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境赏析,给你点颜色看看
铜镜是古人用来装饰理容的一种日常生活用品。它制造得精美绝伦,集观赏、实用、珍藏于一身,堪称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当前铜镜的收藏虽远不如邮票、古钱币、玉器等那么热门,但其市场正在由冷变热,逐步成为新的收藏投资亮点。
古铜镜流传至今的,均是出土的文物。所谓出土文物,即大致都是墓中的殉葬之物。古代墓葬必用水银,因此今日出土的铜镜必受有水银的染变。但因铜质的优劣及水银的强弱,它的水银色也各不相同,有银色、铅色。
在没有铜镜之前,中国人要想照镜子,只能借用能够反射面容的平面物体,譬如静止的水面。所以当时,人们如果想要照镜子,就必须到河边,伏在岸边从河水的反射里观看自己的容颜。后来发明了陶器,开始用水盆盛水就近照容,比起走出门到河边照镜子,轻松了不少,而且效果也比有波纹的溪水照面来得好。所以,中国原先的镜子名字称作为“鉴”,字源为“监”,在甲骨文中,其字形就写作成一个人弯腰向盆里观看影像的模样。以水盆照面虽然不像铜镜需要花费购买的费用,但是它的反射效果非常差,而且不能携带,以满足不时之需。因此,当冶炼金属进步后,人们有了较好的制造镜子的材料,这种原始的方法就被逐渐淘汰了。
中国古代最早用于照面的器具叫“水鉴”,就是用瓦或者青铜制成水盆,以水照面。铜镜虽然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了,但由于青铜本身的珍贵,所以很长时间内并非民用,仅被用于祭祀等特殊场合。到了战国时期,由于铁器的盛行和铜价下降,比水鉴方便的多的铜镜开始迅速普及。
近几年,铜镜的总体升值情况较为乐观,一些精品的价值可达10倍以上的增长速度。其中,最 具收藏投资价值的主要是铜镜发展最 具代表性的两个阶段:战国时期和唐代的铜镜。战国时期,铜镜数量猛增,见于著录的达千面以上,种类也颇为复杂。有人按铜镜的主题纹饰分类,多达11类40多种,表现手法丰富。再加上地纹的出现,使镜背图案呈现出主纹和地纹完 美结合,纹饰也是繁简有致。战国铜镜上有带人面纹者,数量极罕,收藏投资价值大大高于一般藏品。唐代是我国铜镜发展史上,又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最 大特点是艺术样式和艺术手法的多样化。
中国铜镜起源较早,被确认最早的三件铜镜属距今4000年的齐家文化。商代铜镜镜背以几何纹居多,有七角星纹(铜制七角星纹镜)、平行线纹、叶脉纹、多圈凸弦纹等,还有素面镜。这时候的铜镜已加入了审美功能,换言之,铜镜开始作为艺术品登上历史的舞台。
汉代铜镜做工精良,纹饰优美,内容丰富,正如《古镜图录》中说:“刻画(划)之精巧、文字之瑰奇、辞旨之温雅,一器而三善备焉者莫镜若也”。一面面小小的汉镜不仅反映汉代的冶炼技术、铸造工艺,也反映当时人们丰富的精神生活和繁荣的文化艺术,展示出大汉帝国蓬勃发展的盛世雄风,对后代铜镜文化的发展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在我国铜镜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