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炜 | 消失的爱人
大卫·芬奇有一个电影叫《消失的爱人》,这个电影是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我看了电影之后,又把小说找来看了一遍。这个故事说的是什么呢?尼克和艾米,最初相遇是在纽约,当时尼克在一家杂志社工作,工作还算比较体面,艾米的家庭背景不错,三十出头,有78万美元的信托基金,很有安全感,两个人很快就结婚了,住进了布鲁克林区的一栋房子。但是,好景不长,杂志行业受到互联网冲击,尼克被编辑部裁员了,艾米也失去了工作。更糟糕的是,艾米的父母理财出了问题,要向艾米借65万美元才能度过危机,这笔钱本来就是艾米的父母给她的,再向她借,好像也就不打算再还了。尼克的父母也遇到了麻烦,爸爸得了老年痴呆,妈妈得了癌症,尼克想,纽约混不下去了,回老家照顾爸爸妈妈吧。于是,艾米跟着尼克回到了老家密苏里州的一个小镇。
尼克在老家找了份教书的工作,他顾面子,不说自己是被裁员裁掉的,说自己要照顾家里才从纽约回到家乡,他还怀恋在纽约当杂志编辑的风光,没事儿偷偷看自己编辑过的旧杂志。我看到这段的时候,就会想起我自己做杂志编辑的时光,那真是一份不错的工作,掌握着话语权,以为自己是个精英呢,所以我对尼克这个人物真是心有戚戚。
尼克在学校认识了一个女学生,两个人开始乱搞,妻子艾米发现尼克出轨,就设下了一个圈套坑害尼克。《消失的爱人》这个故事最特别的地方在于尼克没杀死艾米,艾米也没干掉尼克,经过了一番血雨腥风,两个人到了不共戴天的地步,却还要生活在一起,他们彼此仇视,妻子是个控制欲极强的变态,丈夫总想要敲开妻子的小脑壳看看她都在想什么。这是婚姻生活中最惊悚的部分,一个人总憋不住要害另一个人,你躺在床上,躺在你边上的人正在想怎么把你除掉,获得一大笔保险金,这实在是太可怕了。
我想把这本小说当成爱情小说,来看看尼克和艾米是怎么走到这一步的。他们最初相遇是在纽约的一个party上,尼克在杂志社工作,写点儿影评书评之类的,说话风趣,勾搭姑娘很直接,很自信。艾米32岁,比尼克大几岁,她年幼时就是一本童书的主角,一直自带光环,两个人泡酒吧,上床,享受着城市生活,简单来说,这是很多年轻人喜欢的生活,看歌剧看电影、吃饭、喝酒、有一群男女朋友,一个party接着一个party,这是一种沉湎于感官,追求欢愉、关注自我的生活,年轻人觉得,过这样的生活天经地义,但是,这样的生活慢慢也会枯萎,不过在枯萎之前,总还有充裕的时间及时行乐。艾米和尼克相遇,结婚的时候,就是想让这样的生活锦上添花。
婚恋专家说,以前的婚姻是“基石模式”,我们两个结婚,我们两个一起奋斗,一起挣钱存钱,有房有车生活安稳之后,我们生孩子,养育下一代,共同照顾父母。我们可能会遭受一些困难时刻,但齐心协力共渡难关,这是一种基石模式的婚姻。现在的年轻人更喜欢“顶点模式”,我经济独立,事业上小有成就,你经济独立,事业上也蒸蒸日上,我谈过几次恋爱,现在想稳定下来,你也玩够了,想踏踏实实过日子了,咱两个碰上了,怎么瞅都那么合适,那咱两个结婚,先享受二人世界,孩子以后再说。这是所谓“顶点模式”,婚姻是他们把好多其他事情处理好了才考虑的事。这种“顶点模式”的婚姻对夫妻双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你要事业稳定、经济安全,还要情感成熟。所以,现在结婚变得很难,男人害怕结婚,女人也害怕结婚。一旦婚姻失败,就会陷入困境,伤痕累累。对女性来说,结婚带来的好处微不足道——她们只是增加了一个需要她们照顾的人。
