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是占风旗 伏羲女娲圣器

以上解释,只有依照甲骨文的解释,接近的“中”字的形(甲骨文字形,中象旗杆,上下有旌旗和飘带,旗杆正中竖立),但是还没有解读出“中”字的魂,歪曲“中”字本义为中心;当中。

其实古老的“中”,是我们祖先燧人氏风姓观测信风的占风仪器——风旗。

大约8000年前,华夏历史进入牧业时代。燧人氏风姓一枝,为了协调一年四季牧场的使用,派遣天官走下昆仑山,在大地四极设立四座信风观测站,立“中”测风,由四方风神(风官)观测春、夏、秋、冬四季信风,而燧人氏风姓居于中极(中冀),结合四方风神的观测结果,定一年360日,年四季,每季90天,指导牧业生产。

上古的信风历,是以观测一年四季信风变化的规律来确定四季节气。最早的测风官就是居住在昆仑山上的伏羲祖先燧人氏。在上古,谁掌握了天象历法,谁就是神,就能调度天下万民,就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就可以振臂一呼而王天下。

在不同的季节里,信风的方向、温度、速度不同,便成为春、夏、秋、冬四季的表征。因此古人通过信风认识季节,从而产生出历法。古人说:“风者,天之使也。”“凡风者,天地之号令。”古人视风为人类与天地沟通的使者,以信风确定四季节令,信风成为原始历法的重要依据。

燧人氏风姓信风历四位测风官的命名是:

东风神折丹;

南风神因乎;

西风神石夷;

北风神䳃。

他们职责分工是:

东风官折丹宅东极,司春风;

南风官因乎宅南极,司夏风;

西风官石夷宅西北极,司秋风;

北风官䳃宅东北极,司冬风。

春,析丹风至,牧于东。

夏,乎因风至,牧于北。

秋,石夷风至,牧于西。

冬,鹓风至,牧于南。

上古尊四时风历,逐水草迁徙。

大约公元前3100年前,华夏历史进入亦牧亦耕时代,也就是伏羲女娲时代。

伏羲和女娲都是昆仑山燧人氏后裔华胥所生,都是风姓天官之后,所以都姓“风。”

伏羲女娲时代,进入早期农耕时代。伏羲女娲走下昆仑山,以教万民,而命河伯冰夷,留守在昆仑山(冈仁波齐峰),守护古老的风历观测站和圣木“中”,因为“中”不仅是华夏民族的氏族符号,更是燧人氏开天道的见证。

伏羲女娲风历被记录在《山海经·大荒经》里:

《山海经·大荒东经》记载:“大荒之中有山,名曰鞠陵于天、东极、离瞀,日月所出。有神名曰折丹,东方曰折;来风曰俊,处东极以出入风。”

《山海经·大荒东经》记载:“有女和月母之国。有人名曰䳃,北方曰䳃,来之风曰掞。是处东极隅以止日月,使无相间出没,司其短长。”

《山海经·大荒南经》记载:“南海渚中有神,人面,珥两青蛇,践两赤蛇,曰不廷胡余。有神名曰因因乎乎,南方曰因乎,夸风曰乎民,处南极以出入风。”

《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有人名曰石夷,来风曰韦,处西北隅,以司日月之长短。”

伏羲时代四位风官命名,与燧人氏风姓信风历时代的四位风官命名一致,东风神仍旧称作折丹;南风神仍旧称作因乎;西风神仍旧称作石夷;北风神仍旧称作䳃,但是他们的职责分工,却与风姓信风历时代略有区别:那就是北风神䳃和西风神石夷,不仅要观测信风,同时还要兼职观测日月升落。

四方风神的记载,还见于甲骨文:“东方曰析,风曰协;南方曰夹,风曰微;西方曰夷,风曰彝;北方曰宛,风曰役。”

尽管伏羲女娲时代的“四方风神”所处地理位置不同,但他们都服务于同一个指挥中心,那就是居住在世界屋脊之上,众河之源万山之祖的昆仑山,燧人氏风姓家族的代言人——河伯冰夷。

风历在上古游牧时代,很好的预测预报了天气,有效地指导了畜牧生产,因此伏羲女娲被万民拥戴,乃至他们的后裔,都一直把控着华夏政治舞台。在世界各种历法中,燧人氏的风历,远比太阳历和月亮历古老的多。

上古燧人氏风姓家族观测风历的仪器叫“中”,见图1。这个字在甲骨文和金文里都是象形文字,描画的是一个木杆之上系着飘带随风飘摆,木杆中部穿有度盘,测风官根据观测到的风向、风况,对照前人总结出的经验规律,准确地预报天时。如此一来,测风仪器“中”,便有了占卜天象的功能,作为测风家族的燧人氏风姓,自然成为天帝的代表。

燧人氏风姓发明了测风仪器“中”,“中”又成为燧人氏风姓家族的社会符号,因此在上古,凡是部落里竖立着测风仪器“中”的部族,皆为燧人氏风姓子孙,遂称“中国。”

