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赏析
《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这首诗,对于杜甫本人来讲,是一首不平凡的诗。为什么?因为这首诗所记录的主人公公孙大娘以及她的剑器舞,她弟子的剑器舞,从开元五年,到大历二年,间隔五十年,几乎串联起了杜甫的人生,也串联起了由盛转衰的大唐王朝。
原文如下:
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
唐代:杜甫
大历二年十月十九日,夔府别驾元持宅,见临颍李十二娘舞剑器,壮其蔚跂(qi二声),问其所师,曰:“余公孙大娘弟子也。” 开元五载,余尚童稚,记于郾(yan三声)城观公孙氏,舞剑器浑脱,浏漓顿挫,独出冠时,自高头宜春梨园二伎坊内人洎(ji四声)外供奉,晓是舞者,圣文神武皇帝初,公孙一人而已。玉貌锦衣,况余白首,今兹弟子,亦非盛颜。既辨其由来,知波澜莫二,抚事慷慨,聊为《剑器行》。昔者吴人张旭,善草书帖,数常于邺(ye四声)县见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自此草书长进,豪荡感激,即公孙可知矣。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
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
㸌(huo四声)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can一声)龙翔。
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
绛(jiang四声)唇珠袖两寂.寞.,晚有弟子传芬芳。
临颍美人在白.帝,妙舞此曲.神扬扬。
与余问答.既有以,感时抚事增惋伤。
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孙剑器初第一.。
五十.年间似反掌,风尘澒(hong四声)洞昏王室.。
梨园弟子散如烟,女乐.余姿映寒日.。
金粟.堆前木.已拱,瞿唐石.城草萧瑟.。
玳(dai四声)筵急.管曲.复.终,乐.极.哀来月.东出.。
老夫不.知其所往,足.茧荒山转愁疾.。
译文是这样的:
唐大历二年(即公元767 年)十月十九日,我在夔府别驾元持家里,观看临颍李十二娘的剑器舞,觉得舞姿矫健多变非常壮观,就问她是向谁学习的?她说:“我是公孙大娘的学生”。玄宗开元五年,我还年幼,记得在郾城看过公孙大娘跳《剑器》和《浑脱》舞,淋漓酣畅而且跌宕起伏,超群绝伦。从皇宫内的宜春、梨园弟子,到宫外供奉的舞女中,懂得此舞的,在唐玄宗初年,只有公孙大娘一人而已。当年她服饰华美,容貌漂亮,(我还是个五岁稚龄的小童)如今我已是白首老翁,眼前她的弟子李十二娘,也已经不是妙龄女子了。既然知道了她舞技的渊源,看来她们师徒的舞技一脉相承。抚今追昔,心中无限感慨,姑且写了《剑器行》这首诗。听说过去吴州人张旭,他擅长书写草书字帖,在邺县经常观看公孙大娘跳一种《西河剑器》舞,从此草书书法大有长进,豪放激扬,放荡不羁,由此可知公孙大娘舞技之高超了。
读了这首诗的序,不仅感慨,杜甫在欣赏两次剑器舞的年龄差极大,几乎跨越了他的一生。当时容貌姝丽的佳人,早已逝去,而杜甫也由稚龄小童,变为了白首老翁。公孙大娘舞技之高超。在并不算长的序中,杜甫可谓是极力表现这一点,先说公孙大娘弟子的舞技高超,借师徒二人一脉相承而从侧面说明。再通过“草圣”张旭因为观看公孙大娘的剑器舞而使其书法大有长进,说明公孙大娘舞技的高超, 说她“一舞剑器动四方”,一跳起剑器舞来,便可以轰动四方,人们都来争相观看。来看的人有多少呢?可以说是人山人海,人们的心情都跟随着这剑器舞,不时心惊肉跳,震惊失色。而天地似乎也被她的舞姿感染,为之震动。起舞时势如雷霆万钧,气氛紧张令人屏息,结束时静立不动,好像江海的潋滟波光在此刻邹然凝固,如同大海退潮时的平静,又隐含力量。
