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博评谈·英租威海卫(44)医疗卫生
金博评谈·英租威海卫(44)医疗卫生
明代,威海卫署设训科一员管理卫生事务。城区居民数百户,只有一家中药堂珍病,世代相习。清代,卫署守备李标,曾捐俸设立药局,搜集验方,炮制药材,以供病人求治需。乡村医药奇缺,百姓患病,或求教于巫婆,或叩拜于鬼神。
殖民政府先后在威海设立医院4处。其中设施最完善、医护人员最齐全的是位于刘公岛上的海军医院,但只为英军和外侨服务,拒收华人。1902年和1904年当局在码头区和刘公岛设立医院两处。1926年又在温泉汤设立了一处医院,这三处医院均对华人开放,总床位72张,全区人均床位占有率约为万分之四。其中,码头区的称作“大英民医院”,是1898至1945年期间威海仅有的公办医院,先后称为大英民医院、威海卫公立医院、威海卫新民医院,有医师3名,大小平房40余间,可收住病人60名。病房有英人和中国人之分;英人病房设备完善,中国人病房只有土炕,被褥和其它用具均需病人自带,室内脏乱不堪。医术由一名英国医生稍理,一名中国助理医生负责内外各科的诊疗,医疗事故经常发生。其余两处属分院性质,规模小,设备也比较落后,各有一名医生,只能收治五、六个病人。此间,私办医院、诊所和药房,最多时不足20处,有医生60余人。霍乱、天花、伤寒、痢疾、疟疾等传染病几乎年年流行。由于缺医少药,许多人患病无法医治而死亡。1902年,仅合庆一个村死于霍乱病的就有200多人。
除医院外,公共卫生所几乎没有。但每两星期举行公开诊治一次。针对区内流行病症,则由医官长率人每星期赴各地施诊。每年还要前往乡村产妇家施行接生。到春季医官长还要分赴各地施种牛痘以防天花。为防治传染病,由医官长定期对公共建筑物进行检查,并在公共场所修建公厕。此外还制作一些卫生宣传册发放到学校或农村。在殖民当局修建的医院里,中外病人是有别的。如大英民医院,英国人病房设备完善,而中国人的病房则相当简陋。普通病房里仅设三、四座土炕。病人住院一切用具都要自备,烧炕煮饭均在屋内进行。由于医护人员少、素质不一,误诊事件时有发生。因此,其设立的医院,名义上对中外病人一视同仁,实际上主要为在威海的英国人和外侨服务。
刘公岛海军医官署。1898至1940年,刘公岛为英国驻华海军避暑疗养地和暑期军训基地,基地管理事宜由海军医官长全权负责。(193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