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厦门》:择一良城而居之

鹭客社:守望共同的尘世故乡

如果您满意于下面的图文,请让更多的人关注“鹭客社”


来厦门超过十三年了。

回顾往昔,可以说是生如浮萍。经常是刚刚熟悉一个地方,却又很快离开,恍如梦寐。身份、踪迹也在不断变幻着……

学生、记者、军人、执法者、写作者……

乡村、小镇、县城、省会、平原、高山、海岛、特区……

如果用一句诗来形容自己的命运,那就是“梦里不知身是客”。

辗转奔波的经历,让我无法进入熟人社会。反之,则早已习惯于陌生人社会。陌生人社会,更加注重契约与规则,更加注重个人的奋斗与特质。我曾提出一种理念,那就是"人本身才是世界上最珍贵的艺术品"。之所以会这样想,大抵便与前谓漂泊经历有关。

原乡模糊远去,新故乡却又不知就里,这就是客居的况味。这几年,我发起的一波波乡土发现之旅,与其说是唤醒故乡的记忆,不如说是“寻找故乡的存在”。细细想来,之前对于故乡确实是所知甚少。和很多人一样,我曾是个典型的小镇少年,自小就被激励通过苦读奔走他乡,出人头地。

不知有多少人,与我一般,与故乡擦肩而过,直至半生过尽,尘埃落定,,才忽然想到重返故乡,去重新认识自己魂牵梦萦的地方,然后,一声叹息,原来自己对故乡竟如此陌生。

根据我的观察:这个世界上大多的人,终其一生,都不曾细致观察过自己脚下的土地,自己所处的街区,自己所居的房舍、自己所爱的人儿。而对乡土的细致观察,几乎是绝大多数艺术家创作出卓越作品的秘密所在。

这是为什么,我会有创办《鹭客社》的想法。

这也是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来支持《鹭客社》。

我自小喜欢宋词。青年时代,命运中易别离的处境,加深了我对宋词的理解。如“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梦天阔”…… 此类句子,经常可以直接击中我的内心,使我肝肠寸断。

失去故乡是一种心灵上的亘古孤寒。

有时,真的想回到故乡的高山之巅长啸一场,为自己漂零的半生。

故乡已经回不去了,曾经那位小小的小镇少年,已是遥远的往昔。

我曾提出过一个新故乡概念:“人生所行之处皆为故乡”。特别是我这样的飘一代,必须学会把新故乡当成自己的故乡,从而渐渐融入新的乡土世界。

择一良城而居之。

对我来说,就是做一位安心于兹的新厦门人。

我在原乡居住的时间是十三年。这昔日的十三年,大半记忆已开始模糊。也就是说,我在厦门的定居,从感知的角度上讲,时间最为漫长。

而且未来几十年,人生原点,基本上就是在这里。

缅怀原乡,融入新乡,这几乎是所有新厦门人心灵上的共业。

从人口上看,厦门,特别是岛内,是以新厦门人为主的移民城市。新厦门人的生存状态与精神面貌,直接影响到厦门的长续发展。厦门,也渐渐在佑护老厦门的基础上,结合新厦门人特质,打造出新的城市精神、城市创意、城市风尚。

从明初的所城开始,厦门便不断汇入四方来客,渐渐演变成为老厦门人与新厦门人共荣共存的家园。正是这种开放包容的特质,使“厦门”与“同安”一衣带水,却泾渭分明。

大致地讲,新厦门人存在一些共同的特点:一是崇尚简单生活。重实质少仪式,无论是生老病死,你会发现,新厦门人大多放弃繁琐的仪式,习惯于简单生活,把时间用在实质性的生活需求上。新厦门人即使经常回去看望故乡,回到厦门后的第一句话一定是“还是厦门好”。二是重视运动与教育。这可能与新厦门人的不安全感有关。由于远离家乡家人,缺少祖业人脉,新厦门人对运动与教育格外重视。这种思想投射到下一代,导致岛内少儿才艺培训异常繁荣。三是浪漫小资爱旅行。厦门之所以房价与工资形成断崖式的差距,却依然能吸引源源不断的年轻人留守厦门,主要就是环境的因素。浪漫小资,像是一种病毒,在美丽小城的亚热带空气中不断传播,不断积淀成共同的城市气质。

近几年,厦门的城市发展,主要有两种不同的声音。一种认为要用“闽南小城”的概念,不断融合同化异乡人,保持老厦门的“原味”与“灵魂”;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在继承老厦门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容纳更多的外来文化元素,建设海峡西岸海纳百川、创新驱动的国际性移民大城!

我想,这方面,鼓浪屿已经给了我们极大的启示!鼓浪屿就是一例文化保护与文化创新完美融合的优秀社区典范。

无论是老厦门人,还是新厦门人,都应该齐心协力,一起来建设共同的东方“AMOY”,一起来发现、佑护、再造厦门的乡土之美,一起来提高这座美丽滨海城市的人文氛围。

厦门既要成为谋生创业的梦想之城,也要成为众生兼爱的诗意之城。厦门的发展,既要讲好老厦门人的故事,也要讲好新厦门人的故事,既要保留原汁原味的“闽南小城”,也要建设好创意无限的“移民大城”。

移民文化,曾经,且一直都会是厦门最具魅力的乡土特色!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