庸医录(二)
话说这病人又来了,原本头晕等症是没有了,却反添了牙疼和便血。李士明诊脉之后,来回踱步,思索很久后道:”法半夏二钱,炙甘草二钱,干姜二钱,人参二钱,黄连半钱,黄芩二钱,大枣二钱。“
唐宝儿问道:”师傅为何给他用半夏泻心汤?“李士明道:”误用小青龙汤,故而热入心肝,便血为里虚,牙痛为上热,故可以用半夏泻心汤。“
如此这般,唐宝儿在庸医馆学医三年,李士明已经放手让杨广德和唐宝儿坐诊,自己反而旁观。杨唐二人虽然年轻,却得真传,故而治病不虚。
这一天,有个衙役来请李士明,说是昆山县的太爷之母有病,久闻李士明之医名,故邀请诊治。李士明不好拒绝,遂携唐宝儿一起前往。两人坐上衙役赶的马车,一个时辰就到昆山县了。
这昆山县令之母近日饮食难下,腹痛腹泻,已经邀请名医诊治,收效甚微。李士明看前医处方,多为补中益气汤,参苓白术散之类。李士明问唐宝儿该用何方?唐宝儿道:“前医用补法不见效,可以反其道而用,用桂枝加大黄汤。”李士明颔首。
立刻抓一副桂枝加大黄汤,煎汤服用,不过半个时辰,老夫人就感觉肠道通而神清气爽。李士明知已对病,嘱咐明后两天再进两剂,即可停药。
昆山县令名叫孙文奇,设酒宴款待李士明。酒过三巡,菜过五味,觥筹交错,推杯换盏,县太爷问道:“姑苏城外有个唐老太尊,不知道老先生可知否?”李士明反问道:“可是做过衢州太尊的唐世儒?”太爷道:“正是正是。”
李士明道:“世儒是舍亲。”指着唐宝儿道:“小徒就是世儒之子。”太爷大喜道:“原来老先生之徒就是唐世兄。”李士明惊讶而问究竟,太爷道:“我本是衢州人,家境贫穷,唐老太尊就任衢州,蒙老太尊多多照应,方有了如今这前程。”
太爷得知唐宝儿还是童生,遂让宝儿到昆山县应试,李士明大喜。两人作别回姑苏,李士明对唐宝儿道:“你如今学医也差不多了,只欠火候,既然昆山县太爷有意抬举,不可拒绝其美意,回去与令尊商量,可去昆山县应试。”
宝儿遂回家告知世儒详情,世儒也欢喜,让宝儿收拾书箱准备去昆山应试。
这唐宝儿原本文笔钝拙,但学医数年,反而开窍了,顺当地通过了昆山县应试,又过了苏州府试以及院试,中了秀才。唐老爷乐得整天都合不拢嘴。
又一年秋闱,唐宝儿只身前往南京应试,江苏一省名列前茅的秀才都聚集到南京了。唐宝儿住在天下往客栈,结识了各地秀才,有无锡的吴景行,有扬州的周妙才,有淮安的褚巍,有应天的罗一山,有徐州的刘铮,有泰州的陈英杰等人。
众才子出了秋闱,一身轻松,这一日相约游玩钟山,果然是钟山龙蟠,石头虎踞,山色如画,秋高气爽。不料天有不测风云,忽然北风劲起,乌云遮天,下起雨来了,众人只得悻悻而归。
第二天,罗一山就病了,头痛腰痛咽痛身痛,一身尽痛,恶风发热,饮食难下,身重头昏,卧床不起。褚巍与周妙才去请本地郎中来诊治,这个郎中名叫吴一帖,年过半百,面目清瘦,号称一剂知,二剂已。吴一帖把脉久久,取纸笔开方:
槟榔二钱、厚朴一钱、草果半钱、知母一钱、芍药一钱、黄芩一钱、甘草半钱。
吴一帖告辞,众人急煎药灌服,不料病势加剧,腹泻昏睡,醒来则脸色通红,发热不退,烦躁,大有回光返照之象,众人慌了手脚,又去请吴一帖。吴一帖道:“另请高明,不是我不救,实在是医术不精,有误他了。”
众人束手无策,眼睁睁看着罗一山快不行了。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