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蜡烛:传承了几千年的蜡烛文化,缘何被外国人加了个“洋”字?
蜡烛记忆
蜡烛来源
有人好奇,蜡烛不是清朝洋人传过来的吗?被称为“洋蜡”。实际上,在我国几千年前,就已经有了蜡烛,这在很多史书和影视剧中都可以看到。
比较公认的说法是,我国最早的蜡烛雏形,在先秦时代就有体现。史记说:秦始皇墓,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意思就是,秦始皇墓里,注满水银代表江河湖海,有人鱼膏当蜡烛,千年不灭。虽然提到烛,但是秦始皇时这些“烛”被称为油灯。
真正和蜡烛相似的,是在汉朝人们做的“烛筒”,在竹子内穿进去线,然后把白蜡倒进去,等白蜡凝固以后,把竹子取走,这简单的“蜡烛”就形成了。
蜡烛历史
在我国古代,没有灯发明之前,人们夜行往往都是举着火把照明,战国时代人们发现,用灯芯草扎成束,浇上油脂,就可以一直照明。这个伟大的发现,促成了油灯的形成,流传了几百年之久。
到了汉代,蜜蜡被发现,蜡烛的雏形已经形成。在古代君王之间,用蜡烛来点灯,改变了这种特殊气味。但是蜡烛只在君王间传用,百姓是用不起的。
《红楼梦》曾写道:昨日晚上,灯花爆了又爆,结了又结。可见在清代不光蜡烛已经产生,而且还有了灯花概念。古代的灯花是说蜡烛里的灯芯烧完会爆开形成灯花。
蜡烛与诗
身如五鼓衔月,命似三更油灯。佛家把人比作灯,实际上就是把人比作蜡烛,有生有死,比起来文人墨客,这个含义确实太过苍白了。
实际上,在古代,因为没有电灯,所以那些常常久坐烛前,久思灯下的往往都是些多愁善感的文人墨客,或者是远在他乡的游子,或者是独守闺房的妇女,或者是苦读诗书的书生,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便是忧思抒情。
寒灯相对记畴昔,夜雨何时听萧瑟,这些古人诗中所表达的意境让人美到极致。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就描述了对爱人的思念。
此蜡非彼蜡
如今,蜡烛也已然被电灯代替,曾经的蜡烛已经消失在了大众视野,相反,一些新时代的蜡烛,已经被新时代的人们赋予了别样的意义。
蜡烛在国外往往有独特的含义,传说在古希腊,在庆祝月亮女神的生日时,都会在蛋糕上插入蜡烛,然后吹灭蜡烛,就可以实现愿望。随着中西文化的结合,这种特殊的含义逐渐被我们接受。
作者/老黑
喜中国文化,爱历史传承,尽绵薄微力,扬卓越俗成。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