图1  甲骨文“中”字    金文“中”字

伏羲按天道而行。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娶娥皇(女娲)、嫦羲、羲和三位妻子;

生于西,帝于东,东宫苍龙尾宿九星,生九子整理乾坤;

坐四方之台,听八方之风,以作八卦。颁布伏羲女娲八风历法,每风45天,一年360天;

北极星6450年一轮,交替轮回,创“一幽一明,一昭一穆”轮值帝制。

伏羲女娲时代的历法观测,已经十分精确了!萨满风官们发现:按每年360天计算,每隔六年就要多出一个月,造成节气预报不准确。于是女娲便采取了一项措施,宣布风历仍旧按一年360天计算,每年内置八风,一风45天。本年余下5天,忽略不算,赋予这五天为青、赤、黄、白、黑五色,欢庆过年。这个历史事件,史称“女娲补天。”

伏羲制定的八风是什么?

《淮南子》说:“诸稽摄提,条(融)风之所生也;通视,明庶风之所生也;赤奋若,清明风之所生也;共工,景风之所生也;诸比,凉风之所生也;皋稽,阊阖风之所生也;隅强,不周风之所生也;穷奇,广莫风之所生也。”

原来八风是“条风、明庶风、清明风、景风、凉风、阊阖风、不周风、广莫风”,它们是与八方八节完美对应的。从理论系统上说:八风也是八卦。

条(融)风就是东北风,对应节气立春;

明庶风就是东风,对应节气春分;

清明风就是东南风,对应节气立夏;

景风就是南风,对应节气夏至;

凉风就是西南风,对应节气立秋;

阊阖风就是西风,对应节气秋分;

不周风就是西北风,对应节气立冬;

广莫风就是北风,对应节气冬至。

大约公元前2800年前,华夏历史完全进入农耕时代,也就炎帝时代。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资料的丰富,伏羲女娲的测风仪器,由挺木牙交的木杆“中”,变为青铜风铃“锺”,这个历史事件被《山海经》记录在案。

《山海经·海内经》载:“炎帝之孙伯陵,伯陵同吴(yú)权之妻阿女缘妇,缘妇孕三年,是生鼓、延(古音 yín)、殳,始为侯。鼓、延是始为锺,为乐风。”

“鼓、延是始为锺,为乐风”,记载了炎帝曾孙“鼓”和“延”,被封在赤水(萨特莱杰河)西北方向的“锺山”,开山采矿冶炼青铜,制作金属测风仪器“锺”——风铃,以听取风铃的节奏声,判断季风及气候变化。

从伏羲时代挺木牙交的观风,到炎帝曾孙“鼓”和“延”使用金属风铃听风。风历观测仪器的变化过程,从文字上的变化,也可以看出端倪:伏羲时代的测风仪器“中”,甲骨文、金文画作一根木杆系着飘带;而炎帝时代的测风仪器“锺”或“钟”,便已经加上“金”字旁。

由于观测风历仪器的变化,导致了测风工艺改变,变伏羲时代的用眼观风,为炎帝时代的用耳听风。于是炎帝以后,历史上出现了许多听风官。比较出名的听风官有“虞幕”和“瞽。”《国语·郑语》说:“虞幕能听协风,以成乐物生者也。”《国语·周语上》说:“先时五日,瞽告有协风至。”

炎帝的曾孙“鼓”和“延”使用风铃听风,修正风历,由于风铃音乐美妙,故把“风历”又称作“乐风。”但是这里的“乐风”还不是乐曲的名字,而是炎帝时期风历的代名字。

大约公元前2400年前,到了颛顼时代,听风工作又被“太子长琴”所沿袭发展。

《山海经·大荒西经》载:“有榣山,其上有人,号曰太子长琴。颛顼生老童,老童生祝融,祝融生太子长琴,是处榣山,始作乐风。”

“锺山”在炎帝《连山易》里也叫“崇山”,位于炎帝《连山易》西北卦位,卦歌“崇山君”,是一个出帝王的地方。炎帝叔君、黄帝轩辕、崇伯鲧,“下侯”大禹,在来自这里。在《山海经》里,炎帝时代把它叫“锺山”,颛顼时代叫“榣山”,《穆天子传》叫“赤乌氏舂山”,但无论怎样称呼,都是同一座山。“锺”、“崇”、“舂”,同音异字,音同意通。

颛顼十三年,在修改历法制定《颛顼历》的时候,颛顼认为风历已经完成历史使命。于是便彻底废除了风历,但是在有虞氏和少典氏族人的坚持下,还是保留了“榣山风祭”,以祭祀伏羲女娲。

在“榣山风祭”大会上,已经失去神权的老风官们争相击打风铃,以追思自己家族的记忆。颛顼听了乐声悠扬,便命乐官飞龙使用八种风铃,制作编钟,模仿条风、明庶风、清明风、景风、凉风、阊阖风、不周风、广莫风,这八种风在风铃上反映出来的音律节奏,谱写一首乐曲,命名《承云之乐》,来纪念伏羲女娲。自此以后,“风”便被赋予了另一种定义——音乐。

