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海瑞是如何成功地让淳安百姓改稻为了桑?
前面提到了何茂才抱着孤注一掷的心态,来到了淳安,势必要把井上十四郎带走,以免自己“通倭”的罪行暴露,从而被“诛灭九族”。
但是他实在是小瞧了海瑞,海瑞利用手里的总督府的兵,跟何茂才玩了个硬碰硬,实在没招的何茂才就差给海瑞跪下了,海瑞你到底想怎么样?
《大明王朝1566解密》65:大明王朝:海瑞是通过何种方法既保住了百姓土地,又改种了桑?
一、
何茂才对海瑞是先兵后礼,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可惜海瑞不吃这一套,最后一个人气得干着急。
但海瑞这里显然是有备而来,因为他明白,即使按照他所说的“三堂会审”,也就是三级衙门同时审理“通倭”案。那么对于齐大柱等人来讲,也是难以摆脱罪名,毕竟他们从倭寇手中买粮的事实存在。
海瑞前面阻止何茂才把一干嫌犯都带走,使用的理由就是需要“三堂会审”,但是这个理由只能阻止所有嫌犯被带走。
但是无法消除齐大柱等人的罪名,到时候“三堂会审”,还有很多变数,这种变数对于海瑞来说,并不是最好的结果。
对于何茂才来讲,能把所有人带走当然是上上策,可是如果海瑞一个人都不让他带,尤其是井上十四郎不能带走,那么对自己来讲,将是最坏的结果。
显然,如果是这个结果,势必将何茂才逼上了绝路,说不定真的会鱼死网破,与其这样,不如给他一个台阶下:
“何大人,读书做官无非是为了两端,一是效忠朝廷,二是为民做主,但凡两端都能兼顾,我海瑞也不是一定要跟上司为难!”
何茂才猛然抬起头:
“你说什么?”
海瑞啊,你这不是玩我吗?合着闹了半天,两边把兵都摆出来了,你最后来一句,并不想跟我作对?
海瑞随后给了何茂才第三条路选择,这条路的大体意思就是说,井上十四郎是真倭寇,你可以带走,但是齐大柱等人是冤枉的,我淳安县就能处置他,而且结案文书都准备好了,你只需要签个字,就能带走倭寇。
前面海瑞利用总督府的兵震慑何茂才,让他往最坏的结果打算,现在突然还有折中的办法,哪有不签字之理?
临走的时候留了一句话:
“海知县,我比你多当了几年官,送你一句话,在官场要和光同尘。”
二、
“和光同尘”这个词语出自《道德经》: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这句话的主体道家思想其实是“无为而治”,也就是说要过那种与世无争的平和处事方法。跟它意义相似的有“随波逐流”、“同流合污”,但显然“和光同尘”是褒义词。
延伸到剧中,其实就是何茂才劝海瑞,在官场上要有对别人的宽恕之心,要有对流言蜚语的忍辱之量,要有对忠言的接受之心,要有对事物的容纳之量!
能说出这么一句词,也说明何茂才并不仅仅是莽夫,毕竟也是考取的功名进入的官场,这点文化还是有的。
得到了海瑞的第三条路,而且还说,改稻为桑照常进行,何茂才其实是满意的。
离开县衙的路上,蒋千户余气还没消,询问何茂才,为什么要忍让海瑞,我们(徐千户)都看不惯!
何茂才恼怒地让他闭嘴,是啊,为什么要忍让海瑞?
还不是因为海瑞手中有三把剑啊,一是这件事他搬出了大明律法,人家占着理呢;二是,他的背后就是裕王,未来的大明皇帝;前两点都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人家手里还有兵,总督府的兵,还能怎样?
“立刻到牢里把那个井上十四郎给我提出来做了,这一次要是再出现什么差错,我要你的命!”
何茂才也有些恼羞成怒了,这两个千户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几次事情做砸,最后还得我来收拾残局,末了还嫌弃我收拾的不够干净?
消除了井上十四郎,郑泌昌和何茂才“通倭”的证据才算消除,俩人算是了却了第一桩心愿。
但对于海瑞来讲,何茂才带走了井上十四郎,“通倭”的事情还是没有完全办完,还有齐大柱等人等着呢……
三、
海瑞站在淳安码头上,冲在场的所有老百姓,包括齐大柱等人说道:
“该说的我都说了,该做的我也都做了,我的意思你们听明白了没有?”
