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商古国——内国,与虞国争讼,文王出面裁断

内国,古籍中作“芮”,铜器铭文中作“内”,学界认为,商周时芮国有二,一为殷之芮,与虞国为邻;二为周之芮,属周族宗室之国。《故宫西周金文录》录有传世铜器“芮姞簋”,有铭文:“内(芮)姞作旅簋。”这是嫁往芮国的姞姓女子所做器物,有说法认为此芮器为商代芮国铜器。《广韵》载:“神农居姜水,以为姓。其后为齐、甫、申、吕、纪、许、向、芮。”商代芮国可能是姜姓。提起芮国,我们最为熟知的是周代姬姓芮国。2005年,陕西韩城梁带村发掘大量芮国墓葬,出土铜器多带有“芮”字铭文,被认定为周代芮国故地。但学界认为周代芮国是在武、成时期所封,跟商末芮国并没有内在联系。那么商代芮国的地理位置在哪?有学者根据古芮水考证,认为商末芮国当在近靠周族的汧陇地区,即今甘肃陇县、陕西宝鸡一带。芮水,即汭水,即今天陕甘交界的泾河支流黑河,在今汭河上游,发源于甘肃华亭县关山东麓,芮水当以芮族得名。

芮姞簋

“芮”的原字为“内”,甲骨文“内”为“洞穴”形,是早期族人的居住形式,中间有“人”字形,传统说法为“人进入”,所以《说文》解释“内”为“入”,但这应该是个误会。人非人,亦非入,倒似挂在洞楣的遮挡物。金文作“屋舍”状,类似于“向”。但“向”是“流动的帐篷”,字形倾向于突出外部结构;而“内”为“居室”,着重强调里面的情况,故“内”常与“外”对称。不过笔者以为“内”的象形看去更似一种防御武器的“盾”,内、盾之间或有一定的联系,“内”的含义是相对将危险物挡在外面而言的,这样一来,可以说与“内”作为“进入”的传统解释大相径庭了。《史记·苏秦传》:“革抉瞂芮,无不毕具。”芮,解释为“盾之绶带”,可见早在东周时期“内”的变异字“芮”便与“盾”联系在了一起。

商代芮国在史籍中唯一的一条记载跟虞国有关,《史记·周本纪》:“虞芮之人有狱不能决,乃如周。入界,耕者皆让畔,民俗皆让长。”是指虞芮两国为了争夺边境之地产生纠纷,经周文王公平裁决,虞芮相互礼让的故事,即典故“虞芮让畔”。为此,《诗经·绵》唱道:“虞芮质厥成,文王蹶(guì)厥生。”说的就是此事。也就是说,古文献中出现的商末著名事件“虞芮争讼案”发生在陇西,而并非晋南,主角之一的“虞”实为“吴”(苏南吴国前身),当时吴(虞)为文王伯父太伯经营之地,在今甘肃陇县吴山地区。虞芮为边界归属争讼,由当时颇负盛名的文王出面调解,似乎也说得通。反之,虞芮若在山西芮城和平陆,是不是太远了点,文王有点鞭长莫及的味道。

芮城古文化遗址群

商末大板荡时,芮国因地处周国势力范围,又受到文王仁政的影响,当为归周之纵,或参与殷末伐商,商代芮国在西周时当还存在。但古籍记载早期西周政坛上却有一个“芮伯”,为周室股肱,与召公奭、毕公万、卫侯等姬姓宗室卿士平起平坐,这些周室元老都是追随武王伐商重臣,又有姬姓血统,应该不是商代芮国之芮伯,当为武王所封姬姓芮国。那么商代芮国去了哪里?目前缺乏考古论证尚无定论,虞国被武王迁封,照此推测,芮国应该也被迁封了,笔者以为,虞芮两国可能被分别迁往山西平陆县和芮城县,西周时仍保持殷末相邻状态,只不过芮国为异族,在周边众多姬姓诸侯国的影响下国力渐弱,最后淹没于历史长河。芮城为“舜居妫汭”(《史记·五帝本纪》)之地,“妫汭”当为妫姓人与芮人的合称,当然这是后来的说词。西周时芮国与魏国相邻,芮国最后可能融入了魏国。

文/堰风

西周古国——随国,“汉阳诸姬”大家长,楚国崛起第一个障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