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附地黄丸与金匮肾气丸,如何精准用药?
桂附地黄丸与金匮肾气丸两种药物,单从功效上看基本相同,都有温补肾阳之功效用于腰膝酸软,畏寒肢冷。但由于各自成分略有不同,功效亦各有侧重。在用药时只有了解各自特点,才能做到用药精准。
桂附地黄丸(浓缩丸)
成分:肉桂、附子(制)、熟地黄、山茱萸(制)、牡丹皮、山药、茯苓、泽泻。
功能主治:温补肾阳。用于腰膝酸软,肢冷尿频。
方解分析:此方源自《金匮要略》肾气丸。《医方集解》释曰:“熟地滋阴补肾,生血生精;山茱温肝逐风,涩精秘气;丹泻君相之伏火,凉血退蒸;山药清虚热于肺脾,补脾固肾;茯苓渗脾中湿热,而通肾交心;泽泻泻膀胱水邪,而聪耳明目'。“惟附子、肉桂,能人肾命之间而补之,故加入六味丸中,为补火之剂'。《医宗金鉴》曰:“此肾气丸纳桂附于滋阴剂中十倍之一,意不在补火,而在微微生火,即生肾气也'。其目的在于“益火之源,以消荫翳'。
方中泽泻、茯苓利水渗湿,牡丹皮清泻肝火,与温补肾阳药相配,意在补中寓泻,以使补而不腻,达到“阴中求阳',正如张景岳说: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
药物特点:温补肾阳,补中寓泻,以使补而不腻,达到“阴中求阳”。
金匮肾气丸
成分:地黄、山药、酒萸肉、茯苓、牡丹皮、泽泻、桂枝、附子(炙)、牛膝(去头)、盐车前子。
功能主治:温补肾阳,化气行水。用于肾虚水肿,腰膝酸软,小便不利,畏寒肢冷。
方解分析:此方即济生肾气丸,又名资生肾气丸、加味肾气丸。出自《济生方》。地黄、山药、牡丹皮,以养阴中之真水。山茱萸、桂枝,附子,以化阴中之真气。茯苓、泽泻、车前子、牛膝,以利阴中之滞,能使气化于精,即所以治肺也。补而不滞,利而不伐,治虚水方,更无有出其右者。
药物特点:温补肾阳,补而不滞,利而不伐,治虚水方。
如何做到精准用药?
01 现代药理研究
桂附地黄丸:有效参与下丘脑的调节,作用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素轴/性腺轴,增强上述两轴的功能,涉及神经内分泌调节机制,改善内分泌,同时有降血糖、降血脂、增强免疫功能、扩张中枢性及末梢性血管、改善微循环、调节植物神经系统作用、延缓衰老等作用。
金匮肾气丸:主要药理作用有调节膀胱内压力,改善肾功能、利尿,改善代谢,改善神经功能,调节免疫等。
02 辨证要点
辨证相同点:二药所治病证的共同病机都是肾阳虚,舌体胖大或舌质淡嫩,舌苔薄白或水滑,脉沉细或无力是辨证必备条件。
其次,肾阳虚的症状主要有畏寒肢冷(或伴有小腹怕冷,大便溏稀)、性及生殖功能减退(出现阳痿、早泄、遗精、性冷淡、甚至导致男女不育不孕等)、腰膝酸痛、喘促等症状。或有诸症,但见一二症便是。
辨证区别点:桂附地黄丸用肉桂配熟地黄,金匮肾气丸用桂枝配生地黄,且多牛膝、车前子二药。生地黄性寒凉,而熟地黄性温,肉桂味辛甘,性大热,长于纳气,引火归原,守而不走,为治命门火衰之要药,桂枝味辛甘而温通经脉、走而不守,助阳化气之力较强,故桂附地黄丸温性明显强于金匮肾气丸,其温补肾阳的作用更强;而金匮肾气丸在补肾阳的同时更加偏于化气利小便,利水之功远大于桂附地黄丸。对于肾阳虚而水肿,小便不利之症效果更好。
注意事项
此二药偏于温补,如有口干口渴、舌红无苔或少苔少津等阴虚火旺之证,或者口苦、脘腹胀满、便秘、舌苔黄腻等肝火、痰热、食积之证禁用。
桂附地黄丸因含附子,有外感表证者禁用。
因附子为妊娠禁忌药,孕妇忌服。
因与白及、白蔹、半夏、川贝、浙贝及瓜蒌 “相反',不能与以上药物及其中成药(如牛黄清心丸、柏子养心丸、香砂养胃丸等)同时使用。同理,因含肉桂,与赤石脂“相畏',故不能与赤石脂及其中成药(如安神赞育丸、抱龙丸等)合用。
此外,现代研究肉桂、山茱萸均含有鞣质成分,与磺胺药合用可增加肝毒性及肾脏损害;山茱萸含有有机酸,与水杨酸类药(如消炎痛)合用,可增加后者在肾脏的重吸收,加重肾毒性;含钾量较高的泽泻如与洋地黄药物合用,降低后者效力,影响治疗效果;如与保钾利尿药合用(如安体舒通、氨苯喋啶)则会导致高血钾;含生物碱的附子、泽泻等如与阿托品、氨茶碱、咖啡因等合用,会致毒性增加,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庆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合用,可增加后者对听神经的毒性。因此,与含有以上成分的西药应尽量避免同用。
一句话总结
两种药物的用药区别点,关键在于是否利小便。
“肾者水脏,主津液',肾阳虚不能气化,水液不能下输膀胱,出现小便不利(量少),或外溢于肌肤为水肿,或聚饮于肺为喘咳,或走大肠而发为泄泻,此时用金匮肾气丸。
肾阳虚失去蒸腾作用,不能使水之清者上升,则水液由肾直趋膀胱,轻者尿频、小便清长,重则出现饮一尿一,甚至消渴,此时用桂附地黄丸。
此外,肾阳虚,开阖失司,关门不利,则出现小便淋漓不畅、点滴而下甚者癃闭,宜用金匮肾气丸;关门失阖,则出现遗尿或尿失禁,宜用桂附地黄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