昂扬的性崇拜:独特的康家石门子岩画
说起岩画,新疆境内有着太多的遗存,无论是天山,还是阿尔泰山、昆仑山,保留至今的岩画都数量巨大,离乌鲁木齐最近的一处,应该是在市区东面的石人沟里。那一年我和单位同事跑到那里去乱转,顺便就看了看那里的岩画,那些岩画刻在一处山顶的褐色岩石上,内容基本都是北山羊,线条粗犷简洁,寥寥数笔,意韵毕现。
在夏日的阳光下,那块突兀的岩石泛着铁色的光泽,配以周边粗粝而荒凉的山峦,愈发的张扬出刚毅而苍茫的气质。
那一次我们看到岩画的时候已时至中午,蹲在山下农家乐的同事打来电话,告知午餐已熟,清炖羊肉大盘鸡什么的都已经端上了桌,于是大家草草在岩画前摆完POSE留影到此一游后,便呼啸而去,直扑山下餐桌。只有我一个人留了下来,独自的对着那些岩画静静而坐,感受着那些远古的寂寥。
其实……其实我当时也不是这么有情怀,事实上我当时是一直在纠结是不是等大家都走了后,抠下来一块岩画收藏……但是最终我克制住了自己的私欲,我的脑海中“唰唰唰唰”的闪过老师曾经的教诲,闪过领导对我的教育,想到了国家,想到了……呃……其实真实情况是:我后来发现那些岩画根本抠不下来,而我也没练过九阴白骨爪,所以只得作罢,狠狠地看了几眼那些岩画后,也追随着大家,一骑绝尘,奔着餐桌去了。
新疆境内不仅有着众多的岩画,有些还非常特别,比如位于吐鲁番托克逊县境内的克尔碱水系图岩画,是一幅远古的水文地图;比如阿勒泰哈巴河县的哈龙沟岩画,至今色彩还是鲜艳的褐红色,而且还在画满动物的岩画上乱入了一个疑似飞机的玩意等等。而这些岩画中最特别的,应该就是位于呼图壁县境内的康家石门子性崇拜岩画了。
康家石门子岩画不仅面积巨大,而且是目前世界范围内仅见的、最大的表现生殖崇拜的岩画。
我第一次去那里的时候也是在很多年前,那时候那里还没有建成景区。虽然此前大家都去过那里附近的山中徒过步,但一直没有专门去过看岩画。像我这么热爱学习的好同学,自然是不能放过学习求知的机会,于是终于抱着学习钻研的态度,组团跑到了康家石门子看岩画。
康家石门子岩画距呼图壁县南约83公里,位于天山腹地的丹霞地貌中,岩画就镌刻在一大块宛如大厦的丹霞石壁上。而那一大块丹霞上的岩画现在距地面大约是10米——当年肯定没这么高,远古的牧羊人又没有梯子什么的,更不会吊个威亚在那上面刻画——应该是年代久远,石壁前的山体逐渐坍塌使得壁画突兀而出。这也是件好事,否则那上面指不定会留下多少历朝历代的王小二到此一游之类题字。
(岩画所在的山体)
事实上在新疆的一些岩画往往有这样的情况,今天去看,那上面画着两只羊,过几天再去,两只羊后面就跟了一群羊。这不是那些羊会繁殖,而是现在的牧羊人们没事新加上去的,而更多的则是在岩画上的胡写乱涂——看来,从史前到现在,人类喜欢没事在墙壁上涂鸦两笔的爱好一直就没变过。只不过史前画的是狩猎、放牧、祭祀以及生殖崇拜,而今天则除了图案,还有着诸如王小二死全家张小丽我爱你让我们一起面朝大傻春暖花开这样的文字。
康家石门子的得名,据说是因为清末有一户康姓的农民,居住于此,而石门子,则是因为此地丹霞山岩状如门户。岩画具体是在这里一个叫康拉尔的沟里,康拉尔,这个名字听起来好像和康奈尔是什么亲戚,很洋气的样子,然而真相很可能是“康老二”的转音,或许就是当年那户康家人的老二在这个沟里。
整幅岩画东西长14米,上下高9米多,总体面积达120平方米左右。专家们按照构图,将这些大大小小三百余个男人像、女人像、不男不女的像以及动物图像分成了A、B、C、D、E、F、G共7组。这些像中最大者高 2.04米,小者19厘米。而且其中还有一些颇为奇特的男女合图、双头同体、三头同体等奇奇怪怪的图像。
