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意新中式,演绎质朴的高级美学!
01
共向设计
雅,正也。
在中国文化里,“雅”一直是国人追求的精神意境。
如今,绿都TOP产品系——雅系,以“雅”正道,将中国古典文化与现代建筑融合,重新定义当代雅士关于理想生活的标准,传递居住享受与精神享受并存的奢雅气质。
△1F客厅
远看东方近看无,喧嚣中的缄默,繁华里的无华,设计师用当代东方审美视角,溯源东方美学中水墨气韵,解构和留白之间的联系,予人以想象之余地,意蕴深远。
△1F餐厅
空间中看不见的气韵是设计追问的本质所在,东方意境的抽象山水,用屏风的形式呼应空间,建立秩序感与层次性,展开现代品质生活画卷中诗意栖居。
△-1F茶室
△-1F禅室
门外是人间烟火,门内是闲逸雅致。一方茶席二三茶具,宁静致远,燃一线香沏一壶茶,不经意间刻画出最极致的东方生活美学。
△-1F会客厅
米色系的硬装空间基调,搭配东方气质的家具组合,流露出写意之美,简雅而素淡,给人带来一种宁静雅致的视觉感受。
△2F主卧
主卧延续了整个户型优雅轻奢的调性,以大方简洁、清逸淡雅,又极富东方感的简约陈设,阳光透过纱窗照射进来,增添层次感,丰盈抑或重塑居住者的内心秩序。
△2F书房
书房中阳光散落,退却了喧嚣,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它让人摒弃了现代的浮躁之气,这里浓缩了主人公的精神世界,静坐书房,一墨、一砚、一纸、一笔中享生活的清净、悠闲,不亦乐乎。
△2F儿童房
生命的律动,由滑板、墙绘、插画构成,营造动静结合的空间,空间是有声的,自由是无形的;设计对孩童生活场景与精神世界作细致的描绘,纯粹简净的日常定格在此间。
△1F平面图
△2F平面图
△-1F平面图
共向美学,强调研究、重视方法,形成了在高端地产、精品度假酒店、商业空间等多个设计领域的综合实践。不断追求创新,始终用心于设计,潜心于项目的实践,是一支经验丰富国际化视野的设计团队,具有对前沿市场的敏锐洞察力,擅长整合各类资源,为业主提供完整并直接有效的室内设计顾问服务和软装解决方案。
02
诗意空间设计
诗意空间践行「比例之外,没有美学;生活之外,没有设计」的设计理念,基于当代美学的思考和客家在地文化的启发,立足中国传统文化,以当代人文的国际视野,将东方气质的文学语境,以此为主轴,解构、提取并运用于空间中。
设计师透过人、空间、宇宙相互依存的艺术语言,开门见“山”,范宽的《溪山行旅图》跃然眼前,巧妙地与入户大门形成对景关系,视觉由近引向深远,整个空间的意境已然呈现。
入户见景,从户外庭院步入室内,茗茶区承载着情绪转换的首要功能,在城市繁华与舒适雅静之间,找到平衡。
△1F茗茶区
以“万绿河源”的“湖绿”为搭配色渊源,空间局部以雅绿点缀,地毯、布艺、盘垫、挂画、物件……呈现细微的色彩表情,低调不失雅致,质感兼具品味。
天花及吊灯的造型借园林框景之法,营造大自然回旋的视觉美感,入户门上半部分的槅窗在阳光投射下,光影灵动闪逸,细腻婉约。
△1F老人房
设计师倡导「诗性东方」独特语境下的设计表达,主张室内设计从建筑、景观概念切入。
客餐厅结合开放厨房,置于负一层,打破原建筑局促的围合布局,原本光照不足的区域,运用原有建筑中的采光天井,设计了东西两侧的顶部采光,充分满足了客餐厅的光照需求。
餐厅虚实柜体的错位设计,进退的重叠体块,配合紫砂色,家具皮革局部点缀,化繁为简,一剪枝,一蒿草,一书一盆栽,与室内建造美学相互呼应。
分而不隔,互相渗透,增加了层次的虚实映衬和光影引入,使得庭院更符合人的日常生活尺度,家庭成员在这里相互交流,活动动线也更为舒展。
△-2F影视区、健身区
地下二层,观影、健身两相宜,视线之所及,材质统一有度。留白正如山水画中,意境缥缈的空旷处,既存自然之妙,又蕴人文之礼,营造不落窠臼的自然意境,使人驻足、思考、感悟自然的生活哲理。
△3F主卧
文人画中,多托物言志,而花鸟表现,取材于自然,为历代文人之所钟爱。作为“四君子”之“梅”,承载着丰富的美学内涵。
以“梅”为内在精神,从壁延展到天花,无限延伸的视觉感,于屋主而言,有如文人精神之志存高远。
△2F儿童房
以物见性,材质肌理表达不同的情绪,白金米黄大理石温润面的至雅;橡木木饰面的至善;香梅雪大理石的至情;山水画大理石的至境;白水晶大理石斧剁面的至朴。
△4F阳光书房
诗意空间设计希望河源龙光城别墅合院塑造的不仅仅是HOUSE,更应该是HOME,它承载着家人共同的记忆、美好的时光。
△楼梯间
在新与旧,雅致与质朴之间,转换出新的情境,并符合当代审美意识的文化自觉。
走过一个需要张扬去博取眼球的时代,当代中国的审美逐渐摆脱穷极乍富,转而回归真正具有中国文人传统的内涵表达,宋代文人儒雅气质的风土自然,从自然中来,最终要回到自然中去。
△1F平面图
项目名称:河源龙光城别墅合院
业主单位:龙光集团
项目地址:中国 广东 河源
设计面积:372平方米
室内设计:Poetic Space 诗意空间设计
主创团队:袁洋、颜英奇、倪海杨、李平、黄方志
特别鸣谢:彭霓、周羿、万超、王唐武、黄飞齐
项目撰文:林书勇、汤晨
空间摄影:释象万合、丁朝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