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为一个资深的“质量人”?
质量工程师之家 1周前
——没有成功不代表失败,只是您还不够努力!——
有些人利用闲暇时间吃喝玩乐,有些人利用闲暇时间不断学习成长!
关注质量工程师之家微信公众号,把别人
玩乐的时间用在学习上,每天进步一点点,随着时间的推移您将与众不同!请长按文章底部二维码关注。
树立正确的质量心态
我们常说心态决定一切,热爱是做一项工作最好的心态,但是,我认为正确的心态应该是平和。
“点燃内心的热爱,方能成就持久的动力”,我没有能力点燃各位内心的热爱,那就试试从内心接受吧,以平和的心态把它做好。
的确,这很不容易,周围发生的事情似乎总是让我们不得不抱怨:
管理层只关注利润;
生产部门只关注交期;
采购部门只关注成本;
质量只是质量部门的事;
只有等出了问题才会引起关注。
这一切让质量工作怎么开展?
让质量人的心态怎么能够平和?
在这里,我想给大家一个建议,比如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改版前的八项原则,其中有一条“管理的系统方法”,建议你们去看看这方面的书,换一个角度看待问题、思考问题,非常有帮助。
有一些质量人比较本位主义,“质量第一”常挂在嘴边,总是暗自希望在质量面前一切都要让步,在看到事实不是这么回事时很容易泄气,产生挫败感和沮丧感。结论就是“质量,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
有些事情(比如不该放的放了,不该进的进了)可能并非像我们表面看到的那样(因为我们所处位置的局限性,并不一定了解全局),所以少一些抱怨。
退一步说,就算事实是如此,抱怨改变不了现状。
我们做好自己的工作,把能做的、该做的事情做到位,发现问题及时规避,督促按流程要求办事,做到符合客户要求。
改善周围质量环境
俗话说“既来之,则安之”,再加一句“既安之,则善之”。
质量人有义务去改善质量环境。
我相信,目前这种不太理想的大环境总会转变的,也许这个转变的时间较长,但它终归会实现的,因为这是一个不可阻挡的趋势。
我们知道,任何改变都离不开内外力的推动,这种转变要靠市场和用户的驱动,靠政府的推动,靠企业领导层的拉动,但这些终归是外力,真正的转变最终要通过我们质量人的工作来实现。
我们能做些什么呢?给出三条建议:
一是宣传。让每个员工都知道质量管理到底是做什么的,它能给企业带来哪些效益,用事实来说明质量管理不是可有可无的;
二是提升。打铁还需自身硬,质量人员的整体能力和素质是对这项工作的最好诠释,让质量工作成为人人向往的工作而不是退而求其次的选择;
三是争取。想方设法争取,不断改善工作环境与工作条件。
如何做到上面三条?有很多途径和方法,给大家推荐一个实用路径:
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情况自查报告,坚持做实了,上面三条都有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
体系运行情况自查报告实际上就是企业各单位质量管理工作总结,从实用性角度归纳为三条:
第一、对外反映工作量;
第二、对内提升自我;
第三、用以寻求帮助和理解。
第一、客观反映一定时期内工作量和工作成效,对外体现价值。
质量管理的总结尤其要好好做,为什么呢?
大家都是做质量的,对于目前企业质量管理的地位有深刻的感受和体会,在企业内最受重视且效益最好是最容易出成绩的,比如设计、销售,还有生产等。
销售的有订单和回款额,开发设计的有新产品投产,生产的有产值,这些数据都将定期纳入企业经营报表,不用部门刻意总结,管理层时时关注。
可是,质量管理部门有什么呢?
能够为人所知的似乎也就是几个证书,就这几个证书来说,大部分人也并不了解,甚至有相当一部分人对此有偏见,认为取证换证的过程就是请人做做接待,陪陪吃喝而已,这中间有多少工作量,有多大的工作难度,只有我们自己才能体会。
质量人有时跟家里人说起需要加班,老婆就会不理解:
不是说厂里没什么活了嘛,怎么还要加班啊?
周围的人也会不理解,你们在忙什么呀?
我的一个质量同事,现在退休了,她老公原来是技术部门的,我们曾在一起聊到,我们这行不被理解。她说,过去她老公一直不理解她怎么会那么多事(这位同事是一个工作兢兢业业的人),经常说你们质量部能干啥呀?后来她老公在单位主管质量这块了,总算理解了,做质量管理杂七杂八的事情真多。
是呀,我们做质量管理,就是杂七杂八的事情,如果不记录不整理,过段时间自己都记不得忙忙碌碌做了些什么呀?别人就更不会知道你都做了什么了,一个连自己做了些什么都说不清楚的岗位或部门,凭什么去谈待遇和地位呢?
所以说,必须想办法改变这种状况,首要也是基本的任务找到合适的渠道来反映我们的工作和对企业的价值,谈到这里我们可以读一些质量大师克劳士比先生的书籍,看看他是怎么做到的,会很有启发。
第二、总结有助于帮助我们从琐碎的工作中提练事物的规律。
有句话叫“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正如前面所说,质量管理都是些杂七杂八的事情,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们总被这样或那样的事情追着,有些想法一闪而过,也没有时间和精力进一步思考,所以一直没有较大的提升,这与缺少总结有关。
只有摸清规律,才能加以控制,要找到事物的规律,就要有足够的样本量。
但是,就算有了足够的样本数,规律也不可能自动浮现出来,需要对这些样本进行对比分析,才有可能发现规律。
如果说我们平时琐碎的工作就是样本的积累,那总结就是排列比对分析的过程。缺乏了这个过程,就会始终徘徊于量的积累阶段,而无法成功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突破。
写总结的过程有助于思考,探究弄明白事物中的“所以然”,帮助实现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的深刻转变,而这个转变过程就意味着个人能力的突破和提升,而且总结的过程有助于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这样,有助于我们提高决断和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提供寻求帮助和理解的途径。
为什么这么说呢?
可能很多人都有类似的体会,有些事情,你做得非常累,还不被理解,当然这里的非常累的原因有些是能力的问题,有待逐步提高,不在此讨论,而有些则可能是做事的环境和条件的问题。
大家都知道,更多的资源有利于更好地开展工作,所以每个人都希望争取到更多的资源,但是争取也是讲方法。
一份详尽的总结中提出资源要求相比就有理有据,这是在客观反映整体情况的基础上提出来。
我们提出“资源不足和条件不具备”等理由时,是基于客观事实,退一步说,就算一时不能争取到更多的资源,更好的条件,最起码工作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得到理解。
总结,我们应该好好做,加以利用。
后语:大量朋友还没有养成阅读后点赞和分享、转发的习惯,希望大家在阅读后顺便点赞、分享和转发,以示鼓励。积善利他、纯公益性质传播管理知识,长期坚持真的很不容易,坚持需要信仰,专注更显执着,您的支持和鼓励是我坚持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