我第一次见到这幅巨大的岩画时,正值盛夏,整个山谷郁郁葱葱,一片苍翠,而那些矗立的嶙峋丹霞被炽烈的阳光照耀着,在这浓绿的山谷间愈发显得鲜艳,在天地间形成强烈的色彩反差。
既然是生殖崇拜的岩画,那么自然这些岩画基本表现的内容都是和性有关的,最明显的就是那些男性图像上一个个昂扬的男性生殖器。
岩画以肆无忌惮的方式表现着那些生殖器,可以想见,那些岩画的创作者完全是以一种自豪的姿态来表现对生殖能力的崇拜,那些生殖器硕大而夸张,高调而直接,甚至在有的人像上,不仅仅是一条男性生殖器,而是同时刻画着多条勃起的生殖器图案。更为有趣的是在岩画中表现的老虎、马,也是雄性勃起的状态。
岩画的一侧有一处泉水,是所谓泪泉,即一滴滴渗出的那种,据说当地人称之为圣泉,喝了以后滋阴壮阳嘴不臭,专职不孕不育之类云云,同行的小伙伴们纷纷拿出矿泉水瓶去接水,争先恐后的体验是不是有奇效。我却对那些不感兴趣,只是看岩画。
岩画采用浅浮雕的手法,所雕人物的面部均面型瘦长,除了那些纯属夸耀生殖能力的画面外,还有一些画面显示或隐喻了男女交媾的动作。岩画下方还镌刻了成排的小人在欢快舞蹈的场面,应该是表现祈求子嗣繁衍、人丁兴旺。
然而我最感兴趣的,则是“对马”。
岩画似乎共有两组“对马”的图案,所谓“对马”,即两匹马立身相对,构成了一个对称的图案,其中一对,两匹雄马的生殖器也是昂扬相对的,整个图案的构成简洁协调,质朴有力,颇为耐读。我基本上对这个图案爱不释手,事实上我多年后在设计一个LOGO时,最终就采用了这个“对马”的图案。
关于这些图像是什么年代、什么人镌刻的,专家们一直都有分歧,比较主流的观点认为是距今三千年的塞种人遗存。
塞种人简称塞人,是波斯人对斯基泰人的称呼。中国史书,如《史记》,也有对塞人的记载,称之为塞种。据希腊作家希罗多德记载,塞人起源于伊犁河流域,公元七世纪,西迁里海和黑海北岸。塞人为游牧民族,历史上活动于乌克兰至新疆的伊犁河流域。据记载,塞人共有七大部落,如跨海塞人、尖帽塞人、饮麻黄的塞人等。
塞人属于印欧人种,也就是白种人,是新疆地区最早活动的族群之一,距今3000多年前,塞种人就已活动在帕米尔高原、天山山脉及新疆北部的大部分地区。
历史上塞人骁勇善战,曾称霸从中欧到中亚的广阔土地。在新疆境内,目前已发现众多的塞人遗迹。经过欧亚数千年的民族征伐、融合、更替,塞种人逐渐淡出历史舞台,融入到各个民族之中,也有学者认为现今的塔吉克人为塞人的直接后裔。
我曾经听到过一个说法,说是当年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来中国时,曾专门提出来要看康家石门子的生殖崇拜岩画,但是因为当年路况极差,道路艰险,中方拒绝了。还有人说,撒切尔夫人之所以点名要看这个岩画,是因为英国人是塞种人的后裔。
英国人显然不是塞种人的直接后裔,而塞种人在新疆乃至整个中亚的遗存都很多,因此关于这个故事,我一直存疑,姑且当野史听之吧。
对于我来说,康家石门子不仅仅有着这样一幅独特的远古岩画,更有着壮美而秀丽的景色,这里独特的丹霞地貌,造就了天山山脉中一道奇幻而瑰丽的风景,那些赤红的山岩与葱翠的山谷,将人间的色彩挥洒到了一种极致,我想,远古的牧羊人们,也许就是因为在这样一种肆意磅礴的山峦之间,才有了表达的冲动和喷薄的激情,用他们的画笔在这奔放的山壁上,镌刻出了他们心中最为美妙和神圣的图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