允许孩子哭,比让TA笑更重要
父母总是渴望给孩子一个幸福的童年,希望每天看到孩子灿烂的笑脸,享受做父母的幸福快乐。
然而,幸福的童年绝不意味着只有笑脸,幸福也不意味着拒绝哭泣。
相对于笑,哭可能更接近于孩子的本质。
哭是每个人来到世间的第一声报到,哭曾是婴幼儿与成人沟通的唯一方式,也是婴儿的全部语言。
面对白天懂事听话的孩子,夜晚的啼哭可能更接近孩子的内心感受。
那么,面对孩子夜晚的哭泣,身为家长应该怎样帮助孩子消化情绪、重构孩子的安全感呢?
个人成长营的李萌老师给出了如下回答:
双胞胎姐姐晚上经常梦哭,哭得很大声(最近几乎每晚都有),而妹妹又比较少,一样的教养方式和环境,连体质几乎都跟接近,有点疑惑,难道是姐姐的安全感不足吗?
首先每个孩子——就算是双胞胎,也不可能是完全相同的。不管是气质还是性格,都会有不一样的地方。
孩子在睡觉的时候,处于一个相对放松的状态,这时候他们和自己内在的连接比较紧密,会有一些平时没表达出的情绪外化出来。
所以在孩子梦哭的时候,我们可以做的有:
1、在孩子哭时马上去抱住她,轻声安慰孩子:“做梦了,害怕了,宝宝难过,妈妈抱着,哭出来罢,哭出来......”让她把情绪透过哭泣释放掉,就像我们去释放自己的情绪一样。
2、白天观察下姐妹的相处,是不是有一些微妙的情绪没有注意到,特别是一些冲突问题。
3、如果当下观察到了这个情况,有机会介入解决的就当下解决;如果当下没有及时处理掉孩子的情绪,一定要允许TA在某个时间发泄出来
姐妹俩确实每天都会因为抢玩具冲突,而恰好姐姐是相对大气愿意忍让的一方。
那就要关注这个忍让,她的能量没有流动。当下要按照规则办事,不能谁的情绪大,就谁赢,那个忍的孩子,就会愤怒,憋屈,无力。
这点确实很难,因为白天爷爷奶奶带,他们每次表扬姐姐退让,可以尽快息事宁人。
那我们就要制定规则:
「公共玩具规则」:谁先选择谁先玩。
「私有玩具规则」:自己的东西归自己所有,别人玩要经过同意才能玩。
因为老人会怕吵,能理解,没有什么精力。那就尽量你在的时候多去正确引导。
也就是说,姐姐白天忍让多了,晚上哭出来,对姐姐是件好事?
是的。不仅晚上哭出来是好事,而且你还要找机会多和她呆一呆,给她一些放松的环境。
你要主动跟孩子表达:
妈妈知道,有的时候你在忍着妹妹,妈妈有的时候不在身边,没办法给你更好的解决问题,但妈妈知道那个人爱的感觉是不舒服的啊,妈妈抱抱,妈妈爱你。
你的作用就是在尽你所能地,让孩子的负面情绪转化。
再提醒一点,别让你的心疼,阻碍了你的纯纯的爱。
大家可以结合一下自己的一些体验。
当我们对一个人有亏欠的时候,我们很容易去补偿那个人;那个人也会变成受害者,觉得我委屈了,我就是受害者,所有人都应该来补偿我,我不需要为我自己负责。
比如你可能就会跑过去抱着那个孩子啊:“都是妈妈的错,妈妈怎么没有更好的照顾你,哎呀,妈妈好好爱爱”。
这样会让孩子形成一个潜意识:
所有人如果做了亏欠我的事情,都需要他们主动来补偿——而不是我能为我自己此刻做些什么。
如果真正的爱呢?
你就会跟孩子表达说:“妈妈陪一陪你。妈妈知道白天的时候,妹妹和你玩玩具,你是在忍着妹妹的。但是你当时的感受有点不太舒服,如果你难受就哭一哭,哭一哭......妈妈爱你!”
这时候,孩子从你身上获得的是爱的力量,而不是亏欠的补偿。
同时,孩子也学会了倾听自己的内在情绪,懂得如何跟自己的情绪相处,这对她的将来都很有好处。
别让孩子做出“快乐假象”
一项网络调查显示:
日常生活中有60%的父母有压制孩子情绪的习惯;
同时,这些父母经常高高在上,缺乏对孩子情绪的觉察和接纳,认为孩子有情绪是不好的。
但他们不知道的是,孩子的情绪压制,不但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也更易使孩子的情绪日渐累计、堵塞,这些淤堵的情绪往往会把孩子困住。
只要这些情绪一天不被看见,不被疏通,孩子就会一直过不了这一关。
他们会用自己的行为,反复去表达,去呈现,去呼唤救援。
一再压抑孩子的情绪会带来很多危害!
