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老了,兄弟姐妹之间往来别太频繁了
大舅是妈妈的五兄妹中,唯一一个拿国家工资的人。记忆中,从小到大,大舅只有过年的时候才会回老家。而他的老婆孩子则很少回来,理由是用不惯家里的厕所,也吃不惯家里的饭菜。
大舅起初还会在爷爷奶奶家里住,后来,干脆住宾馆了。直到我家建起了砖瓦房,大舅偶尔才会在我家住一晚。
对于大舅的挑剔,妈妈和其他几个姨妈无一例外选择包容和理解,张罗给他吃的饭菜,都是全家人都舍不得的“好货”,等到他回程,还要把晒得干干净净的各种蔬菜干等土特产塞满他的汽车后尾箱。
对此,大舅从不拒绝。而作为对姊妹们的回报,每次他回来,会给孩子们带书包、文具等礼物,还一直鼓励孩子们多读书,勇敢到外面去闯世界。谁有本事考到省城去了,他也会热情接待。
所以,大舅一直是妈妈这边兄弟姐妹们的一个“精神支柱”,都鼓励自己的孩子,像大舅一样,做个“文化人”。
转眼,大舅退休了,抱上了孙子,妈妈和姨妈们也都成为了“奶奶辈”,大舅回来的次数就更少了。平常各自忙碌,连电话都很少打。
在大舅的倡导下,渐渐老去的姨妈们也不常来走动了,只是谁家要办大喜事,就都要来,连大舅都带着他的一大家子从省城赶回来,从头忙到尾。
大舅就说,人老了,兄弟姐妹之间就不要往来太频繁了,不是不要这份亲情了,而是学会给亲情“松绑”,换一种方式延续下去。
01
并不是每个人都老有所得、老有所依。
爷爷奶奶去世之后,大舅就很少回老家了。
妈妈和姨妈们每年都在商量着逢年过节给大舅寄送土特产,但大舅却一再表示“不要浪费钱了”。他说自己有退休工资,什么都可以买,但姊妹们都在农村,样样都要靠儿女们供养,实在没必要破费了。
在大舅的一再坚持下,妈妈和姨妈们也就不再寄什么东西给他了。反倒是他每次回来,都会给每个姊妹一个上千元的红包,但不允许她们“回礼”。
真正有感情的兄弟姐妹,总会倾力相帮,但终归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帮也只是帮一时。到头来,日子还是要自己过的。
老话说:龙生九子,各有不同。
兄弟姐妹之间,小时候是同在一个屋檐下的玩伴,长大之后,由于个人努力程度不同、所面临的机遇不同,最后各有各的出路,经济状况参差不齐,贫富差距也显而易见。
当自己都老无所得、老无所依的时候,就不要总惦记着“做人情”了。一辈子走来,兄弟姐妹间谁付出多一点,谁享受多一点,又有什么关系呢,只有此生的兄妹,来生还不一定相见呢。
02
人老了,各有各的家,谁都不轻松。
作为长辈,从前是为儿女们操心,等到有了孙子孙女,就都化身为“孙子奴”,成天围着孙子孙女转,没有一点空闲的时间。
大舅是个比较严肃的人,不光他的儿子很怕他,我们都怕他,他每次一开口,就是摆事实讲道理,剖析每个人的优缺点,谁也别想在他眼皮子底下“耍小聪明”。
可就是这样一个“古板”的人,也在退休之后,成为了百分百的“带孙族”成员。话题总是离不开小孩子。
而妈妈和其他阿姨,也同样因为“奶奶”这个身份的到来,比从前更忙碌了。洗衣做饭看娃娃,还要见缝插针地种菜卖菜,或者打打零工,赚点零花钱。
以往妈妈和姨妈们过生日,都会聚一下,现在哪怕提前几天约,都不是这个有事,就是那个有事,总也凑不齐。
现实情况让她们不得不做出决定:减免一些人情往来,比如做生日的话,就不再是年年聚,而是隔年聚一次。
至于逢年过节,也不再轮流做东,今天到你家,明天到我家。而是一年轮一次,轮到谁家,大家就到谁家去,相互拜个年,吃一餐团圆饭,之后就各回各家,各自招呼自己的女儿女婿、儿子媳妇。
而每年的清明节,也开始轮流做东,大家一起去给逝去的先人扫墓,之后就是家族的年度聚餐。
有了这两次“大型”的集体往来,就算一年到头不怎么联系,仍然感觉亲情常在。
03
维系亲情的,不仅仅是血脉,更体谅、尊重和互助。
鲁豫说:“每一个人,从长大成人那一刻起,就是一座孤岛,是血脉、友情、爱情、共同的兴趣、事业、甚至利益,把一座座孤岛连接起来,才让孤独的人有了些意义。”
兄弟姐妹,是陪伴我们走过人生旅程一程又一程的人,及至暮年,各自安好,便是对彼此最好的祝福。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人老了,当大家都走不动、走不开的时候,还能有电话问候,还会时常牵挂,还能在自己的后辈需要帮忙的时候,能出个主意、搭把手,就是最温暖的依靠了。
兄弟姐妹之间,不必说那么多客套话,也不必提着东西你来我往,做给别人看。而是,你需要什么,我刚好有,你拿去用就是;如果非要“一报还一报”,难免就显得生分了。
懂得对方的难处,接纳对方的好意,再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时候,投桃报李,万一力所不及,不报也没有关系,这才是兄弟姐妹之间,最融洽也最惬意的相处方式。
结束语:
人老了,兄弟姐妹便是这世间我们与死亡之间的最后一道屏障了。
从前的恩怨纠葛,从前的剪不断理还乱,是时候彻底说再见了。
把对方放在心中,把自己的日子过好,兄弟姐妹隔得再远,也会在提起你时,嘴角忍不住上扬,心头洒满了阳光。
作者:如风轻似云淡。
您的幸福,我的祝福。
图片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