《淮南子·天文训》说:“律之初生,写风之音,音生于律,律生于风,此声之宗也。”由最初观风为了定节气,到最后听风产生了音乐,这是一个极其漫长的历史过程。故《叔苴子·卷三》综合论道:“故风者,天地之神气也,一声具六律之音,一气备四时之变。”

由于乐官摹仿“乐风”历法风铃的韵律,产生了音乐,于是与音乐相关的歌谣和舞蹈,都被古人称做“风”,如风谣、风诗,国风等等。

“中国”因上古测风仪器“中”而得名,自然就产生了丰富多彩的风神文化。据《山海经》和古籍记载:风神起源可追溯至伏羲先祖燧人氏风姓,直到伏羲以前,皆尊四方风神;伏羲时代增至八方风神(分封八个儿子到昆仑山四周,逐渐取代四方风神),商周以后又发展到十二方风神。

风是人类最早感知的自然现象。马王堆帛书《黃帝四经·稱》:“巢居者察风,穴处者知雨。”

风神起源很早,见于殷商甲骨文。《甲骨文合集》有一块龟板上(图2)写道:“东方曰析,风曰协;南方曰夹,风曰微;西方曰夷,风曰彝;北方曰宛,风曰役。”这里的四方风神和《山海经》记载的“东风神折丹、南风神因乎、西风神石夷、北风神䳃”大同小异。

从这两个出处不一,内容却一致的四风神记载来看:《山海经》绝对不是伪书。除非是伪造《山海经》的那个战国时代作者,见到了这块龟板,但这是不可能的。因为甲骨文晚在清朝末期才被发现,就算是那个伪造《山海经》的战国高手,见到了这块龟板,他也未必认出上面的甲骨文。

图2  记载着四方风神的殷商甲骨

《山海经》最早映入人们眼帘的时候,是在汉朝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他本意想要引用《山海经》,却又无处下手,于是就说了那句令人震惊的话:“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也!”其实在司马迁说这番话的时候,他并不知道:在他的脚下,还埋藏着一种叫甲骨文的龟板,在2000多年后,会跳出来挑战他史学泰斗的权威。

燧人氏风姓所创的风历影响深远,从出土的殷商甲骨文来看:殷商统治者有时还会使用测风仪器“中”,进行天气预测和政治占卜。

殷商统治者继承了伏羲氏的传统,把“风”当做天帝的使者。在出土甲骨卜辞里,有很多殷商统治者“立中测风”的记载。

《甲骨文合集》7371卜辞(图3),上面有9个文字:“其立中,无风。无风,易日。”形象的记载了殷商统治者,命令测风官在朝歌前竖立起测风仪器“中”,旌旗飘带丝毫没动,也就是没有风。没有风,那就改天再测吧!

图3   《甲骨文合集》7371卜辞

殷商统治者迷信鬼神,他们“立中测风”,无非是想通过测风仪器“中”上面飘带的摆动,来揣度天意。

殷商王朝的测风仪器“中”是何来头?近代出土的清华简《保训》给出了答案。

《清华简·保训》载:“昔微叚中于河,以复有易,有易服厥辠,微亡害,迺追中于河。微志弗忘,传贻子孫,至于成唐,祗備不懈,用受大命。”

《清华简·保训》记载了商朝早期诸侯王上假微,借取圣木“中”,手刃绵臣,替父报仇的故事。

据《山海经》和《古本竹书纪年》记载:

夏朝帝泄12年。由于因民国(殷国)牛羊太多牧场不够,商候王亥便和弟弟王恒,将成群的黄牛赶到有易氏领地,寄养在有易氏君长绵臣与河伯冰夷的草场上。王亥在有易氏作客期间,与绵臣小妾私通,绵臣一怒杀了王亥,把王恒驱赶出有易氏领地,扣留了牛群。

帝泄16年。王亥的儿子上甲微,跑到河伯冰夷那里,借来了伏羲女娲占风圣物——中,手持圣器征讨有易氏。有易氏君长绵臣和百姓见到圣物,吓的纷纷跪倒!上甲微杀死绵臣之后,河伯冰夷可怜有易氏的族人,让他们偷偷跑到摇民国,改换了族徽,使用夏朝通用的兽族徽。摇民国是帝舜之子戏建立的国家,上甲微不敢去那里撒野。

伏羲女娲圣器占风旗——中,竟然有如此威慑力,而《在线新华字典》却把“中”解释成“中和四方、上下或两端距离同等的地位:中心。当中。中原。中华。在一定范围内,里面:暗中。房中。中饱......”,舍本求末,还会有哪个读者愿意相信?

作者主要代表作品:

《遗失的华夏哈拉帕》

《左祖右社与阳城》

《哈拉帕文明全档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