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30教学手记——做了很多题,为什么语文成绩还是没有明显不提升?(一)

任何一门学科,学习的核心是思维力。对于阅读测试来说,就是文本的解读能力,而解读能力说到底,仍然是对语言组合形态的识别与辨析能力。这种能力来源于对文本组织结构的辨识和表达内涵层次的区分。一言以蔽之,要读透文本。

为什么,很多学生,天天做题,而成绩还是没有明显提升呢?

其根本原因就是,他的目光和思维只在题上而不在文上。好像这样说,不合逻辑,他做题不读文本吗?是的,现在很多学生做题不读文本,准确地说是,不会读文本;再准确地一点说,他只会假读文本,说到底,就是假学习。

下面,我们以今年天津卷《线条之美》的阅读试题为例,来分析一下,这些假阅读的表现类型。

一、目光狭隘型

所谓目光呆痴型,就是他只看题目,而不思考题目所涉及的语段内容。他不考虑所设题处文字从哪儿来,到哪儿去;他也不具体分析,这些文字的表达目的与功能是什么,只是一味地套用一些被套路化后的千年不变的思维。

请看第19题,“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一题。相关语段如下:

线条既然有这样的魔力,便为所有艺术之不可或缺,或者算是艺术之母了吧。最典型的是书法艺术,洗尽铅华,只剩了白纸上一丝黑线的游走。那飞扬狂舞的草书,漏痕、飞白、悬针、垂露等等,恨不能将人间所有的线条式样收来,再融入作者的情感,飞墨于纸。或如晴空霹雳,或如灯下细语。就这样牵着人的神经,几千年来书不完、变无穷、说不够、赏不尽。再如舞蹈,一个舞蹈家的表演实际上是无数条曲线在空间做着力与势、虚与实、有与无的曼妙组合,不停地在我们的脑海里形成视觉的叠加。正如纸上绝不会有两幅相同的草书,台上也绝不会有两个相同的舞姿。这永不休止的奇幻变化,怎么能不教你的神经止不住地兴奋呢。至于音乐,那是声音加时间的艺术,是不同声音的线条在不同时间段上的游走,轻轻地按摩着我们的神经,形成听觉上的驻留。所谓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其实那梁上绕着的是些乐谱的彩色线条。

我们看这个同学的答案:

1.用多个同类事物排比,使文章很有气势;

2.长短句并用,使句子富有韵律感,增加文学性;

3.将线条比喻成“晴空霹雳,灯下细语”,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书法艺术中丰富的线条美。

从这个同学的答题上可以看出,他对“赏析”类题的考查点是十分熟悉的,对这类题的答题套路很清楚。可是,他仅仅停停在对这类题的“熟悉”上,并未用心解读文本,这是很多同学直到高考也不明白的问题,他意识不到自己该往哪里用力。

要赏析画线句子,我们必须看看,划线句子究竟在哪个语段,它处于怎样的位置,其表达指向是什么,因为,所要赏析的内容就是:用了什么手法是怎样有助于达到其要达到的目的的。

画线句所属的这一段强调的是第一句话:“线条既然有这样的魔力,便为所有艺术之不可或缺,或者算是艺术之母了吧。”这句话的意思是,线条是构成各种艺术的最原始的因素,这是从线条之于艺术的作用来写的。“最典型的是书法艺术”,这句话就是要表明,下面开始举书法中线条的例子来阐释这个观点。因此,画线句子的所有艺术性表达是基于这个主要目的展开的,这是第一点;另外,它举的是书法的例子,那么,其艺术手法一定是为了强调书法中的线条的特殊功能的,这是第二点。把这两点定位准确后,我们可以根据或线句子的具体形式,展开分析。

最典型的是书法艺术,洗尽铅华,只剩了白纸上一丝黑线的游走。

“洗尽铅华”“游走”,这是两个非常显眼的词,阅读者不可以忽略,首先,从这个两个词上可以看出,作者是把书法中的线条当作人物来写,“洗尽铅华”强调其质朴,“游走”强线条的灵动;内中自然流出的情感是赞美敬佩。

那飞扬狂舞的草书,漏痕、飞白、悬针、垂露等等,恨不能将人间所有的线条式样收来,再融入作者的情感,飞墨于纸。

这句话,从写作视角上,又更上体些,从书法而具体到草书。列举了草书中种种线条形式,实际是运用叙述的方式阐释书法中线条形式丰富变化多端,这也是紧扣“艺术之母”这一中心话题的表述。从“飞墨于纸”可以读出书法中线条的洒脱与飘逸。

或如晴空霹雳,或如灯下细语。

这句话用了两个比喻,或是说通感,晴空霹雳,表达线条的粗大、突兀而来;灯下细语,强调线条的柔弱、细腻,把视觉形象转化为听觉形象,实际是写出了线条的粗细变化,但使用比喻和通感的作用是,使线条富有情感性、情境化,意蕴丰富。

就这样牵着人的神经,几千年来书不完、变无穷、说不够、赏不尽。

这句话上对前面描述的总结,用了一组排比句,“书不完”“变无穷”是从书法角度说;“说不够,赏不完”是从欣赏者角度说,合在一起,是说书法中的线条变化无穷,倍受人们的喜爱。

当我们把每一句话读透彻了,答案自然浮现出来。结合以下分析,我们可以理出答案如下:

①运用拟人手法写出线条之于书法艺术的素雅简洁的特征和各种富有情感的形态;

②运用比喻、通感手法化实为虚写出书法中线条的变化及给人或震撼或轻柔的感觉;

③运用排比强调由线条构成的书法变化无穷让人赞赏的情感;

④通过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写出了书法中线条富于变化、深含情感、引人赞赏的基本特征,体现了线条之于书法作为艺术之母的重要作用。

有同学提出疑问:为什么答案里没有从句式的长短变化、运用专业术语这两个赏析角度来赏析呢?

其实,提出这个疑问的同学是很善于思考的。

这里要注意两个原则:

原则一,目的性原则。一开始我们指出了,所有的语言表达都是为了达到一些目的的,那么,这段的目的是强调线条是艺术之母的价值作用,从这一频点来思考,划线部分的句式变化与这一目的关联性并不太强。如果要说,也可以这样表达:运用长短交错的句式变化,形象地表达了书法作品中线条灵动变化的特征。

原则二,取主舍次原则。一段话的形式因素有很多,但从表达目的这个前提及整个划线句子的整体上考虑,我们选取其最突出的艺术特色来分析,取主舍次,取整体舍局部。

总之,赏析划线句子类的题目一定要从语境的整体性出发,先要弄清其表达指向及目的,要抓住一字一句细细品味,嚼出滋味,读出内涵,真正懂了,才可能拿到较好的分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