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学中医的捷径(转载)
转自:红景天
先学“经络”→ 再学《内经》→ 三学“本草”→ 四学“脉诊”→五学《伤寒、金匮》
(注:我使用的书,除了《神农本草经》之外,几乎都是白话版,另有一本《实用中医名辞大全》,当作工具书来用)
我对这条捷径的学习想法:
我很佩服有些人可以将“中医四大经典”背得滚瓜烂熟,甚至连默写也不成问题,值得深思的问题就是,是否是背熟经文,就能帮病人诊病了呢?
我认为只有理解后的背诵才有意义,否则苦苦强记不理解的东西,又能怎么运用呢?
我认为中医是科学的,既然是科学的,为何不能采用理解的方式来学中医呢?
所以,我用理解的角度来规划这条捷径...
中医对于人体的生理描述,我想主要还是以“经络”为主。若能先了解经络对人体生理上的理论依据,再谈其他的部分,会比较容易上手。尤其在读《黄帝内经》时,除了“阴阳五行变化”的基本道理之外,病理、病因也和经络有关,而在后段的经文(灵枢)中,大量的叙述针灸治则理论,若先前不先搞懂经络,读《内经》时,又会遇到瓶颈,所以先学经络铺路,再学《内经》理论,将会有更进一步的理解。
读过《黄帝内经》之后,再去读《神农本草经》学习药性,这也是为了往后的学习铺路,因为读《伤寒、金匮》,古人用药的观念会与当时的药材有关,而《神农本草经》所载的药材,理论上,在时间差距上会比较接近一些,比较能够了解古人用药的精神所在。又尤其在药材的性味与入经方面,也与之前所学习的部分有很多关连,多项结合之后,更容易了解药材的运用。
“脉诊”在中医里面是最重要的诊法,在“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篇第一”里面有一段文:“凡将用针,必先诊脉,视气之剧易,乃可以治也。....”,换句话说,要帮病人用针之前,脉诊也是第一优先,否则会有治疗上的危险。在《伤寒、金匮》里面的条文,几乎都有脉象的说明,而在中医四诊当中,脉诊是难学的技术,也是争议最多的诊断法。各医家有不同的讲法,很难说谁是对的,谁又是错的,我是以《黄帝内经》所谈的脉学以及《伤寒论》的脉学为主,先了解脉诊的意义,如有机会,再寻高人拜师学艺吧...
(注:虽然我很不满意任应秋所著《中医脉学十讲》,但第8、9讲把《伤寒、金匮》所叙述的脉象汇集整理,很能节省时间,也算是不错的参考资料)
最后读《伤寒、金匮》,坦白说,我认为《伤寒、金匮》是非常好的临床实践教材,当成医案来读绝对是上上之选,只要学习过“经络”、《内经》、“本草”、“脉诊”,至少对于《伤寒、金匮》条文所说的内容,总会有读得通的感觉,相对的来说,也会比较好理解。好比说,《伤寒论》有个条文:“太阳之为病,头项强痛而恶寒....”,如果不懂经络,也不知道是“小肠经”还是“膀胱经”,那就只好呆呆的去死记条文,书中叫你去“刺风池、风府”,也不理解为何要这么做,管他是“胆经”还是“督脉”,反正是经典,医圣说的,就是对的,也不去质疑,只管背就是了...用药也一样,医圣可以用这些药来治病,为什么?不去理解他的用药原理,也不理解脉象与用药剂量的问题,恐怕背再多的药方也没用,因为人是活的,会变动的,生病也不会完全照书的症状来生病,那该怎么办呢?
除了真正理解中医的医理,能够掌握病因,确实对症入药,剂量合宜,才能对病人有帮助。否则,单凭现在的电脑科技,做出“电脑看诊系统”也非难事,把所有中医的书籍都储存在资料库内,依病人主诉的病症,一一检索,不但连书籍的条文都可列出,甚至连处方也都可以列出,但这样的方式能符合病人的需求吗?
我这种自学中医的捷径,将中医理论架构在学习框内,虽然不至于成为中医高人,但至少能掌握一点中医理论,不会沦于只会背书的“书呆子”。
以上对我来说是最佳的途径,并不一定适合于其他人,我并非医疗专业人员,只是玩票而已,没有太大的包袱,仅供参考,如觉儿戏,请一笑置之....
(注:选书很重要,最好是不要选“学院派”或“学者派”写的书,因为里面或多或少会以“生理解剖学”或“西医理论”来解释中医理论,这是很荒谬的事,如同用“IBMPC”的CPU指令集,去说明“苹果电脑”CPU的指令集一样,尽管观念类似,但不一样就是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