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313 一个人战斗——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上回说到韩非给秦王嬴政写了一封信,大道理那是一条一条的,加上行文流畅,字字珠玑,看得嬴政那是爱不释手。总觉得有问题,但是这问题在哪儿?又说不出来,拿给大伙儿一看,大伙都沉默了,知道老板喜欢这人,难道有意见还真敢提吗?况且好像真的提不出什么问题。
所有人都沉默的时候,李斯有反应了。李斯太了解自己的老同学韩非了,他一眼就看出了韩非在《存韩》这封信里边存在巨大的漏洞。李斯也没客气,马上也向秦王上书一封,信里面直接把韩非的话通通否掉。他说:“韩国才不是咱们什么狗屁小弟呢,根本就不是什么出门当雨伞,进门当枕头,这是韩非在大忽悠。秦之有韩,若人之有腹心之病也。韩国就像咱们的心腹大患,平时没事,一到阴雨天气就会犯风湿,现在咱们感受不到疼,那是因为外面还没下雨,没有潮湿。就目前的国际形势来看,齐国确实很可能和赵国再次讲和。虽然我国也派出特使去离间他们的关系,但未必能够成功,一旦这两家联手,韩国就会投奔齐国和赵国。如此说来,这齐国韩国就是引发我们风湿病的重要元素了,到那个时候,韩国就会让我们痛到骨子里去的。到时候他们相互合作,秦国就要重见函谷关的危机了。韩国臣服于秦国真的是心甘情愿吗?这个世上没有什么无缘无故的恨,也没有无缘无故的爱,韩国所臣服的是强国而已!不管是秦国还是赵国齐国,只要比他强大,痛扁他,他就会臣服的。现在韩国所作所为都是为了把秦国引向其他国家,哪怕偶尔跟随我们,也是为了躲避灾难、贪图好处而已。”
从这封信里,很显然可以看出李斯正在营造一种韩国不可信的论调,说韩国那是唯强是从的,一旦齐赵联合,韩国这个不讲信用的家伙一定会成为我们的危险,所以稳妥为上,不如先灭而后快。李斯的这种从弱国入手逐渐剪除强国的羽翼,然后再图谋强国的策略,放在我们后世人来看那是绝对正确的,自古以来中外历史都有证明这种先吃肉喝汤再啃骨头的方法是战争的上上策。李斯的这种观点在当时显然和韩非是完全相对的,所谓针尖对麦芒--水火不容。问题是秦王只有一个,到底选择相信哪一个呢?
李斯又不遗余力地攻击了韩非上书的动机,这一点是真正致命的。自古以来,动机这个东西是很难说的清楚的,一句动机不纯,就能把人打下十八层地狱。李斯说:“韩非表面上的那一些浮词淫句仿佛处处为秦国着想,其实处处都是护着他自己的祖国--韩国,他这趟来其实就是为了让韩国活得长一些,所以他嚷嚷着让秦韩团结共同对付齐国和赵国,这其实是让他回去邀功的。一旦真的这么做了,这种团结又是他韩非促成的,那么在秦韩两国之间韩非就会成为重臣,谋得他的政治地位,所以韩非淫词匪辩,说到底都是为了窃取秦老大您的心,这是用来图谋他私利的。”当然李斯说的这句话,难免有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嫌疑,或许他就是因为羡慕嫉妒恨,受不了自己的老同学来抢自己的地位和饭碗。一百多年以前,庞涓和孙膑不就是这样同门反目,试图掐死同窗的你吗!
