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格与“反求诸己”

自愈的“学渣”

荣格11岁那年,从一所乡村学校转学,进入巴塞尔城内一所很大的学校。在这所学校,同学家庭的富有超出了他的想象。那些同学的父亲,都是巴塞尔本地的绅士,住在豪华的公馆里,说高雅的德语和法语,乘坐套着高头大马、装饰漂亮精致的豪华马车。而他们的子女,荣格的同学们,举止优雅、衣着讲究、出手大方,嘴里的话题不是谈论去阿尔卑斯山,就是去苏黎士湖度假。

荣格从来没去过瑞士任何有名的地方度假,虽然他从父亲的藏书中早已了解这些名胜,甚至欧洲各地。他的父亲,一个牧师,没有能力给他体面的生活,使小荣格只能穿着破烂的鞋子,袜子被雨水浸透去上学。好在父亲的藏书室是他的宝库,其中探测大自然奥秘的科学书籍,能使荣格暂时忘却现实,徜徉在树林、岩石、沼泽、飞禽走兽中。

但此时的荣格对父亲产生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感情,这感情如此微妙而又不忍,其中主要的成分是他开始可怜起他的父亲来,对此他自己也感到惶恐又愧疚,因为在此之前,他一直没有意识到他的牧师父亲实际上是多么贫穷。

荣格不喜欢自己的新学校,他觉得沉闷乏味的学习占用了自己太多时间,尤其是神学班的沉闷、数学课的无聊、体育课的徒劳,让他深恶痛绝。上这些课的时间,自己本来可以用来读真正感兴趣的书籍。

小荣格的神经性疾病出现了,一开始,他被准免上体育课,后来发作频繁起来,他休学6个月,似乎如愿以偿地回家休养。实际上家里父亲的藏书室,对他来说是世间最大的兴趣和享受,为此即便付出晕病和休学的代价又算什么。这段时期荣格完全处在兴奋状态中,根本没觉得自己的病有多么严重。

荣格父母对儿子的晕厥现象十分担心,尽心尽力请了一个又一个医生,始终没有能够确诊。一位专家认为很可能是癫痫,但据此进行的治疗却没有任何果。

有一天,荣格不经意听见父亲和一位朋友的谈话,当时朋友问起孩子的病,父亲回答:“医生们已经说不清他究竟出了什么毛病了,如果他真患了什么不治之症,就简直太可怕了。我已经把我仅有的那点积蓄花光了。如果这孩子将来不能自谋生路,前景真是不堪设想。”

荣格仿佛醍醐灌顶,感觉经历了大梦一场,疾病顿时无影无踪,并再也没有复发。他马上跑进父亲的藏书室,开始温习拉丁语法。重新回学校上课,拿出了从未有过的刻苦。

在荣格晚年著名的自传《回忆、梦、反思》中,荣格说从这次生病的经验中,他真正懂得了神经官能症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人格的多种显现

为己之学与人格结构

后来荣格成长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众所周知的是,他是现代心理学的鼻祖之一。在这个标签之下荣格是怎样一个人?他高大健壮,是业余登山运动员和很有经验的水手;他喜欢园艺、雕刻、劈柴、建筑等手工活动,喜欢游戏和竞赛;他饮食讲究,牙好胃口好,抽烟喝酒都来;他性格活跃、精力充沛、开朗健谈、从容自在,善于倾听,幽默风趣、身体健康。他就像现代明星政治家一样,充满活力而头上又有光环,是个十足的“成功人士”。他知识渊博,平易近人,喜欢在自己的谈话中使用各地方言,当谈到美国的时候,他会突然插入一些美国的俚语和俗谚。跟他在一起,人们总是感到放松和舒服。

现代心理学是科学,我们必须秉持怀疑精神。孔子曾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这就是一种怀疑精神。我们可以对号入座,将荣格也归为“今之学者为人”。也就是说,虽然看起来,荣格在满足别人的需求,帮助别人解决难题,使别人感到舒适自在有希望,但是,我们可以像孔子一样怀疑甚至否定,荣格和今天的明星政治家一样,只不过是在表演。就像我们早已经看穿,那些虚伪的公众人物,把“要做事先要学会做人”挂在嘴边,要知道,为什么首肯“做人”,而把“做事”排在其后,因为这些都是“为人之学”,大俗话讲,活在这个世界只会搞关系,而对社会没有丝毫“为己之学”所发展出的贡献。