杜甫在描写完公孙大娘的舞姿之后,便通过叙述为后文的抒情做铺垫:公孙大娘早已去世,其舞姿也再没有可能得见,可谓是“人舞俱亡”。所幸还有其弟子习其舞,将其美妙的,不同凡响的舞姿流传开来,继承发扬。我听说临颍有位美人李十二娘在白帝城表演剑器舞,她和着这首曲子起舞,精妙如昔,神采飞扬。我们谈论剑器舞的来由很久,忆昔抚今,更增惋惜感伤。 杜甫在这里并未如何着墨描写李十二娘的舞姿,只是一笔带过,但从诗句中描写的“妙舞此曲神扬扬”也能看出其舞技精湛。有几分公孙大娘的影子。
而在这首诗的最后部分,杜甫抒发了自己的感慨:当年玄宗皇上的侍女,人数极多,而其中剑器舞姿数第一的,便是公孙大娘。五十年的光阴流逝,真好比翻一下手掌那么快。连年战乱烽烟弥漫,朝政昏暗无常。那些梨园子弟,一个个烟消云散,他们身怀的绝技,也随着他们的去世而深埋地下。只留李氏的舞姿,掩映冬日寒光。金粟山玄宗墓前的树木,已经合抱,瞿塘峡白帝城一带,秋草萧瑟荒凉。玳弦琴瑟急促的乐曲,又一曲终了。明月初出,与李十二娘深有同感的谈论生发之乐,乐极便生悲意。我心中惶惶,真不知要去向何方。我这一双长满老茧的脚在荒山里迈步艰难,越走就越觉凄伤。
其实读到这里,我们便可以发现上文为什么要着重写公孙大娘的技艺精湛,以及她在舞者中的地位。因为公孙大娘是舞者中的佼佼者,又是玄宗亲授法曲的梨园弟子中的第一,她足以代表她所生活的那个繁华又歌舞蹁跹的时代。作者所记述她炫美的舞姿背后,隐藏着诗人对于那个已经逝去的盛世的追忆,眷恋,与惋惜。而在这里,公孙大娘的舞蹈与唐王朝的命运被联系在一起,使其更加形象。绝世舞蹈的传人、演奏乐器的大师、拥有美妙歌喉的歌者的暗淡与陨落,正恰似此时刚刚经历了安史之乱,奄奄一息的唐王朝。而这些身怀绝技之人,往往在盛世,方更能显出其光彩。试问如果百姓连生活都难以维持,又有谁会有时间有钱财有心力去欣赏他们的表演呢?而失去了观众,这些艺术便只能衰亡。
杜甫看着眼前这位虽然颇有公孙大娘余韵,但却已经徐娘半老,只是在夔州这样的荒僻之地,和着冬日凄凉的阳光表演的李十二娘,再回想当初“先帝侍女八千人”的盛世景象,只觉得悲从中来。时代的沧桑巨变,自身在这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中的迷惘与悲哀,还有整个国家前途命运的渺茫不可知。五十年就像黄粱一梦,转瞬即逝。此时的杜甫再回首自己的过去:年幼好学的他,“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对于未来有着自己的理想。渴望能致仕,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还有他顽皮活泼,生气勃勃的少年时光,“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在他成为那个年迈体衰,一双眼中满是人间疾苦,满面风霜中写满沧桑与郁郁不得志,接受了自己理想可能无法实现的,仍然心怀苍生的“诗圣”杜甫之前。他也曾是一个聪明灵秀,一切皆有可能的小童。也曾是一个生活富足,不知愁为何物,生活也从不困窘,不用考虑明天还有没有钱和食物来活下去的少年人。他也曾是一个得遇知己,满怀壮志,对自己的未来充满期待,眼前是锦绣前程,胸中装着浩浩天地的青年人。
在这一切之后,他经历过很多。有屡试不第的沮丧和失落、有遭遇李林甫“野无遗贤”骗局的失望、有知天命之年仍然没有实现梦想,不得不为了生计接受一份使所学无用的职务来养家糊口的迫不得已、有人到中年眼睁睁看着小儿子饿死家中的悲痛、也有安顿好家人之后,奋不顾身奔向皇帝的勇敢与坚定。他也曾有过自己人生的“高光时刻”,在天宝九载冬天预献三《大礼赋》,一步一步走上金銮殿,得到玄宗赏识时的意气风发。而此时的杜甫老病交加,过去的一切已成为过去,可能他也即将走到生命的尽头。他这一生就要这样过去了,已经无力回天。他的命运已然一眼能望到头了。而此时,什么都无法再改变,无论是急管繁弦的歌舞,觥筹交错的辉煌;还是天下太平,百姓富足的生活;还是公孙大娘黯淡的晚年,只能交给弟子实现自己梦想的遗憾,和她已经逝去的生命;还是一众梨园弟子们流落各地,辗转求生的生活;更是他自己贫病交加的晚年,是只能不甘的被逐渐掩埋在记忆中的梦想。
于是,杜甫和着月光,怀着这种由重现幼时记忆的快乐之极而又了悟过去所产生的巨大的悲哀与惋惜,在荒山上发足狂奔,终不知要奔向何方。
202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