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案说医】罗陆一:补肾益气 活血化痰治疗胸痹案
▲罗陆一 广东省名中医,深圳市中医院主任中医师,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基本资料】
吴某某,男性,65岁,2006年3月7日初诊。
发病过程:2002年9月曾因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行PCI术,于前降支置入支架一枚,术后常规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半年后,患者反复发作胸痛,遂行冠脉造影检查,提示:原支架内再狭窄约75%,因患有慢性胃炎难以耐受抗血小板药物,拒绝再次行PCI术,遂至罗陆一教授处求治。
【首诊证候】
主诉:反复发作胸痛。
辅助检查:原支架内再狭窄约75%。
【辨证论治】
中医诊断:胸痹。
西医诊断:冠心病支架植入后再狭窄。
证属:肾虚血瘀痰阻。
治法:补肾益气,活血化痰,通脉消斑。
处方:通脉消斑汤治疗。
熟地15 g、补骨脂15 g、怀牛膝15 g、姜半夏10 g、制南星10 g、川芎10 g、田七10 g、蜈蚣5条。每日1剂,水煎服。
【随诊过程】
二诊:
服药约1个月,胸痛发作频率即明显减少,程度明显减轻,至今仍间断服用罗教授中药方剂,已无明显胸闷痛。
治疗效果:临床缓解。
【按语】
辨证思路:冠心病患者多以胸闷痛为主要症状,究其病因病机,为“阳微阴弦”。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期病脉证治第九》文中曰:“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因此,心阳不振、阴邪凝聚、血脉不通、不通则通为胸痹的基本病机。而心肾相交、水火既济为心阳得以振奋的根本,肾精包括阴阳,肾阳充足,则心阳得肾阳可振,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根本,肾阳以促进机体的温煦、运动、兴奋和化气为主要功用,这些功能使心阳充沛,推动血液在脉管内正常运行,肾阳虚,津血运行减慢,津液不得输布、聚液成痰,血液不得运行、留而成瘀,似动脉内血液正常轴流失常,致炎性细胞浸润、内皮损伤、脂质沉积,形成动脉粥样硬化;肾阴以促进机体的滋润、宁静、成形和制约阳热等为主要功用,肾阴通过三焦到达全身,促进津液分泌及血液生成,津血有滋润和濡养作用,肾阴亏虚,则津枯血少,化痰成瘀,滋润和濡养作用失常,似血管内皮损伤后,炎性细胞浸润、脂质沉积,致动脉粥样硬化。因此,肾之阴阳亏虚,痰瘀互结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重要病机之一。
诊治经验:方中熟地补血滋阴、益精填髓,《本草纲目》有云:“填骨髓,长肌肉,生精血,补五脏内伤不足,通血脉,利耳目,黑须发。”可见,熟地黄不仅有补益的功效、同时可以通利血脉;补骨脂补肾壮阳、温脾止泻,治疗脾肾阳虚之腰膝冷痛、五更泄泻,两药配伍,肾之阴阳双补,津血互生,血脉得津血滋润而通利、气血得阳气助运而通畅;怀牛膝可以补肾精、散瘀血,《药性论》:“治阴痿,补肾填精,逐恶血流结,助十二经脉。”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原因一方面与摄入高脂饮食有密切关系,使脂质代谢异常,形成中医所谓痰浊,滞于血脉,留而不去,凝聚成块,形成动脉粥样硬化,姜半夏、制南星具有燥湿化痰、消痞散结的功效;瘀血是现代中医研究动脉粥样硬化所认为的主要病机,已经有大量的研究证实川芎、田七两种药物可以从多个方面发挥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两药配伍一者可补血润脉,二者可活血通脉;血脉壅塞不通可以导致头晕、目眩、肢体麻木、痉挛抽搐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蜈蚣:辛、温、归肝经,可以熄风止痉,温通血脉。总之,各药相配,共凑补肾活血,化痰通脉的功效。已经有动物实验证实该组方可以阻碍动脉粥样硬化兔模型的斑块增厚并具有稳定斑块的作用。现临床亦证实该方可减缓及阻碍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及发展,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的作用。
郑重申明:
(本案编写:程红)
【来源:广东省中医药局_名院名科名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