这一下,秦王嬴政算是挠破头皮了。这下可难办了,公有公的理,婆有婆的理。灭掉韩国吧,担心刺激赵国和齐国,一旦联起手来灭掉自己,那就难办了;不灭掉韩国吧,担心韩国的墙头草倒向齐国赵国联盟,给自己增加一个定时炸弹。李斯一看老板举棋不定了,知道老板还犹豫着。为了让秦老大知道自己的观点才是正确的,李斯决定要用事实来证明自己的说法。
其实李斯很聪明,知道自己的那封信起不了太大的作用,说不准什么时候赢政就把这封信转给了韩非,问问韩非的意见,“韩非,你怎么看呢?”看到这封书信的韩非,用不了多长时间就可以逐条逐句地反驳自己,他们俩之间相互了解实在太深了,在读书的时候就经常这样进行辩论。
于是李斯给秦王出了个主意:要不咱们这么办,暂时先不灭韩国了,韩非不是说秦国打谁,韩国都会追随吗?那好,秦老大把我派到韩国去,随便找个借口说我们秦国要出兵打仗了,看他们愿不愿意追随就行了。如果这一招使不上劲,那我就想办法把韩王给忽悠到咱们秦国来,作我们的人质,这样即便韩国不追随咱们,也不敢一边倒向齐国和赵国,对我们的秦国威胁自然就减少了。
不能不说李斯出的这个主意太狠了,如果他的办法成功的话,韩非就算能把月亮里的嫦娥给忽悠下来也不好使了。秦王嬴政一听,还是李斯比较体谅我的意思嘛。行,那韩国我们就暂时不灭了,派李斯出使韩国,来验证一下。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其实秦王这个决定还是加强了秦国韩国之间的合作了。毕竟放弃了灭韩的计划,韩非出使咸阳的目的算是达到第一步了,韩国暂时没有亡国的危险了。韩非算是办成了一件大事了,只可惜他拖延的时间也不过是两三年而已。
嬴政派出李斯出使韩国,验证一下韩国到底是不是忠心做自己的仆从的。李斯去的还真是时候,这个时候韩国还真的在谋划联合赵国对付秦国呢,确切一点的说,是赵国想打秦国报仇了,商量着从韩国这里借道。这个时候秦国使者来了,甭管你的级别有多高,甭管的你是这厮那厮还是李斯王斯的,一概不见,因为见了也不知道说什么,“咣当”一下吃了一个闭门羹,不过李斯却比谁都高兴,因为这正说明了他的观点是正确的,他的目的达到了。回来一报告,秦王也明白了:哦,韩国人口口声声说做自己的狗,没想到暗地里是头狼。
这一下韩非所有的努力算是泡汤白费了,不论他在文章当中如何美化韩国人,无论他写的词儿有多么的美丽,事实却很无情,截然相反。这显然是对秦王的一次很大的忽悠和欺骗,不过没有引发太恶劣的后果。不管怎么说,嬴政是韩非的超级大粉丝嘛,韩非可是实力派偶像,犯点小错误在所难免嘛。秦王原谅了韩非,但不等于原谅韩国。
李斯带回的情报说是以赵国为主,韩国魏国楚国正在暗流涌动,私下底密谋合纵,密锣紧鼓地准备攻打秦国。秦王赶紧召集六十多位宾客和大臣来商量对策。在国际形势研讨会上,秦王一上来就抛出了话题:“四国为一,将以屠秦,秦内政未稳,军民疲于沙场,为之奈何?”
下面的大臣个个无言以对,倒是个外地人客卿姚贾出来说话了:“臣愿出使四国,为大国搅乱四国的攻秦计划。”
秦王正烦恼呢,一瞅,有人愿意为自己分忧,好哇,管他是本地人还是外来打工者呢,只要能帮忙自然要器重。大手一挥,秦王就批出了上百辆车,上千黄金,并送给姚贾一套自己穿的衣服、帽子和配件。有了赞助商不遗余力的包装,这位姚贾立马转身一变,带上一身的极品的装备,拉着千金就上路了。
千金是什么概念?按前几集为您说过的,顿弱也就是尉缭先生的理论,千斤黄金足可以灭掉两个诸侯国了,所以姚贾拿着这么多钱上下使唤,四国抗秦计划可想而知最后不了了之。因为这其中的过程实在太雷同了,所以在这里我们就不啰嗦了,删掉十万八千字,总之一句话,姚贾很快得胜回朝,受到秦王热烈欢迎,并且当众赏给姚贾一千户的封地,拜为上卿。姚贾这位外来务工者,就这么顺利地拿到了秦国的绿卡。
秦国的人才,那就是韩国的敌人。韩非就是这么想的,爱国主义精神让韩非很本能的想扳倒姚贾。韩非又来找秦王说事了,因为韩非有口吃的毛病,所以下面这一段话,他说了半个时辰才说完。为了节省时间我们就顺溜地为您说一次,他到底对秦王说了些什么呢?
