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 | 不是所有的冷空气都是寒潮

本文由地理蹊倾情首发编辑整理制作
寒潮是一种大规模的强冷空气活动过程,通俗的说就是高纬度的冷空气大规模地向中、低纬度侵袭,造成强烈降温的天气活动。其主要特点是剧烈的降温和大风,有时还伴有雨、雪、雨凇和霜冻。
但并不是每一次冷空气活动都是寒潮,根据《冷空气等级》国家标准的规定,某地冷空气过境后,气温 24小时内下降达8 ℃,或48小时内下降达10 ℃,亦或72小时内下降达12 ℃,并且日最低气温在4 ℃以下,才可称为一次寒潮天气过程。
寒潮天气一般发生在秋末到来年初春,最早开始于9月下旬,最晚结束于次年5月,以每年春季的3月和秋季10月、11月活动最为频繁。
地理蹊补充:寒潮爆发在不同的地域环境下具有不同的特点。在西北沙漠和黄土高原,表现为大风少雪,极易引发沙尘暴天气。在内蒙古草原则为大风、吹雪和低温天气。在华北、黄淮地区,寒潮袭来常常风雪交加。在东北表现为更猛烈的大风、大雪,降雪量为全国之冠。在江南常伴随着寒风苦雨。
那么,寒潮是怎么来的呢?我们知道,地球上不同纬度接收到的太阳辐射量是不同的。地处高纬的北极和西伯利亚地区获得热量非常少,在冬季,北冰洋地区的气温经常在-20℃以下。大量冷空气在这些区域上空聚集,形成势力强大的冷高压气团,在适合的大气环流形势下就会向南入侵,形成寒潮
入侵我国的冷空气主要有三个源地:新地岛以西洋面、新地岛以东洋面以及冰岛以南洋面。在南下过程中,95%的冷空气都要经过西伯利亚中部的一片区域(70°-90°E,43°-65°N),这里因此被称为寒潮关键区
冷空气在寒潮关键区完成积累加强后,主要通过四种路径大举入侵我国:
西北路 从关键区经蒙古到达我国河套地区,然后南下直达长江中下游及江南地区;
东路 从关键区经蒙古到达我国华北北部,在主力继续东移的同时,低空的冷空气折向西南,经渤海侵入华北,再从黄河下游南下;
西路 从关键区经我国新疆、青海、西藏高原东侧南下;
东路加西路 东路冷空气从河套下游南下,西路冷空气从青海东部南下,两股冷空气在黄土高原东侧汇合后继续南下。
地理蹊补充:据气象专家介绍,影响我国的冷空气最常见的是西北路径,也叫中路,主要是指冷空气从西伯利亚经蒙古国中部到达我国的河套地区。一般这条路径的冷空气影响范围比较大,对我国大部都可能造成影响,带来降温。
寒潮过境往往会对农牧业生产,电力和通信设施,公路、铁路、民航交通,乃至人们的健康造成不利影响,但它带来的也并非全是灾害。
寒潮携带大量冷空气向中低纬地区倾泻,有助于地球表面热量的南北交换,使低纬不会越来越热,高纬不会越来越冷。寒潮伴随的大范围雨雪天气可以缓解冬季的旱情;低温能够大量杀死潜伏在土壤中过冬的害虫和病菌,保护农作物;大风还是一种无污染动力资源,能提升风能发电效率
当寒潮来袭,除了及时添衣保暖,避免冻伤之外,还有几点要特别注意:
1 老弱病人,特别是心血管疾病、哮喘病人等对气温变化敏感的人群尽量不要外出
2 外出行走和开车要避免冰雪覆盖的道路,当心路滑
3 易受大风影响的室外物品和临时搭建物要做好加固
4 采用煤炉取暖的家庭要注意保持房间通风,防止一氧化碳中毒。

冷空气、寒潮和寒流的区别

冷空气
根据中国气象局发布八个国家气象新标准,新发布的冷空气等级标准表示,冷空气是指使所经地点气温下降的空气。其划分原则是受冷空气影响的地区,在一定时间段内日最低气温下降的幅度以及日最低气温值两个指标。冷空气等级共分5级。将冷空气分为五个等级:弱冷空气、中等强度冷空气、较强冷空气、强冷空气和寒潮。
寒潮
寒潮是我国境内常见的一种灾害性天气,发生的次数较多,活动范围广大。寒潮,顾名思义是寒冷的空气像潮水一样奔流过来的意思,属于空气(冷空气)流动的一种形式。但并不是说所有的冷空气侵袭过来都叫寒潮,一般是冷空气侵袭到某地以后,若能使那些地方的温度在一天(24小时)内降低10摄氏度以上,同时那一天的最低温度又在5摄氏度以下时,我们才把这股冷空气叫作寒潮。但因各地受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影响,寒潮标准也不相同。由中央气象台2006年制定的我国冷空气等级国家准中规定寒潮的标准是:某一地区冷空气过境后,气温24小时内下降8℃以上,且最低气温下降到4℃以下;或48小时内气温下降10℃以上,且最低气温下降到4℃以下;或72小时内气温连续下降12℃以上,并且最低气温在4℃以下。寒潮一般都伴有大范围的大风天气,大风之后,严寒便接踵而至,会给渔农、交通、建筑、花卉甚至人们的健康带来危害,所以,寒潮来到之前气象台要发出寒潮警报。
寒流
寒流是指海洋里的海水从高纬度海区向低纬度海区的大规模流动现象,是属于洋流(海水)流动的范畴。寒流虽然对沿海地区的气候有一定影响,但寒流到底不是寒潮。当寒潮或冷空气南下时,人们会有一股股寒流入侵肌肤的感觉,大家通常把寒潮误称为寒流,其实是习惯性的语言错误。
重刊者注:本文系谢皆兵老师旧作,原刊于2019年12月12日(点击日期查阅)地理蹊公众号。略有改动。

资料参考自气象知识、气象宣传科普中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