尼克和艾米结婚的时候,是无视阶层差异的,艾米的爸爸妈妈是作家,赚过不少钱的童书作家,有一栋大宅子,吃的都是有机食品,时刻秀恩爱,跟连体婴儿似的,爸爸没事儿就给妈妈送花;尼克的爸爸妈妈早就离婚了,他妈妈原来是在百货公司卖鞋的。尼克和艾米结婚头一年过得很幸福,住在布鲁克林,遥望曼哈顿,晚上听唱片,坐在波斯地毯上喝两口。没料想,尼克失业了。
尼克失业之后,花钱买了好几身名牌西装,三千美元一套的西装,说是要面试用的。他在纽约找不到工作,就带着老婆艾米回家乡,要照顾生病的父母。我们想一想,一个安徽的小镇青年,在上海娶了一个上海大小姐,失业之后要带着上海小姐回家,爸爸送进了养老院,妈妈得了癌症,他还想着要改一改上海小姐的脾气,家乡的油菜花很美丽,家乡的池塘很美丽,上海大小姐本来就懒得搭理他的父母,懒得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居然跟着他回去,回去是回去了,但两个人内心的冲突肯定是非常强烈的。
密苏里小镇迦太基是什么状况呢?盖了很多豪宅,但经济形势不妙,很多商场都倒闭了,很多人也失业了,豪宅降价也卖不出去,尼克和艾米就租下了一栋大房子,艾米的钱,原来有78万,借给父母65万之后,又给尼克八九万,让尼克和他妹妹在小镇上开了一间酒吧,这看着也是一个非常不靠谱的投资行为。两人沦落至此,尼克心想,这事不能怪我,要怪经济形势不好,要怪互联网,就是那帮搞互联网的人,把我给搞到这种地步。
好,我们在这里要引用莎士比亚老先生的一句台词:“世界是一个大舞台,所有的男男女女都不过是些演员,他们都有下场的时候,也都有上场的时候,一个人在一生中要扮演好多的角色。”有一个美国的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写过一本书叫《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他的主要观点是,所谓社会现实,就是我们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创造出来的,我们平常会根据环境空间来定义自己的行为,我们不断解读其他人所传递的信号,根据对这些信号的理解作出自己的反应,这就叫“情境定义”。我们观察社会,得用看戏的眼光,观察人与人之间是怎么互动的,我们也得演戏,我们要让自己的形象符合社会主流价值,按照一个理想化的样子去呈现自己,我们还要控制自己的表达,管理自己的情绪,管理自己的表情。戈夫曼这本书是上世纪50年代写的,其实我们对“自我呈现”非常熟悉,你看我们去面试,总要给面试官留下一个好印象,我们去相亲,跟女友头几次约会,总是抢着付账,说好多笑话,显得自己风趣幽默。
回到《消失的爱人》这本小说,艾米的爸爸妈妈是童书作家,写了一套系列丛书叫“小魔女艾米”,可以说,艾米就是在自我呈现和自我塑造中长大的,说得刻薄一点儿,天生就是个“戏精”,她在书中陷害尼克所设想的圈套,都是靠表演来进行的——假装对尼克的婚外恋不知情,隐忍一年多,写了一本假的日记,假装怀孕,假装失踪,假装受到虐待。艾米消失之后,尼克被人拍了一张照片,被拍下来的时候,尼克居然在笑,这成了他的一大罪状。老婆失踪了,他居然在笑?他到底杀没杀老婆?他是不是搞婚外情的渣男?被公众关注之后,尼克接受自媒体采访,接受电视台采访,自己拍视频发到网上,他也进行着一连串的表演,并且一直在琢磨怎么提高自己的演技。
《乡下人的悲歌》
“戏精”、“影帝”、“表演”,这些词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都有点儿贬义,还是“自我呈现”这个词更准确更中性。为了讲清楚“自我呈现”这个词,我想再聊一本非虚构作品,叫《乡下人的悲歌》。这本书是耶鲁法学院毕业生万斯写的回忆录,2020年被网飞拍成了电影。
