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樱园夜色——武汉漫游
东湖樱园初探
江山一
东湖磨山南麓的樱园,1978年就建成开放了。四十三年来,我从未进入探访。究其原因,乃潜意识中,对日寇恨之入骨所致。看到摄友们拍的照片,有日本鸟居式的樱园大门,有写着日文的红灯笼,有形似日本奈良的五重塔,有穿着和服在樱花树下摆“迫使”拍照的无知少男少女,就有“游人不思亡国恨,犹拍和服配樱花”的痛心之感,因而不愿踏入樱园。
搜索得知,“樱花起源于中国。据日本权威著作《樱大鉴》记载,樱花原产于喜马拉雅山脉。被人工栽培后,这一物种逐步传入中国长江流域、中国西南地区以及台湾岛。秦汉时期,宫廷皇族就已种植樱花,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栽培历史。汉唐时期,已普遍栽种在私家花园中,至盛唐时期,从宫苑廊庑到民舍田间,随处可见绚烂绽放的樱花。当时万国来朝,日本深慕中华文化之璀璨以及樱花的种植和鉴赏,樱花随着建筑、服饰、 茶道、 剑道等一并被日本朝拜者带回了东瀛。”“从多种文献材料中可知,中国古时已确有钟花樱、 垂枝樱、冬海棠、山樱等多种樱花引种栽培。而日本栽种樱花才千余年历史,比中国要晚一千余年。”
今年的东湖樱花节,“湖北省正式向全国发出赏樱邀请,期待援鄂英雄返汉返鄂,共赴樱花之约。”而且,举行“樱花汉服节”,开放“夜间赏樱”到22点。趁风和日丽,怀探春之心,我决定初探樱园。下午至傍晚这个时间段,既可拍摄日景,也可拍摄夜景,寻思,此刻游人或许会少些。因此,携手老伴,乘公交车,十六点才到樱园。凭老年证免费入园。
进南门,广场右侧是双手翘大拇指的红色镂空雕门廊,上书金色大字“致敬抗疫医务者,东湖樱园欢迎您!”穿进门廊,没有想到,游人如织,摩肩继踵,其中夹杂不少身穿各式汉服的美女,却没见到一个穿和服的,令人惊喜!大红栏杆的桥上,挤满了拍照的游人。为了选择逆光拍摄点位,我俩过桥向东走。沿途,早樱树不多,只有数株树上粉红的樱花满枝绽放,如云似霞。五重塔边,有一株是白色的樱花,吸引我的目光,就多拍了几张。回首,步道两旁紫色小花成群翘首。顺着樱园的围墙望去,一片淡黄的油菜花盛开。坡下,悬挂大红灯笼的仿唐式建筑映入眼帘。灯笼上没写日文,令人高兴!站在木制亲水平台上,扶栏环顾,黛瓦赭柱,银桥碧水,绿草迷雾,粉樱青山,蓝天白云,好一派春意盎然。绕湖半圈,远处,几尊白色的雕像立在几何形状的树丛之间,不想去看,估计是“丹麦花园”。继续左转,杉树成林,参天蔽日,透过树木间隙,隐约可见樱花在阳光下粉红点点。出林间小路,眼前豁然开朗,白墙黑脊绿叶粉花,在湖中清晰倒映,令人怡然!湖边坡上,几丛不同色彩的郁金香花迎风摇曳。一群黄草帽黑坎肩红纱裙的大妈们在绿茵如毯的草地上起舞摆拍。小路尽头,又一片杉树林,不同的是,树在水中挺立,与其倒影成双成对。小石拱桥上,一位美女汉服裙纱飘飘,她的男友在给她拍照。湖边回望,春日春水似刀,雕刻出上下对称的精致树影。此时已经迷路。看路边导游图,才知道,已然逆时针游园一圈,快到南门了。
无意中,钻进南门右侧假山门洞,眼前一亮,别有洞天。迎霞台、映梅亭、玉蛾舫、瑞雪轩等中式亭榭轩廊,雕栏湖石,红栏拱桥等环立小池边,云雾缭绕,疑似仙境。
落日西下,余晖满天,亭廊翘檐下的一排排红灯笼就点亮了。我赶紧到湖边寻找最佳摄影点,意料之中,果然,湖边十米已经架满“长枪短炮”。咔嚓声此起彼伏。为了抢抓那有限的十分钟拍摄时机,我只能见缝插针。着急匆忙,不禁汗湿内衣。彩灯照耀下的樱园,别有一番风味,可惜未到盛花期,略觉遗憾。
走回到南门,才发现原先的日式鸟居大门已经更换为中式牌坊大门,显得巍峨壮观,令人十分欣慰!再走二十米是出口。又走到南门外拍摄。只见上面横匾,镌刻行书“世界赏樱胜地”,黑底绿字,飘逸中透着敦厚庄重,可喜可贺,这才是中国武汉的樱花之都的气派!
——武汉漫游
(20210305初稿)
(20210304摄影原创)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