海瑞什么意思?
其实在跟何茂才讲话的时候就说了:
“但既与倭寇交往,不知也有过失,按律应鞭笞数十,然后释放……”
齐大柱等人当然知道海瑞是在帮自己,但其实海瑞并不忍心打他们,别过头去,差点掉下眼泪……
在场的所有百姓,都是一副很难过的样子,包括人群中乔装打扮的锦衣卫头领朱七,他难过的不是百姓被打,而是因为齐大柱这个人太符合锦衣卫选人标准了,别打坏了啊!
镜头还给了县丞田有禄,其实这个人我认为是剧中最真实的一个地方小官,其他的官员有点装。比如高翰文,比如海瑞,比如赵贞吉,,而这个田有禄也是一副疼痛的样子,这也说明,虽然平时他也欺凌乡亲,但是面对这种事情,他也有恻隐之心。
其实在“毁堤淹田”时间中舍命跳河拦决堤的士兵,如果是海瑞在指挥的话,很可能不会这么决断!
海瑞前面也跟何茂才讲过,作为官员要守住两端,一端是报效朝廷,一端是为民做主。显然海瑞已经完成了为民做主,下一步当然是报效朝廷,而报效朝廷目前最好的方法,就是在淳安县大力推行“改稻为桑”!
随后海瑞发表了一番演讲,大体意思就是讲齐大柱等人为了替百姓做点事情,现在皇上也想替百姓做点事情,所以才运来粮食三年免息借给大家,要求大家改稻为桑,也一针见血地提到了当初盲人老汉提到的顾虑,末了说了一句狠话:
“我不想我管的百姓饿死,可是,我也得向朝廷交差啊,凡是不能让我交差的人,那是你们自己跟自己过不去,这样的百姓,我海瑞也救不了你们。”
四、
海瑞此番话之所以能说通百姓,就在于三点:
首先,第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海瑞获得了百姓的支持,获得了信任。就因为救了“通倭”百姓这件事,就获得了群众基础,其实老百姓很实在,也很懂得感恩,这是他成功的最关键一点。
其次,则是此时的状况比当年杭州知府马宁远那时要好的多,想必马宁远也跟百姓讲过该种桑田三年免租的事,也讲过产了生丝能换更多的粮食的话。当然,硬话也没少说,海瑞说不改稻为桑就是跟自己过不去,我海瑞也不救他,跟马宁远说不改稻为桑,就用马踏苗,没啥区别。关键在于,毁堤淹田之后,老百姓根本没有退路,要么饿死,要么改稻为桑,第三条路就是吃光救灾粮,还是个饿死。
最后,依托齐大柱的神助攻:
“乡亲们要想活命,就赶快借粮种桑,谁要是跟海老爷过不去,不用官府管你,就是齐大柱和我的弟兄们,也不会放过你们!”
老百姓都同意改稻为桑了,海瑞算是完成了自己的心愿:
毕竟他刚来淳安的时候,老百姓连土地都保不住,现在一是替百姓保住了土地,二是也执行了朝廷的改稻为桑国策,算是完美的交差。
但是,他还有一丝担忧,那就是齐大柱,不管怎么说,齐大柱从倭寇手中买粮之事成立,现在仅仅是暂时脱险,其他官员随时可以拿此事捉拿齐大柱。
而且他也看到了齐大柱的本事,一呼百应,用我们现在的话讲,都快成了“恶霸”了,难免以后不会冲动再做傻事:
“是真汉子,好百姓,就投奔戚将军杀敌报国去,而不是聚众闹事。”
后面的剧情大家也都清楚了,为什么后来齐大柱一直喊海瑞是恩公,可不仅仅是把他从何茂才手中救出哦,更重要的是后来的齐大柱可是被嘉靖帝点名要杀,若不是这次当兵,若不是当兵救了一个奇女子,齐大柱真一命呜呼了……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看大明王朝,你会发现不一样的乐趣,原创文章,喜欢就关注吧!
另有老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