荣格心理学体系,首先提出的是人格的结构问题。建构完整的人格,即是“为己”。

荣格强调,对于人格结构问题,个人从一开始就是一个有机体,他不是各个部分的生理组合。许多心理学理论主张人们的人格是逐步获得的,比如说,“人生下来是一张白纸”。荣格明确地反对这种拼凑的人格理论。人并不致力于人格的完整,他本来就是完整的,他生来就有一个完整的人格。荣格说,在人的整个一生中,他所应该做的,只是在这种固有的完整人格基础上,去最大限度地发展它的多样性、连贯性和和谐性,小心警惕着不让它破裂为彼此分散的、各行其事的和相互冲突的系统。

分裂的人格是一种扭曲的人格。荣格作为一个精神分析家的工作,就是要帮助病人恢复他们失去了的完整的人格,强化精神以使它能够抵御未来的分裂。因此,对荣格说来,精神分析的终极目标恰恰是精神的综合。

同时,荣格“为己之学”非常警惕概念的危险性。概念常常沦为陷阱,使我们的观察掉入其中,使我们对那些根本不存在的东西误以为真,而对那些确实存在的东西视而不见。荣格坚持强调经验事实髙于理论,他毕生的著作,都不好作为名言警句引用,这就是避免授人以柄,而将“为己之学”做到了极致。

荣格手绘的人格原型曼荼罗图案

人格的动力,没有负能量

具体来讲,荣格认为的人格结构的总和和综合,就叫精神,精神又包括意识和无意识两方面。意识包含理性的思维和情感,以及感性的感觉和直觉。外向和内向决定意识的方向。意识的方向通往个性化。个性化催生“自我”。而无意识指向个人无意识,就是情结;以及我们常说但不知道是什么意思的集体无意识,这里蕴藏有荣格全部的原型理论,简单地讲,男人身上有女人原型,女人身上又有男人原型,等等。无意识是人最难以自觉的。

人靠什么活着?精神靠什么维持?不能只是人格结构。接下来,荣格揭示人格动力为人格结构注入能量使其运行。

现在人常说“压力山大”“某某抗压能力强”,其实在荣格看来,来源于外部世界的刺激,既是滋养我们精神的能量,也可能是“压垮我们的最后一根稻草”。现代人有的是经验,一句无关紧要、微不足道的评语,往往引起当事人极其强烈的情绪反应。这表明重要的不是外来能量使整个能量在总量上增加了,而是这种新增加的能量在精神系统中造成了扰动效果。这种扰动效果是由于精神系统内能量的全面再分配造成的。

在荣格看来,人不可能时刻准备着应付一切可能的偶然事件。新的人生经验会强行进入人的精神并破坏系统的平衡。正因为如此,荣格主张人应该周期性地退回到自己的内心世界以恢复精神的平衡。返回内心世界的方法之一是冥思或内省。与此同时,人本身有对于刺激和新鲜事物的需要。一个人的生活会由于缺乏新鲜体验而变得单调乏味、沉闷懈怠。在这种情形下,来自外部世界的震荡会激发人的精神,唤起一种新鲜活泼的感觉。

在人格诸结构间运行的能量,荣格称之为“心理能”,就是我们常说的“力比多”。(在这一理论上荣格和他的老师弗洛伊德彻底决裂,因为不同意弗洛伊德把力比多局限为性欲动力,荣格认为力比多是更宽范围的欲望,比如食欲、性欲和情绪的欲望。)而把心理能赋予某一特殊心理要素,其强度的计量尺度,叫心理值。当很高的心理值被投入一种观念或情感时,也就意味着这种观念或情感拥有相当的力量以左右和影响一个人的行为。比如,一个赋予审美很高的心理值的人,会投入大量精力致力于美的追求,但在另外方面可能存在很多错误观点。而一个赋予权力以很高的心理值之人,很可能连基本的穿衣打扮都没有心得。

