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说清明节
简说清明节
每年公历四月五日前后,是我国传统节日——清明节。它是我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这时候,我国大部分地区气候转暖,万物萌发,让人感到格外清新明洁,因此叫做“清明”。我国古代,绝大部分人死后都是土葬,故有坟墓,后人常在坟上种植树木,以资保护,同时作为纪念标志。经过一年的风吹雨洗,坟墓本身不免土壤流失、树木凋残。因此,到了春日清明,后人前去看望,称为上坟,又叫扫墓。带去食物供奉,并修整坟墓周围,久之,便形成了清明祭扫风俗。
融合寒食节习俗
清明节在历史发展中融合了流行于北方地区的寒食节禁火、冷食习俗。传说寒食节是在春秋时代为纪念晋国的忠义之臣介子推而设立的节日,在民间传说中寒食节虽与介子推有关,但寒食起源,并非为纪念介子推,而是沿袭了上古的改火旧习,即如《周礼》所说“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寒食节是流传于我国北方中原一带古代较早的节日,寒食节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上坟祭扫、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
融合上巳节习俗
清明节还融合了另外一个较早出现的节日——上巳节的习俗内容。上巳节,俗称三月三。上巳节是古代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人们结伴去水边沐浴,称为“祓禊”,此后又增加了祭祀宴饮、曲水流觞、郊外游春等内容。上古时代以“干支”纪日,三月上旬的第一个巳日,谓之“上巳”。“上巳”一词最早出现在汉代文献,《周礼》郑玄注:“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魏晋以后,上巳节的节期改为阴历三月初三,故又称“重三”或“三月三”。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