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蜡烛:传承了几千年的蜡烛文化,缘何被外国人加了个“洋”字?

蜡烛记忆

关于蜡烛最早的记忆,莫过于在90年代,家里每当停电的时候,父亲就吩咐我,去小卖部买几根蜡烛。那时候的蜡烛五毛钱一根,洁白细长还散发着一股子的蜡香。忘不了的是,那些在烛光下写作业的场景,蜡烛火焰上,常常有叫不上名字的飞虫扑来,那烛光一闪一闪,很是有趣。
后来,随着电子设备的普及,手电台灯等等的出现,小卖部的老板便不再进货蜡烛了。蜡烛的年代终究是过去了,听父亲说,在我爷爷那一辈,甚至蜡烛都用不起,都是用的煤油灯,而且古代的人晚上一般都早早睡下了。
如今再看到蜡烛,也只有在一些红白喜事中,或者过年的时候,才会点上几根蜡烛,不过当年的大白蜡已然不见,随着科技的发展,蜡烛已经被新时代赋予了新的意义。

蜡烛来源

有人好奇,蜡烛不是清朝洋人传过来的吗?被称为“洋蜡”。实际上,在我国几千年前,就已经有了蜡烛,这在很多史书和影视剧中都可以看到。

比较公认的说法是,我国最早的蜡烛雏形,在先秦时代就有体现。史记说:秦始皇墓,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意思就是,秦始皇墓里,注满水银代表江河湖海,有人鱼膏当蜡烛,千年不灭。虽然提到烛,但是秦始皇时这些“烛”被称为油灯。

真正和蜡烛相似的,是在汉朝人们做的“烛筒”,在竹子内穿进去线,然后把白蜡倒进去,等白蜡凝固以后,把竹子取走,这简单的“蜡烛”就形成了。

蜡烛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为什么说是外国人传来的呢?实际上,有很多类似蜡烛的发明,我国比外国早已经提前了几千年,但是我国的工业水平当时候比较落后,有发明但是不能批量生产,所以外国人经过改进和创新,再传入中国。因而,被赋予了“洋”字,实属可惜。

蜡烛历史

在我国古代,没有灯发明之前,人们夜行往往都是举着火把照明,战国时代人们发现,用灯芯草扎成束,浇上油脂,就可以一直照明。这个伟大的发现,促成了油灯的形成,流传了几百年之久。

屈原在《楚辞》里写道:兰膏明烛。这里的烛实际上是油灯,而膏指的是动物的脂肪,兰的意思是在脂肪里加入了香料,纵然如此,这种灯还是非常的难闻,而且伴有黑烟,火苗也忽大忽小,所以在那个年代,动不动就有火灾,也是在所难免。

到了汉代,蜜蜡被发现,蜡烛的雏形已经形成。在古代君王之间,用蜡烛来点灯,改变了这种特殊气味。但是蜡烛只在君王间传用,百姓是用不起的。

而白蜡真正形成,是在唐朝,蜡烛作为贵重物品有专人保管,而且当时蜡烛还传入过日本,到了明清时代,蜡烛才被百姓大量使用,这时候蜡烛的原料已经多种多样。

《红楼梦》曾写道:昨日晚上,灯花爆了又爆,结了又结。可见在清代不光蜡烛已经产生,而且还有了灯花概念。古代的灯花是说蜡烛里的灯芯烧完会爆开形成灯花。

光绪五年,即1882年,我国第一盏点灯点亮,开辟了点灯时代,但是由于科技水平的限制,一直到19世纪,新中国成立以后,电灯才开始进入千家万户。1990年以后,蜡烛彻底告别历史舞台。

蜡烛与诗

身如五鼓衔月,命似三更油灯。佛家把人比作灯,实际上就是把人比作蜡烛,有生有死,比起来文人墨客,这个含义确实太过苍白了。

在我国古代的诗文文化中,蜡烛与诗歌有着不可分割的寓意。在古代,蜡烛在文人的眼中很是特殊,常常被他们赋予悲伤的文化。

实际上,在古代,因为没有电灯,所以那些常常久坐烛前,久思灯下的往往都是些多愁善感的文人墨客,或者是远在他乡的游子,或者是独守闺房的妇女,或者是苦读诗书的书生,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便是忧思抒情。

寒灯相对记畴昔,夜雨何时听萧瑟,这些古人诗中所表达的意境让人美到极致。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就描述了对爱人的思念。

李商隐写: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成为了千古绝句,后人也因此句,把蜡烛比喻默默无闻的园丁,奉献自己,服务他人。
何逊作诗:何如花烛夜,轻扇掩红妆。把洞房花烛夜写得妙不可言。诸多文人对蜡写诗,实际上是反映了一种社会形象,在幽暗的夜晚,也只有一点跳动的烛光可以陪伴自己,如此想来,古人也是可怜的,凄凄惨惨,只有忧思。

此蜡非彼蜡

如今,蜡烛也已然被电灯代替,曾经的蜡烛已经消失在了大众视野,相反,一些新时代的蜡烛,已经被新时代的人们赋予了别样的意义。

蜡烛在国外往往有独特的含义,传说在古希腊,在庆祝月亮女神的生日时,都会在蛋糕上插入蜡烛,然后吹灭蜡烛,就可以实现愿望。随着中西文化的结合,这种特殊的含义逐渐被我们接受。

过生日要吹生日蜡烛,求婚要烛光晚餐,表白要520只蜡烛,可见,蜡烛已经变成了新时代喜事的标配。“烛光配红酒,好运走一走。”如今色彩缤纷的蜡烛成为了一种流行物,甚至是一些节日的“污染品”,到了情人节,大街上全部都是表白剩下的蜡烛,工人清理的时候也不免说一句:此蜡非彼蜡,此时非彼时了。
实际上,和蜡烛有相同命运的文化产物不在少数,它们曾经服务了几代人,辉煌过,暗淡过,最后被人遗忘消失在历史长河,但不管如何,后人记不住它们的样子,可记得住它们独特的文化,拿蜡烛来说,一句“蜡炬成灰泪始干”就已流芳百世了。

作者/老黑

喜中国文化,爱历史传承,尽绵薄微力,扬卓越俗成。

扫描二维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