荣格心理动力学关心的是心理能在整个心理结构中的分布配置,其遵循两条基本原则,这就是等值原则和均衡原则。

等值原则要说明的是:如果某一特定心理要素原来所固有的心理能减退或消逝,那么与此相等的心理能就会在另一心理要素中出现。也就是说,精神能量是不会白白丧失的,它不过是从一个位置转移到了另一个位置。然而有时候,一定的心理能的确仿佛是消失无踪而没有转变为其它活动。在这种情形下,心理能实际上是从意识中的自我转移到个人无意识或者集体无意识去了。由此出发,中国人常说的“三分钟热情”“七年之痒”,都可以得到解释,甚至治愈。

电影《危险方法》讲述了荣格和弗洛伊德的故事

人格的发展:个性即大德

动态的人格结构和驱使其运转的心理能,指出了人格的发展之路。荣格关于人格发展问题的关键概念是个性化,他指出,没有获得充分发展的自我只能获得很少的一点简单的自我意识方式,当它逐渐个性化之后,它的全部自觉行为就大大扩展了,就像一粒种子成长为一棵大树,个体的精神发展为一个充分分化了的、平衡和统一的人格。像耶稣、释迦牟尼、孔子这样的人,已经达到了完全的分化、平衡和统一的目标,是真正个性化的人。

这和我们平常所说的个性化不同,我们错误理解的个性化,常常是一个人表现出的和外界的冲突或者自我封闭。荣格指出,我们同他人的冲突(以及与动物或其它东西的冲突),即使并不始终是,那么也常常是我们人格内部的冲突所产生的投射作用。比如一个同妻子闹别扭的丈夫,其实正是在同他自己的女性阿尼玛原型闹别扭;一个人气势汹汹地讨伐那些他认为是罪恶的、不道德的事情,实际上他所讨伐的正是他自己无意识中的阴影。这类剧烈的内心冲突,恰好是荣格所谓的个性化,也就是精神成长的道路上,需要自觉和平息的,而相当错乱的人格则需要治疗。

环境是影响人格发展的重大因素,荣格认真分析各种社会环境因素,从中识别出了哪些因素阻碍和扭曲了人格的健康发展。比如关于父母对子女人格的影响,荣格惊人地提出,儿童没有独立的个性,他们的梦甚至不是反映儿童自己的心理,而是反映了他们父母的心理。等到子女接受学校教育以后,开始形成自己的个性,此时父母过分的关心和保护,以及在一切事情上代替子女做决定,就会阻碍儿童精神的个性化。更不要说父母企图将自己的精神发展方向强加给子女,或者鼓励子女片面发展他们自己所不具备的心理素质,这些对儿童的精神发展都有不良影响。

荣格在对教育工作者的大量谈话中,反复强调教育工作者必须懂得青少年的心理发展。而且,教育工作者必须首先对自己的人格和个性有清醒的认识。否则,当他们在和学生面对面的时候,就会不自觉地把自己的情结和烦恼投射给学生。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去认识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帮助这些不同的个性获得平衡的发展。

人格的发展,伴随人生的阶段,会产生重大的变化和转折。荣格把人生分为童年、青年、中年和老年阶段。童年阶段,儿童有了“我”这个概念;青年阶段,在荣格看来,“生理上的变化伴随着一场心理上的革命”,荣格称之为“精神的诞生”,此时,青年最好有机会能够走上“十五志于学”的道路。而三十五岁以后的中年,需要把心理能从青年时期建立起的旧有的渠道和方向转移到新的渠道和方向上来,青年总是片面膨胀的,中年人需要重新发现新的价值,这是一个挑战,很多人无法面对而导致生活崩溃。至于老年人,会越来越深地沉溺于无意识并最终消逝于其中。

阿尼玛和阿尼姆斯原型

心理类型:不要对号入座

今天的中国人,不止是年轻人,对星座了解越来越多,相信星座的也有相当的人群,把人的性格按照星座划分。更多的人会在生活里说“心态要好”。我们到荣格的心理学体系中去寻找,也有相应的心理类型划分方式,心态也有准确的倾向分析。

但是,荣格说明,他划分出来的8种性格类型,都属于典型的极端的模式。所谓极端,是指某种意识和心态倾向高度发达,没有与之抗衡的自觉的无意识。所以荣格所划分出的性格类型,不是所有人群的写真,更像是漫画般的案例。

