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从我对赵普的“误会”谈起
本文导读:
赵普其人只是个药引子,真正需要吃药发汗的,是我自己。
赵普既是北宋开国元勋,也是被民间美誉为“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良臣。藉由《上下五千年》这部历史启蒙读物,我一直认为赵普的运筹帷幄之才直追张良、治国理政之风不输诸葛亮,理所当然认为他属于“好人”“忠臣”。
赵普的历史功绩主要有以下三件:一是策划实施“陈桥兵变”,助赵匡胤登上帝位;二是策划实施“杯酒释兵权”,助赵匡胤收回兵权;三是“雪夜定策”,助赵匡胤坚定“先南后北”的战略,进而逐步奠定了北宋王朝版图。
有了上述“三助”,赵普的形象可谓“伟光正”至极。想想看,如果不具备智慧勇忠,赵普如何能导演出“黄袍加身”的大场面?如果不是宋太祖肝胆相照的铁粉,赵普如何能有资格深更半夜在家烤肉烫酒款待微服叩门的皇帝本尊?如果不具备高超的治国才能,赵普又如何在“学历”不高的前提下成为北宋宰相?所以赵普一定是个德才兼备的忠臣良臣。
但是,在读过王立群教授撰写的《宋太祖》一书后,我这才恍然发觉,自己终究是误会了赵普。赵普的“三助履历”的确光辉,也的确在宋太祖、宋太宗两任皇帝麾下当了多年宰相,但他还有更多历史通俗读物没有细说道尽的短板。
由王立群教授建构于诸多官修史书和古人笔记基础上的赵普形象,原来也有如此多的不堪与阴暗。正所谓历史不忍细看,深入斑驳真相后的我必须在此承认,历史能给予赵普最贴切的评价应该是:一位精明忘义的投机者。
真相之一:赵普贪财。
史载宋太祖赵匡胤为休养生息恩惠于民,在登基后制定颁行了一系列经济保护政策,其中一条就是不准私自砍伐贩运当时颇为稀有的秦陇木材。为了保护秦陇等西北边陲的森林资源,赵匡胤铁面无私惩治违法官吏,甚至多次公开处以死刑杀一儆百。但就是当时贵为宰相的赵普,依仗自己是太祖的近臣,认为自己享有特权,屡次指派亲随收买秦陇当地官吏,私自贩运木材为自己建造府邸。
这一次赵普赌对了,原因在于他太了解皇帝的性格。赵普对赵匡胤亲身改变“五代”以来皇帝屠戮功臣恶习的愿望了如指掌,所以他在掂量自身份量后,断定皇帝不会拿自己这个开国大功臣开刀。精明的赵普既为自己谋得了私利,也奠定了世人眼中“天子近臣”的形象,只不过他的这种贪财之举,却使左右为难的皇帝渐生怨愤,也为自己后来的厄运奠定了基础。
真相之二:赵普忌才。
励精图治的赵匡胤希望一改朝廷上下重实利轻学养的风气,提出“宰相须用读书人”的理念,根本目的在于多多提拔富有学识富有远见的大臣,逐步取代如赵普这样学识不多却依靠精明强干跻身中枢的重臣。从长远角度看,宋太祖的看法是正确的,如果朝廷上下全是“五代”以来出自藩镇幕府的谋臣军师角色,治国理政又何来宏图远见呢?
