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证400法(三)哮喘(七法)

三、哮喘(七法)

呼吸急促,张口抬肩谓之喘,喉间有声,阵发性呼吸困难,反复发作,谓之哮。哮证多兼喘,而喘证不一定全兼哮。一般地说,哮分冷热,喘分虚实。冷哮多属肺中有寒,热哮多为膈上有热。实喘者邪气盛;虚喘者正气虚。叶天士认为:“在肺为实,在肾为虚”。乃经验之谈。

(一)疏解风寒以宣肺气,温化水饮而定其喘

风寒之邪从皮毛而入,内合于肺,肺气不得宣降,导致胸满咳喘,甚则汗出,头痛恶寒,痰多稀薄,发热不渴,周身酸楚作痛,舌苔白腻,脉象浮紧。用宣肺化饮定喘方法。

麻黄1.5克 桂枝1.5克 杏仁10克 半夏9克 苏梗6克 苏子6克

加减法:

若体质尚可,无麻黄过敏反应,血压不高者,可加重麻黄用量。

如对麻黄过敏,或血压较高者,去麻黄用苏叶3~6克。

若水饮中停者,加干姜3克、茯苓10克以温化寒饮。

(二)宣肺气以解表邪,泄其热肃降定喘

风热外袭,内迫于肺,肺失肃降,喘满痰多,阵阵寒热,苔白口渴,两脉滑数.当以宣肺泄热,肃降定喘法。

苏叶6克  苏子3克  前胡6克  杏仁10克  生甘草3克  生石膏12克(先煎)

加减法:

若脉象弦实,痰黏胸痛者,加甜葶苈3克,旋覆花10克(包)。

若痰多发黏,脉象滑数者,加苏子10克、莱菔子10克、白芥子6克。

如痰黏且稠时,考虑按燥热方法治疗。

(三)甘寒育阴,润燥平喘

燥热上追于肺,咽痛口渴,心胸烦热,痰多稠黏,溲黄便结,咳喘胸痛,舌红苔白且干,脉象滑数。可用泻白散、清燥救肺汤合法。

沙参15克  麦门冬10克  玉竹10克  阿胶10克(烊化)  知母6克  生桑皮10克 地骨皮10克  川贝母3克(研冲)

加减法:

若热盛似火者,甘寒之品当加重用之。

若痰胶黏如块者,当加海浮石20克、生牡蛎20克(先煎)、海蜇15克、荸荠10枚(打汁)、黛蛤散12克(布包)。

若大便干燥有血者,加白茅根30克、赤芍10克、炒地榆10克、小蓟15克、瓜蒌仁30~40克。

燥热渐减,脉渐细弱,舌红转浅,舌上津回,可以养血育阴为主,加白芍15克、生地黄20克,旱莲草10克、女贞子10克。

(四)化痰兼以降逆,泄肺求其喘平

湿痰素盛,消化欠佳,胸膈满闷,咳嗽喘急,痰多白黏,大便不畅,苔垢且厚,脉象濡滑略弦。用化痰泄肺,肃降平喘法。

苏子10克 莱菔子10克 白芥子6克 甜葶苈6克 冬瓜子30克 大红枣5牧

加减法:

若体质薄弱,气分又虚者,可将药量减轻,并加二陈汤以理气化痰。

若表邪未清,或有寒热往来者,加苏叶6克,茅根20克。

若有食滞,苔黄垢厚时,加焦三仙各10克、保和丸15克(布包)。

(五)宣肃降逆,泄热祛痰

风寒留恋未解,胸闷痰热胶固,气喘声重,痰稠难咯,舌苔垢厚质红,溲黄口干,脉象滑数,略有浮象。宜用降气化痰方法,用定喘汤加味。

苏子10克 半夏10克 陈皮10克 杏仁10克 黄芩12克 前胡6克 款冬花10克 生海石12克 生蛤壳30克

加减法:

若上实较重,痰浊不清,可加苏子、莱菔子、白芥子、冬瓜子以消痰利气。

若热盛痰稠者,加黛蛤散12克(布包)、川贝母粉3克(冲),重者加礞石12克,大黄1~3克。

若体质薄弱,痰多胶黏者,可用蛇胆陈皮末1~3克冲服。

(六)补肺益气以定虚喘,甘酸育阴求其成寐

肺气不足,呼吸短促,言语乏力,跗肿肢冷,咽喉不利,夜不能寐,舌胖嫩腻,脉象微弱。用补益肺气方法。

人参3克(研粉、冲;或党参6克入煎) 麦门冬10克 五味子10克 诃子肉10克 芡实米12克 获苓12克

加减法:

若肺虚有热者,可将人参改用沙参30克(或西洋参10克),加黄芩10克、知母6克。

若病人素体肾气不足时,加熟地10克、蛤蚧尾1对(研细末,装胶囊送下)。

(七)摄纳肾气,以定喘咳

素体肾虚,或久喘肾气失于摄纳,动则气不接续,腰痛乏力,喘咳咽痛,手足心热,舌体胖,边有齿痕,脉微细而无力。此肾气不纳,肺气亦虚,用摄纳肾气方法以定喘咳。

党参6克 熟地15克 茯苓15克 五味子10克 芡实米15克 诃子肉10克 胡桃肉10克 生牡蛎30克(先煎) 白芍15克 黑锡丹3克(分两次服,此药有毒,不可量大,慎用之。)

加减法:

若病者有内热时,将党参改用沙参30克,熟地改用生地12克。

若有外感时,方中加苏叶3克、杏仁6克、炙杷叶10克以宣阳开肺。

若肺肾久虚时,可加人参粉1克,蛤蚧1克(研冲)。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