从这个层面来说,荣格是个严格的科学家,这和占星师有根本的不同。但是对于社会流行层面的一些缺乏科学根据的东西如炼金术、星相学、卜卦、心灵感应、特异功能、瑜珈术、招魂术、降神术、算命等等,荣格作为心理学家,都一一进行过科学研究。对他说来,最重要的问题是:这些东西究竟揭示了人类心灵,特别是荣格称之为集体无意识的这一心理层次的哪些方面。

荣格有一位好友理查德·威尔赫姆,是一位中国文化权威,荣格由此逐渐熟悉了《易经》。《易经》是一部古老的教材,它建立了算命卜卦、预测未来的一套体系。威尔赫姆还引导荣格对炼金术发生了兴趣。荣格后来数年如一日地对炼金术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并成为这个冷僻领域的一位卓越权威。荣格的《心理学与炼金术》一书出版于1944年,被列为他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根据4种心理功能(思维、情感、感觉、直觉)和内倾、外倾两种心态的8种极端组合(依次是外倾思维型、内倾思维型、外倾情感型、内倾情感型、外倾感觉型、内倾感觉型、外倾直觉型、内倾直觉型),如前所述,这些极端类型都是病人,普通民众大可不必对号入座。

既如此,那荣格心理类型划分的意义何在呢?荣格坚信,一个人的心态和心理功能类型,是由先天因素决定的,而且,导致子女改变其先天性格类型的家庭压力可能会很大。一个外倾思维型的父亲,如果要求他的内倾感觉型的儿子和他自己一样,或者一个内倾情感型的母亲,希望外倾直觉型的女儿和自己一样,这样对子女天性的任何强制性改变都是有害的。最可怕的是,如果这种影响最终真的产生了效果,也就是如父母所期,那么这孩子往往注定要成为神经症患者。这也是本文开始讲述的荣格的晕病发作的真实病因。

20世纪初,理查德·威尔赫姆(后排中)在青岛

象征与梦,还有中国梦

荣格十八卷文集中有五卷是专门研究宗教和炼金术中的象征的,象征是原型的外在化显现,原型只有通过象征来表现自己。

原型在无意识中藏得如此之深,可谓“万古如长夜”。荣格说,人类存在的唯一目的,就是要在纯粹自在的黑暗中点起一盏灯来。目标明确了,方法呢?荣格研究指出,原型不为人知,却始终影响和指导着人的意识和行为,只有通过对象征、梦、幻想、幻觉、神话、艺术的分析和解释,才能或多或少地对集体无意识有所认识。

荣格发现在早期基督教时代和文艺复兴时期,曾经产生过许多好的象征,它们能够满足和实现人的天性;而在20世纪,人类的象征变得贫乏和片面,现代象征大部分由高精尖武器、新新技术、资本大鳄和奢侈品牌等等构成,实际上是阴影原型和人格面具的表现,它忽略了人类精神的其它方面,如果人类不能及时创造出更好的统一的象征,则无法避免在战争中自我毁灭。荣格专门讨论过作为现代神话的飞碟象征。飞碟的社会热度在20世纪50年代曾经达到顶峰,那时刚刚结束的战争给人们带来了很多困惑、混乱,很多人坚信自己确实看见过飞碟,而在荣格的研究中,并不打算证明究竟有没有所谓飞碟。他借助于梦、神话、艺术和历史资料,论证了所谓飞碟不过是“总体性的象征“,它是一个发光的圆盘,来自另一个星球(人的无意识),运载着陌生的太空人(无意识原型)。

荣格毕生工作的方向,是想把人的天性中各个方面结合起来,把彼此对立甚至抗衡乃至造成总体失衡的力量,锻造成一个统一体。今天我们渴求一个和谐社会,其实都是民众人格不和谐的外化和投射,要消除社会冲突,不能仅仅着眼于“头痛医头”,必须改善内部的不和谐,回到古圣先贤所说的“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孟子·离娄上》),并且落实到现代科学,消除其空中楼阁之感,也就统一了贯穿中西的古今人类智慧,这才是一点点可能的和谐的入手之处。

新教育家

报道新时代的教育家

原创保持教育新闻的原创性,和正在推动中国教育变革的关键人物在一起专业坚守教育媒体的专业性,善于发现和甄别这个时代有价值的教育人前瞻关注中国教育未来的走向,深度讨论教育未来多种可能性启迪站在人类智者的肩上,力求开阔读者的视野,启迪教育人思想

(0)

相关推荐

  • 相泮读书123《简析荣格》

    人格,人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的总和. 人格结构,由表及里分为三层,意识.潜意识.集体潜意识.精神是否可能有遗传的部分? 人格类型,荣格分为八种类型,感觉.思维.情感.直觉与内倾.外倾之间的排烈组合.如 ...

