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铜镜惊艳了时光
中国铜镜在唐代以前,以圆形为主,极少有方形的。到宋代后除继承过去的圆形、方形、葵花形、菱花形外,葵花形、菱花形镜以六葵花最普遍。它们的棱边与唐代有所不同,有的较直,形成六边形镜。此外还有带柄镜、长方形、鸡心形、盾形、钟形鼎形等多种样式。并出现了很多花草、鸟兽、山水、小桥、楼台和人物故事装饰题材的铜镜,还有素面镜,窄边小钮无纹饰镜,这些题材都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可以说历史十分的悠久,民族也是非常多的,广阔的土地,丰富的资源。在这历史的长河中,货币长时间的发展着,同时也进行了各种演变,各朝各代都留下了不少的铜镜,不管是种类,还是数量,乃至形状都是多的惊人的,世界上任何的一个国家在这个方面,都比不过中国。
门口挂镜子的习俗由来已久,古人一直以铜镜为降妖镇邪之物,认为凡是魑魅魍魉之物,只要经过镜子的照射,完全可以让其露出本来面目,正所谓 “镇宅神以埋石,厌山精而照镜”,这也是为何《西游记》中会有“照妖镜”的原因了。
古书中提到的「山鸡舞镜」(《异苑》)、「化鹊捎信到夫前」(《神异经》)等故事,都与爱情有关,更成为许多诗文常爱运用的题材。这些美丽或凄然的故事,既表现了古人的美好愿望,又说明了铜镜作为信物,其传承与纹饰内容是渊源有自的。考古发掘中也曾见到夫妻合葬墓中各持半面铜镜的实例。
古铜镜收藏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辨伪。只有在辨别正确的情况下,才能进一步去鉴赏。可以说,每个收藏家都不可避免地遇到过赝品。关键问题要识别,而要避免收进赝品,必须要了解铜镜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质地。如潮湿的南方铜镜中含锡、铝,颜色呈金黄 色,因长期与空气隔绝,就容易形成黑漆背;干燥的北方则比较容易形成银漆背。收集铜镜要从标本开始,要根据铜质、花纹、形制、铜色、铜锈、纹饰、铭文等做综合分析,熟悉各个朝代的不同特点,比如唐以前的铜镜含锡量比较高,唐以后则比较低。
春秋铜镜的风格,既继承了西周铜镜的传统,如仍以素镜为主,钮制没有定型,还是多元化的形式。而同时,春秋铜镜又有了许多重要的发展。它打破了铜镜仅有圆形的格式,出现了方形镜;并一改早期铜镜纹饰仅用阳线勾勒,构图简朴的手法,铸出了透雕繁缛的图纹;从纹饰的表现形式上看,春秋铜镜已赶上了青铜器的发展步伐,纹饰内容更具时代特色。这给战国铜镜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我们认为宋后铜镜成分改变主要与社会习俗、时人认识水平的发展和变化有关系。宋金时节,因烽火不断,也因瓷器等多项手工艺术的发展,铜镜艺术不再受到垂青,人们对铜镜更讲究起经济、耐用和制作上之方便来。粱上椿先生说:“镜质成分,宋以降含锡量减少而铅分增多,完全为易于铸造。”这话很有见地。宋后用低锡合金铸镜,最 大缺点是体积收缩稍大,铸造不出精致的图纹来,使得铜镜的艺术价值丧失殆尽,只存了个实用上的意义;所以从艺术品角度看,说宋镜已经衰落,一点也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