他的意思是说:如今天下大势是秦国一家独大,其他六国都很弱,这一回韩国和其他几个国家虽然有心合纵,但是都已大伤元气,有心无力,无所作为了,就算秦国不去干涉,他们也未必能打得过来。姚贾他明明知道是这样的,却代表秦国,带着重金出外活动,名义上是瓦解敌人,实际上是把自己推销出去,以求两面讨好。况且姚贾这个人出身太有问题了。他是干什么的?他是魏国首都大梁城看门人的后代,而且生活作风有问题,喜欢偷鸡摸狗,所以在自己的祖国都混不下去,跑到赵国流浪谋个一官半职,但是又因为玩忽职守被赵国驱逐了。大王你想想,一个看门人的后代,偷鸡摸狗的爱好者,玩忽职守的下岗官员,他能有什么好主意,能做什么好事?和这样的人共商国事,岂不是有辱秦国的尊严和大王的脸面吗?
听了偶像这么说,秦王有反应了,赶紧把姚贾找来了,劈头就问:“我听说你拿我的金子出去结交诸侯,可有这档子事儿吗?”
那姚贾也不慌,一抬头说:“是啊。”
嬴政的脸色当场就变了:“那你还有脸面来见寡人。”言下之意,嬴政有了煲人肉汤的想法了。
姚贾答道:“一个人的信誉就是他的招牌。我听说当年的曾参孝敬父母,使天下母亲都想要这样的儿子;伍子胥忠于君主,使天下君主都愿意有这样的大臣。现在我姚贾对大王一片忠心,大王您却视而不见。请问我不结好四国,又能做其他什么事呢?假如我对大王不忠,那四国的君主怎么敢任用我?如果大王听信某些人别有用心的谗言,您将失去的是一位忠心耿耿的大臣。”
嬴政听了,想想也有道理,但是心里还是不舒服,继续问:“听说你是魏国看门人的后代,曾经在魏国为盗,后来又被赵国驱逐了。有这事儿没有?”
姚贾说:“有。不过大王可知道历史上有多少名臣都是有不光彩的出身的。周朝开国的头号功臣--太公,曾经是有名的怕老婆,在朝歌是个不入流的屠夫,到了子良那儿,又是一个失败的小公务员,但是文王却用之不疑,最后推翻了商朝的统治;管仲,他曾经做的是不起眼的小买卖,在南阳忍辱偷生,到了鲁国,又曾经沦为阶下囚,齐桓公用之,却九合诸侯称霸天下;百里奚,曾经是虞国的流浪汉,在奴隶市场上才卖五张羊皮,当年秦穆公用之却独霸西戎;晋文公手下几个出主意的都是中山国的强盗,但是文公用之,才有了城濮之战的大胜。英明的君主任用人才,向来是英雄不问出处,不会因为他不显赫的身世、不光彩的经历而轻视一个人的价值,所要考察的是否能为我所用而已。如果于国有用,大可不必去听那些外界的诋毁;名声再好的人,如果对秦国没有功劳,也不应该得到赏赐。”
姚贾这番话说得很厉害,逻辑严密,滴水不漏,况且这一次他到诸侯各国大把花钱,那是有依据的,正是尉缭早期给秦国量身定做的对外政策。赢政听韩非说的话,觉得挺有道理,但姚贾这么一辩驳,嬴政也无话可说了。
韩非想把姚贾扳倒的目的没有达到,相反又在秦国为自己树立了一个大敌。姚贾逃过了韩非的算计,把气喘顺了,就该还击了。
文案初校:小库
文案复校: 优悠
排版发布:黎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