去读别人转述的。比如牛顿当年写了那么厚一本《自然哲学的科学原理》,50万字。你肯定没读过,但肯定学过。
因为中学的物理教科书把牛顿这本书浓缩成了四条定律:三大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学过吧。这就够了。
世界上绝大部分知识,都是通过这种提炼后的方式进入我们大脑的。如果学每一条知识,你都要去读原著,那你会不堪重负。
当然,对于商业类书籍,你不能仅仅关注它的结论,这些书最精彩的是案例,案例是教你举一反三的东西。
(3)不是每个字都值得读。读书没必要逐字逐句地读,要学会一目十行。
观复博物馆馆长马未都年轻时在《青年文学》做编辑,负责出版小说。经常下班时,主任丢给他几本小说稿件,让他第二天就小说内容与作者座谈。
一夜连读三本小说,那不得不眠不休呀。第二天还怎么干活?别急,马先生有办法。他一个小时就能读完一本,他是怎么读的呢?
每个自然段,只看第一句和最后一句。就像扫描一样,一个小时扫完一本小说,足够了。
第二天作者来了,马先生有模有样地跟作者聊。作者受到了极大的尊重。
看到了吧,书的难易程度不一样,速度就要有快有慢,不能读什么书都慢吞吞的,像读小说就应该唰唰唰地往下扫。
就像爱因斯坦说的:“我对这个或那个现象、这个或那个元素的能谱并不感兴趣。我想知道的是他的思想,其他都只是细节问题。”
当然啦,盲目追求速度,往往欲速则不达。著名导演伍迪·艾伦曾经上过速读班,学会了十分钟内读完《安娜·卡列尼娜》。
别人问他,读完有什么收获啊?他说,我知道这是一本关于俄国人的书。其他没了。
避免三个误区,读书快成一道闪电
三
很多人读得少、读得慢,还有一个原因,是不知道怎么选书、选谁的书。他们花在找书、买书、看书评上的时间,够写一本书了。
怎样避免这一情况呢?两招:
第一招,横着读。你不要漫无边际地去选书,你得根据需要解决的问题去选书。
比如前几年我很想搞懂乔布斯这个人,于是把市面上关于他的传记全都买了回来,一本一本全看完了。
这也叫主题阅读,围绕一个主题,读不同作者写的书。这是一种很功利的读书方式。李嘉诚就是这样读书的。
他给自己制定了两个阅读纪律:一是不看对发展事业无用的书,即使这些书的内容很有趣。
二是有用的书,即使没有趣味也要看,而且要看出趣味和学问来。如果是跟公司的专业有关,就算再难看,他也会把它看完。
第二招,竖着读。你看了一个作者写的书,觉得:哎哟,不错喔。那你就顺藤摸瓜,把这个作者所有的书,都看一遍。
放心,一个作者写不了几本书。我最初读财经类书籍时,看的全都是吴晓波的书,从《大败局》到激荡、跌荡、浩荡系列,看了个遍。
吴老师最近几年的书,质量不是很高,估计是他忙着做自媒体,耽误了。
我也有一些长期关注的外国作家,像写《黑天鹅》的纳西姆·塔勒布、写《世界是平的》的托马斯·弗里德曼,他们出一本,我就读一本。
写读书类文章,写到最后都要回答一个终极问题:读书有什么用?
读书,永远有用!
春节疫情期间,7岁女孩柯恩雅在案板下学习的照片感动了众多网友,包括我。这张照片的主题很扎心:案板上是生计,案板下是希望。
如果读书没用?为什么那么多人愿意在艰苦的环境中坚持学习,是因为我们打心底里相信,读书是有用的。
读书对你我这样的很多人来说,是改变命运的唯一希望。
案板上是生计,案板下是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