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为什么董卓失败了,曹操成功了?

在三国演义中,最有天下格局的战略谋划,那非"挟天子以令诸侯"莫属。正是这条大计,决定了中国北方的统一。

熟悉三国故事的朋友都知道,这条妙计是曹操的谋士毛玠进献的,原话是"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军资,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也",堪称曹操版的"隆中对"。可是,很多人不明白的是,之前董卓也胁持过皇帝,为什么他就失败了呢?

曹操和董卓都"挟"过天子,但是他们的做法却不同,那就来看一看他们各自都是怎么做的吧。

首先曹操是怎么做的呢?曹操生前,先当了魏公,并且调整行政区划,将魏郡的地盘扩大了差不多十倍。接着,又当了魏王,而且受了九锡。

曹操篡汉的每一步都是小心翼翼的,每前进一步,都要看条件是否成熟了,是否能够得到重要的文武臣僚的支持。如果发现会遇到比较大的阻力,宁愿再等等,而不会霸王硬上弓。

曹操除了逐步消灭各地的割据势力,完成北方的统一,还逐步清洗了仍然忠于汉室的人,比如几次试图在许都发动政变的人,都先后被他镇压下去。他的文武臣僚中,荀彧为代表的一些潜在的反对者也先后死去,到曹丕继位为魏王的时候,才最后完成了篡汉的过程。

那董卓又是怎么做的那?董卓到了洛阳之后,迅速控制了洛阳的局势。先通过废立皇帝来动摇汉朝的根基,暴露出来不支持他篡权的人,就大肆杀戮。比如他说要废立天子,丁原反对,他就诛杀了丁原。还诛杀了一些其他反对的大臣。

其实在当时董卓能控制的地盘非常有限,他虽然击败了诸侯联军,但各地诸侯仍在,比如袁绍、袁术、曹操、刘表等几个比较大的诸侯势力。但董卓并没有考虑这些问题,也没有试图先消灭这些潜在的反对势力,就想直接篡夺皇位,赶紧当上皇帝。在洛阳待不下去了了,就跑到关中,闭关自守,胡作非为。结果被王允设计杀死了,他手下的李傕郭汜又继续为祸中原,造成全国的大分裂。

曹操相比于董卓,是一个比较成熟的政治家。他想当皇帝,但不是为了过一把皇帝瘾就死,对于自己的身后事完全不操心,而是希望能比较平安顺利地完成从汉入魏的过程,建立一个能够千秋万代的朝代。

曹操开创了一个权臣篡位的标准模式。即先通过正面的武力或者政治斗争,逐步消灭明处暗处的反对者,清洗异己的政治势力,用自己的亲信控制朝廷的文武权力,等待时机成熟,再封公封王,循序渐进,而不急于求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