万斯的家在俄亥俄州,他是跟着姥姥、姥爷长大的。姥爷原本在钢铁厂工作,总会很自豪地指着街上跑的汽车跟万斯说,这都是用我们生产的钢铁制成的。后来,钢铁厂的生意越来越不景气,工人的福利待遇变差了。姥爷有酗酒的毛病,姥姥有暴力倾向,妈妈吸毒,但他们还是有梦想,希望孩子能过上中产阶级的生活。万斯高中毕业参加海军陆战队,服役四年之后,回到家乡读大学,然后申请耶鲁法学院,进入耶鲁法学院之后,他就实现了阶层跃升,迈入了精英阶层,在他的家乡,一个家庭,年收入10万美元就是极致的梦想了,可耶鲁法学院的学生,期待的年薪从来都是六位数。
这本《乡下人的悲歌》是非虚构作品,万斯写得也很认真。他想用这本书激励那些贫穷的红脖子的后代,好好读书,向上爬。书中写道,万斯在耶鲁法学院交了一个女朋友叫乌莎,乌莎来自一个比较幸福的中产阶级家庭,万斯参加正式的宴会,看见餐桌上摆了很多副刀叉,就给乌莎打电话,问这些刀叉怎么用。这是西餐礼仪,我们参加正式宴会,也会注意自己的餐桌礼仪,怎么用刀叉,用哪个杯子喝水用哪个杯子喝酒,该怎么跟周围的人聊天,这都是要学习的。这当然算是自我呈现,但这是最简单的。
书中写到这样一件事,是在加油站,万斯加油的时候,和边上的一个女士闲聊,那个女士穿着耶鲁大学的T恤,万斯问她,你上过耶鲁大学吗?那个女士回答,没有,我侄子在耶鲁读书,你也是吗?万斯想,我该怎么回答呢?如果我说我是耶鲁法学院的学生,那我们两个就会客套一番。如果我说我是个穷孩子,那我们之间就隔了一条鸿沟,这位女士回到家可能还会嘲笑我们这些乡巴佬。上耶鲁肯定是一种成功的衡量标志,但这个标志是穷人不能达到的吗?她穿着一件耶鲁大学的T恤,简直是在显摆,我也要显摆吗?他回答:“我没上耶鲁,但我女朋友上了耶鲁。”万斯的心理活动稍微多了点儿,但这就是自我呈现的时刻,你该怎么和一个陌生人聊天?你要给他留下什么样的印象?这个印象对你又意味着什么?我们对社会现实的认识,就是要看周围的人是怎么互动的。
万斯有自己的种种毛病,紧张焦虑,易有挫败感,易怒,但在女朋友乌莎的调教下,慢慢成长了。
有一次,万斯和乌莎开车,有个人抢道并线,万斯就按喇叭,那个人就朝他们竖起中指。到了路口,红灯,两人都停车,万斯解开安全带,打开车门,他想下车让那个加塞儿的人道歉。但理智占了上风,他控制住了自己的怒气,把车门又关上了。乌莎看见男友变得理智了,非常高兴。在万斯年少轻狂的时候,遇到这种情况,他肯定要跟别人理论一番,如果他示弱,那他就是个娘炮,就是个弱鸡,但你上了耶鲁法学院,你就不能这么干了,你就要避免用拳头。上等人会避免和那些不属于他那个阶层的人发生冲突,特别是肉体的直接冲突,说得直白一点儿,社会精英不会跟一个送快递的、停车场收费的、马路上随便一个开车加塞儿的陌生人打架,我们常说“不要跟他一般见识”,这就是一句标榜优越感的话。
万斯成长在一个有暴力倾向的家庭,当过兵,身体好,但在耶鲁法学院的熏陶下,在女友的熏陶下,克制了自己的冲动。万斯意识到,社会流动不只是钱多钱少的问题,和穷人相比,有钱人还有一套不同的生活准则。你是穷小子的时候会有一套行为准则,你挣到百万年薪的时候,就会有另一套行为准则。
万斯这本书写得很诚恳,他在女友面前也没有什么表演成分,没有隐瞒自己的家庭背景,没有假装自己是个风趣的、教养良好的耶鲁子弟。我觉得他们会有非常幸福的婚姻生活,也许能白头到老,但他们也会面对一些婚姻中的问题,“这些问题恰似阴云一样笼罩着每一宗婚姻——你在想些什么?你感觉怎么样?你是谁?我们都对彼此做了什么?我们该怎么办?”
我来读一首诗,辛波丝卡的《金婚纪念日》——
作者|苗炜 编辑|罗皓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