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如一,优良的现金流是我选股的首要标准

看到雪球这个题为“十年如一”的征文,不由得想写点什么,其实我不太擅长写这类投资心得,因为文笔不好,而更喜欢写企业分析类的文章,但对于这个主题,却是颇有感触。

十年的时间,对于A股来说足够历经两个牛熊周期和三次流行投资风格的转换。

2009年到2012年我还没有真正入市,只是零星地买过几次股票,那时候啥都不懂,就是凭感觉和直觉去买,其间流行的投资风格我也不太了解。但我从一开始就是一个价值投资者,听说巴菲特买可口可乐,于是自己就买张裕,没有任何的企业分析,加上运气也不够好,其结果可想而知。这就好比一个刚入初中的学生,虽然知道边长为3、4、5的三条边可以构成一个三角形,却并不知道勾股定理,并未懂得价值投资的本质。

从2012年到2015年流行炒并购,其间股民最欣喜的莫过于看到自己持有的公司发布重大资产重组停牌的公告,公告一出,股民们就开始猜测会有几个涨停,有的甚至两个月直接翻倍,有些机构专门提前潜伏在有资产注入或者资产重组预期的概念股里,而获得超额收益。业绩是否好只看利润表就行,利润表漂亮的股票涨得一定好,没有人在意现金流、盈利质量,这一阶段一直持续到2015年牛市结束。

从2016年开始,一场残酷的金融去杠杆,外加经济增速放缓,把那些靠不断并购、靠急剧增加的应收账款而堆积起来的低质量净利润的公司都打回了原型,可以说是十年如一梦,除了收获了巨额的应收账款、商誉,以及庞大的不断折旧的生产线外,这些公司似乎没有赚到什么真金白银。大家终于认识到巴菲特所说的自由现金流的重要性,转而拥抱现金流优良的消费白马股,造就了以白酒、食品等消费品为领头羊的大牛行情,这就是大家现在看到的第二阶段,这个阶段从2016年持续到现在。

回顾A股10年历史,有一个现象值得我们深思,同样是靠不断并购而扩大业务规模的成长型公司,以前都是市场的宠儿,为什么如今差异这么大呢?有些高成长行业如环保、LED行业里的公司曾经也是风光无限,但现在举步维艰,而类似爱尔、通策这类公司却依然顺风顺水、长牛十年呢?再把问题往远处想,为什么有的公司如亚马逊、京东之类可以连续十年亏损却不倒闭,而有的公司虽然盈利十年,却仍然挣扎在破产的边缘?

这些问题都可以归结于现金流的优劣,那现金流为什么如此重要?

从财务的角度看,现金流是企业的血液,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账上没有钱,即便是贾布斯这么有梦想的人,也窒息了。

从业务的角度来看,现金流是衡量企业在产业链中是否强势的重要指标,也能从侧面证明企业的产品或服务是否真的具有核心竞争力。

因此,我个人在选股时的首要指标就是现金流一定要优良,负债率可以稍微放松标准,但现金流指标绝不放松。而巴菲特对这一指标更加严苛,提升为自由现金流优良,自由现金流很难考量,至今没有人提出一个切实可行的计算方法,但现金流的优劣却很好判断,基本上财务小白短时间都能学会。而且,如果完全用自由现金流去筛选公司的话,标的会非常非常少,所以,可以稍微把标准放松到现金流优良即可。

如果我们梳理一下长牛型的股票,会发现它们中绝大多数的现金流指标都很优秀。食品饮料行业自不必说,生意模式注定了其现金流优良,如果一家做食品饮料的公司,现金流不好,基本不用看了,那说明它的生意肯定做的不好,没有投资价值。家电行业的格力、美的、苏泊尔,调味品行业的海天味业 ,医药行业的恒瑞、爱尔、通策等公司都是长期现金流优秀。正所谓是优秀的公司都是相似的,而烂公司却各有各的问题。

现金流指标不仅适用于过去,同样也适用于未来,因为不管社会、经济、科技如何发展,衡量一桩生意好坏的标准不会变,选择那些生意模式好的行业和现金流优良的企业,你的选股基本就对了一半。入市以来从未踩过财务造假的雷,靠的就是严格把关现金流以及其它一些硬性财务指标。

当然死守现金流指标也会错失一些好公司,如周期性行业,但也没有什么可惜之处,毕竟每个人的精力有限,研究的范围应该局限于自己感兴趣并且能搞懂的领域。

投资生涯中有些东西可以改变,但现金流指标应该会成为我永不放松的标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