  • 人格简史

    序言 处变易之象,创简易之数,传不易之理. ------易经 道心惟微,人心惟危.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人性测度,难如登天. 人心是如此复杂变幻,一如天上的星空,始终是我们最神秘最好奇的领域.古今中外几 ...

  • 心理学先贤们的故事09--卡尔荣格

    卡尔·荣格 1.生平:1875年-1961年. 2.尊称:瑞士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 3.故事:卡尔·荣格于1875年出生在瑞士,父亲是一位牧师.其父母关系不好,从小荣格就很忧郁.小时候的荣格性格具有 ...

  • 弗洛伊德和荣格的心理分析已经彻底破产,价值不复存在?

    彻底否定一个人之前,理应做调查了解,分析判断:同时否定两个人,且都是所在领域的泰斗级人物,既需要否定意识发出者具备非凡的勇气和智慧,更需要他提供实实在在的专业论证.否则,否定从何说起?论证依据何在? ...

  • 【母亲节特辑】荣格:“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个世界,是成人的最后一个世界”

    从古至今,歌颂母亲的诗.词.文章数不胜数,人们把伟大的品质赋予母亲:关怀,怜悯,温和,仁慈,超越理性的智慧与精神境界-- "那个是我们母亲的人,偶然间承载了伟大的经验,包括她自己.我自己和所 ...

  • 八卦哲学家09 | 心灵鸡汤高手:荣格

    每一个梦都有意义. 梦,从来都不是一个简单的存在. 古有庄周梦蝶,醒来后不知是自己梦见变成蝴蝶,还是蝴蝶梦见自己变成了庄周,今有小朋友追在屁股后面问:妈妈妈妈,我是不是一场梦? 唉,身为妈妈,不懂点儿 ...

  • 荣格的原型理论

    (2014-09-09 20:15:10) 转载▼标签: 杂谈心理学分类: 课程文章荣格,是心理学史上一个非常有个人特色的心理学家,他的研究并不局限于医学临床实践所获得的经验,更是把视角投向一些容易被 ...

  • 阿拉伯之梦 | 尹立--对荣格四个梦的分析

    尹立丨荣格式释梦  --- 对荣格四个梦的分析 (阿拉伯之梦) * 内容:尹立老师讲课摘录,授权分享 * 微信编辑:心容 * 图片:网络 前言| 摘录 荣格式的释梦,不是说去解释这个梦,而是进入这个梦 ...

  • 荣格:向外张望的人在做梦,向内审视的人才清醒

    荣格(Carl Gustav Jung ,1875-1961),瑞士著名心理学家.荣格对现代心理学甚至东西方思想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所开创的分析心理学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心理学流派,他提出的" ...

  • 荣格: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拯救者

    你是否思考过这样的问题? 怎样才能让自己变得更好?生活的真相是什么? 让我们一起看看, 心理学大师是怎样看待这些问题的吧! 卡尔·荣格(Carl Gustav Jung ,1875-1961),瑞士心 ...

  • 84岁的荣格接受BBC采访视频文字记录

    心理学家 卡尔·荣格 Carl Gustav Jung 1959年 接受BBC采访_腾讯视频 以下是视频对话内容的精彩节选 Q1 你父亲和母亲,你和他们哪一个更亲近? 荣格:这很难说,当然,一个人总是 ...

  • 佛洛依德和荣格

    首先,我们可看到两人在思想上的分歧.这种分歧的焦点起先集中在对性的态度上:荣格对于性不像弗洛伊德那么强调.但如果把观察的视角放宽一些的话,我们还可意识到,事实上在对一切文化和精神现象的理解上,荣格最终 ...

  • 尤利西斯:让荣格读了三年才懂的书,是如何诞生的?

    "这本书的每个片段,不管多么短小,唯一的内容就是乔伊斯自己.一切都是新鲜的,却又老实停留在最初的基词上.它的表象是多么的丰富多彩,枝繁叶茂啊,可同时它的实质又是多么的单调乏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