但身为宰相的赵普首先感到的却是来自皇帝的嫌弃和不信任,是来自后辈的威胁。所以他在相位之上忙于拉拢小圈子,一旦太祖皇帝对某位饱学之士显示出青睐重用之意,就不遗余力地打击报复散播谗言,直到皇帝被谣言改变心意放弃想法。史载被赵普如此算计过的文臣也不在少数。
真相之三:赵普忘义。
作为太祖皇帝的近臣心腹,赵普却在太祖之死的“烛光斧影”事件中担当了不光彩的形象。在宋太宗赵光义颇具争议地取代猝死的赵匡胤之后,之前已经被太祖变相驱逐出朝廷中枢的赵普为重归核心,历经深思熟虑,公然提出了经过自己篡改的“金匮之盟”理论,公然为暗中篡位的赵光义寻找理论依据,并最终得偿所愿。
所谓“金匮之盟”,始于宋人笔记中的一段秘闻,即赵匡胤母亲杜太后在病重之际提议,赵匡胤将来要把帝位传给自己的弟弟赵光义和赵廷美,然后再由最后继位的赵廷美传回给赵匡胤的长子,并且得到赵匡胤的亲口应允。根据王立群教授的反复对比考证,这则传闻的真实性极大,而且在杜太后和赵匡胤之外,唯一在场的知情人就是赵普。
但后来赵匡胤因为长子已经成年,对自己的承诺产生了动摇,招致赵光义铤而走险强取帝位。而赵普这个关键证人,虽然写材料证明确有“金匮之盟”,却为了荣华富贵删掉了赵廷美的名字只涉及赵光义,为宋太宗多年后违背诺言传位自己的儿子提供了支撑。
有此“三个真相”,则赵普之前的“三助”就显得斑驳不堪形同虚设。究其原因,赵普见诸史书中或明或暗的所有举动,居然全部源自投机二字!
憨厚淳朴的人不善投机,心智不全的人不懂投机,胆小怕事的人不敢投机,唯有胆大心细精明算计的人才善于投机。赵普瞅准赵匡胤取代后周小皇帝的心思,挺身而出导演“陈桥兵变”,是豪赌型投机;他建议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收回兵权,是稳固自身地位的保险型投机;他自嘲“半部《论语》治天下”,是看准皇帝出身武将并非文治型君主的取巧型投机;他主动篡改“金匮之盟”取悦赵光义,更是一次一本万利的杠杆型投机。
照这个逻辑,赵普的一切行为都可以用投机来诠释。就连赵普那次“雪夜献策”也不例外。因为赵匡胤之前已经不止一次向人咨询过战略方针,而“先南后北”也并非赵普首创。归根结底,他不过是瞅准皇帝早已有了倾向,只欠旁人劝说坚定心志的好时机,又习惯性投机了一把……
我对赵普产生了误会,而误会的罪魁祸首不在别人而恰恰在我自己。我能让儿时的记忆统治自己的认知这么多年,能让通俗历史读物出于叙事需要放大的优点遮盖赵普的本来面目,不正是源于自己对于知识的浅尝辄止,对只字片语的刻板轻信吗?我所领受的教训,无非是就此端正自己对历史的解读方式,提醒自己今后看书看得仔细、做事做得认真。但除此之外,似乎还有其他需要我去警醒的内容。
赵普只是一个历史人物,是非功过或者事件真相早已湮没于时间的长河,看清或者看不清,认识或者不认识都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求知不求甚解、识人不求客观的认知缺陷,恐怕不仅限于读书,还存在于日常生活中;可怕的是,凭着一句好评或者一段掐头去尾的视频,我们往往就对一个人、一件事有了基本判断,并且很难再去更改;恐怖的是,这种判断方式、认知行为,早已默默取代了调查研究思辨分析,成了我们不经意取舍好恶的主要方式。
这个时代由于资本逐利的需要,到处都在标榜“快”,快速判断快速决定,然后快速投入下一个场景,要的就是人们少思考不思考直接搭精力搭金钱搭人气;而我们出于对自己的尊重和爱护,潜意识中要求自己“慢”,凡事三思而后行,如此才不负韶华。所以,赵普其人只是个药引子,真正需要吃药发汗的,是我自己。
END
小编其人
小皮流流(另一网名:皮皮中尉):现为某主流媒体主任编辑,“天涯文学”签约作家,“360个人图书馆”原创达人;在本职中品味业务骨干的充实,在读书写作中聆听先哲的教诲,在陪伴妻子女儿的过程中体会最纯真的快乐。
历史推荐
每周一至周五晚20:00,咱们在“铭语铭言”不见不散。
关注公众号
鼓励支持小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