►1、内心恐慌,失去安全感,变得退缩、封闭。
►2、情绪越积越多,到了hold不住的那一刻,可能会以父母不可预知的更具破坏力的方式爆发。
►3、从父母身上学到同样粗暴的处理情绪的办法,对他人及自身情绪缺乏了解,无法敏锐地察觉他人感受,或漠视他人的感受。
►4、迫于压力,在父母面前表现得很隐忍,试图以此搏得父母欢心。
一旦脱离父母,遇到合适的机会,则将负面情绪发泄到比自己弱小的对象身上。如攻击小伙伴,在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面前表现得蛮横不讲理等。
►5、压抑自己情绪,习惯以“刚强”的假面具示人。当遭遇无法承受的挫折时,反而更缺乏韧性。
接纳情绪,才能释放情绪
每一次的情绪体验都是成长的机会。
儿童对自己情绪的认识和掌控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每一次的情绪体验都是他成长的机会。
孩子的情绪属于他自己的管理范畴。
家长能做的,就是先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情绪,并完全接纳孩子的情绪,然后教孩子正确地沟通,学着用语言把情绪表达出来。
孩子就不会因为无助和受到挫折而大哭大闹不止,逐渐就会做到遇到事情不惊慌失措,不发脾气,会尝试讲道理并寻求帮助。
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拥有强大的内在,变得通情达理,从容不迫。
►孩子爱哭可能是遗传
一些孩子真的天性就又敏感又爱哭,这和孩子的遗传因素有关。
比如说有没有可能你和你的伴侣在小的时候本来也是一个很敏感又爱哭的孩子呢?很明显你的孩子可能是继承了你们的基因。
有的时候这种爱哭又敏感是一种天性,是从基因里带来的,天生就是属于爱哭敏感型小孩。
►父母要先处理好自己的情绪
在抚养爱哭的孩子的过程当中,确实会容易让父母感到焦虑,感到挫败和自责。
因为会觉得当孩子哭泣的时候,似乎在用他的眼泪抗议,在控诉说自己不是好妈妈,没能提供给孩子好的满足,这个时候妈妈当然就会觉得焦虑和挫败。
所以在照顾爱哭敏感型的孩子的时候,父母确实需要多一些关照自己的情绪,伴侣之间可以互相支持、互相安慰。
只有当情绪有一个出口时,才会有余力,有空间去给孩子足够的陪伴。
当孩子情绪起起伏伏的时候,家长们才有足够的耐心去抚慰孩子。
►给孩子更多的耐心,弱化孩子情绪
对于敏感又爱哭的孩子,需要父母投入更多的耐心。
在这个时候,可以先关注到孩子在哭,看着他哭的时候,可以陪在他的身边而不是走开。
但也不需要去强化他的情绪,反而需要弱化一下,减少一些对自己情绪的关注。
所以当孩子在哭泣的时,父母只要待着,跟他待在一起,只要看着他就好了,拉着他的手跟他在一起。
►及时回应孩子的感受
孩子的事再小也是大事。
有时候在父母看来,让孩子难过的那点事儿真是“太幼稚了”,但如果不在这时候给他们幼稚的机会,他们就会永远幼稚下去。
此外,有的父母尝试就孩子的情绪做回应,知道了孩子在生气或难过后,往往会接着问:为什么。
其实,多数情况下,这种疑问只能给孩子增加新的难题。
因为,好多时候孩子们自己也搞不明白,他们为什么生气和难过。
孩子更期待的是一个接纳他们、能够与他们共情的大人,而不是立刻被追问着作解释。
►正确地解释孩子的情感
共情不意味着孩子说什么,我也跟着说什么。
共情不等于附和、完全认同孩子。
比如“你做得对”这样的话,虽然可能让孩子得到暂时的满足,但是,却妨碍了孩子对自己的反省。
孩子需要的并不是父母的认同,而是父母对孩子情绪的回应和正确解释。
因为孩子们的内心世界那么丰富,连他们自己都搞不明白。
所以,父母的智慧之处就在于,帮助孩子梳理自己,然后等待孩子自己找出解决之道,自己做出选择。
►必须是有爱的共情
共情并非一个单纯的技巧,它必须出自于爱。
研究显示,当父母更加富有爱心、懂得如何去爱的时候,他们的孩子也会像他们那样富有爱心,懂得去爱。
那些温和、富有同情心并且身体力行地实践自己信念的成人,对促进孩子的积极情绪和亲社会行为有着极为明显的效果。
这也就是俗话说的:榜样的力量。
若孩子做出了伤害性的行为时,那些缺乏同理心的父母,通常以惩罚、强制的方式处置孩子的破坏行为;
而懂爱的父母,更多采取非惩罚性的、情感解释的方式,说服孩子对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并监督孩子对受害者做出一些直接的安慰或者帮助等。
整个过程中,父母也表现出同情心。
当孩子遭遇了情绪风暴,或者出现行为问题,如果我们以暴制暴,结果只能让孩子屈服、变得退缩,或直接学会打人的本领,他们学不到爱的方法。
如果我们接纳孩子当下的情绪,引导孩子认清自己的情绪,并温和地引导孩子用其他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孩子便能吸收到父母全程体现出的温和而坚定的爱意,去发展自己的爱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幸福的种子》一书中,松居直说了这样一段话:
对一个人来说,什么是真正的幸福?活着的意义到底在哪里?人应该靠什么活下去?
幸福,就是使人幸福,带给别人快乐。
只有父母,才能带给孩子快乐,使孩子幸福,而这样的父母才算得上是真正的成年人。
并不是每个孩子都有足够的自信追求自己想要的人生。
我们都想要孩子拥有幸福的人生——但这幸福,不是你留给他多少财富,多少金银珠宝,多少栋房子。
生命最质朴的感受,是从心底最深处涌出强烈的,跃动的,无法压抑的喜悦,是内心的充实感,是面对困难依然强大的想象力,是TA对自己能够获得幸福生活的自信心。
这才应该是我们教给孩子并且希望他能学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