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届生,有点话说。

//
一个专注于写年轻人的公号
陪你遍历山河,仍觉人间值得
1
6月,毕业季来了。
在说出:终于毕业了,像是松了一口气,但也感觉身上多了一份压力,

想说已经成为大人,又不太适应没有“学生”的身份。

“应届生”,每次跟别人说出这词时,能从眼睛里看出一些迷惑,或者是带着一些不屑。

【经验不足】、【涉世未深】似乎就成了我们的头衔,像板钉的事实,又像无力辩解的论题。

然后,我们的薪资就自然地被往下压,感觉一路来,都被学生的身份压迫着,劳动力被压榨,可是你也不知道该怎么反驳。

知足吧,是我在听到这句【这待遇对于一个应届生来说,还不错了】的感觉,

只是,哪个年轻人没有野心呢,但没有人愿意给时间让你去证明。

记得在校读书那会,去应聘谈工资时,发现自己没有一点主动权,说是商量,还不如说愿不愿意接受,
自己抱着赚“外快”的心理,别人当你是兼职,好像那点钱,也没什么不对。
只是现在脱离学生的身份了,为什么揪着【有没有拿到毕业证,应届生】不放呢?
2
想想以前更容易感到快乐,虽然那会赚的不多,但也感到心满意足,可是现在似乎越难感到快乐了,
看着那条条框框的个人信息,似乎那写着的资料代表着你过去的全部,
不是不对,而是感觉不太舒服。
或许是以前那会,读书更能代表我们的价值,那点钱,算是添花,然而现在工资职业的大小,却成为了衡量价值的最大标准。
我们在心里,很难去拿这说服心里的那份躁动的野心,

可是也发现社会设定的门槛和框架就是没有道理可言。

你亲身体验了一把就业的难题以及社会竞争的激烈,发现那不过是很自然的法则,
你能存活以及你的发展空间,都是看你的经验和能力,大家不过都是如此,
别人不想冒险去检测你行不行,你不想浪费在狭小的空间里,时间就开始变得极其重要了。
最近同届之间的话题从“找到工作了吗”转换成“你在做哪一行”
回答并不重要,而你有没有这行的经验,以及这行容易进吗,似乎成了大家更关心的话题。
3
寻找出路,像我们这群刚刚换成西装扮成大人的应届生,去冲出重围,但心里又有一丝不甘的将就。
才会在话题上一次次转向怎么才能融入社会,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个位置。
可是讨论很久下来,还是没有答案,毕竟你不是别人。
于是这时,那种莫名的“无力感”就显现出来了。
想要的东西越来越多,东西越来越贵,似乎只有拿身体去拼才能赶上心里的那份肆意生长的野心,
然而在旁人看来,学校学的东西就足够能轻松应对,以至于你刚踏入社会,就给你一身的期望和要求。
其实不管是周围人给的要求,还是自身的需求,

着急地想有所作为或者急忙进入一行,都是在缓解内心的那点“无力感”。
这种感觉,更多地会表现在很难跟人诉说,不想说或者不能说。
就像你发现很多生活中的很多事情,是没有道理可言的,
甚至不是你想就可以的,这种感悟,你也不好说你现在才懂。
 4 
能力还撑不起野心的感觉,在长大后就越发强烈,那会是学生的身份压制着,现在是经验能力,
貌似一直会有一堆的理由原因去限制你,甚至到最后你会发现你有了经验还不行,还得跟别人攀比。
弱肉强食,似乎本来就算很普通正常的事情,这是站在旁观者角度去看,
可转换成当事人时,总感觉有些不对,少了新人关照的一说,更没有【试一试】的说法。
其实很想说“应届生”,没有你们认为的轻松容易融入社会,也不是你们眼中那经验不足,能力不行的样子,
我们心里都有一颗那按耐不住的野心,想蠢蠢欲动在事业上弄点成绩,
但也希望可以给多给一点点的时间和耐心,
不要用那张表全全去定义成什么,人生还长,一张登记表还不足以去概括一个人的以后。
在看待一个人时,不应该从身上的一些标签去认识或者去判定,
这是片面的,不能因为“应届生”的身份就给其能力轻易下结论,
成熟稳重不是依据年龄的标准来划分,同样的能力也不是因为身份局限化。
给彼此之间多一点的相信和多一份期待吧!

和慢热的人谈恋爱是什么体验?:

很多事情是不需要一次性做完的。

因为爱,所以甘愿:

别人有的爱,我们不可能模仿

编辑/                                    曾嫣红

插曲/                                         入海

插图/                                           应届生

关注我

陪你在身边说说话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