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预言:南科大“一定会成功”

“南科大是我访问过的最年轻的大学,也是近年来国内发展最快的大学,未来二三十年一定会成功!”2015年11月5日,杨振宁先生造访南方科技大学,以《我的学习与研究经历》为题,与师生们畅谈了一个半小时。

据现场亲历者回忆,时年93岁高龄的杨振宁依然精神矍铄,思维清晰,回答问题时娓娓道来。在一个多小时时间里,他“没有喝一口水,也没有卡一次壳”,他的睿智与风度,给南科大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015年,杨振宁(左)在南方科技大学

谈求学经历

两位老师影响一生

在演讲中,杨振宁谈到学生时代对他影响最大的两个人是吴大猷教授和王竹溪教授。杨振宁回忆道,1938年秋天,他通过考试成为西南联合大学第一届新生。

1942年春天,为了准备写一篇学士毕业论文,杨振宁找到吴大猷教授,请他做导师。吴先生给了他一本《现代物理评论》,让他去研究其中一篇文章。这篇文章讨论的是分子光谱学和群论的关系。杨振宁因此学到了群论的美妙和它在物理中应用的深入,对其后来的工作有决定性的影响。这个领域叫做对称原理。对称原理占了杨振宁一生研究工作的三分之二。1942年秋天,杨振宁考进了清华大学研究院物理系做博士生,师从清华大学王竹溪教授。王竹溪教授的专长是统计力学,是他把杨振宁引导进了统计力学的研究领域。

谈科研心得

勇于挑战全新领域

“大师领进门,修行靠个人”,杨振宁在演讲中坦言,自己的研究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1947年,对于杨振宁来说是“困惑沮丧”的一年。当时他在芝加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选择了实验物理方向。他说,20多个月的时间里,他做的实验总是不成功,“当时很焦虑。”后来杨振宁给自己出了4个理论题目,最终有一个成功了,是关于群论的。因为之前很少有人把“对称”用在核物理中,“我走进去,很快占领了一个新的领域。”杨振宁说。

杨振宁用自己的这段经历告诉年轻学子,一个人最好在研究开始时就勇于探索新领域,“这就像挖金矿一样,如果挖新矿,就容易出成果”。在杨振宁看来,真正有重要意义的、在学术界成功的研究,都基本上经历了“兴趣、准备、突破”三步。

杨振宁总结自己一生的学习与研究经历后,给南科大学子提出了可供参考的宝贵经验:当直觉与书本知识产生冲突时,那往往是最好的学习机会,必须好好抓住;年轻学子与同学讨论,也是极好的深入学习机会。

谈中美教育

各有优劣,取长补短

从西南联合大学到芝加哥大学,再到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杨振宁深切地感受到中国和美国研究思想的差异。他坦言,中国家长常常一味追捧西方教育体制,其实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的教育体制,都各有优劣。“中国教育倡导'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注重从理论到现象,使得中国学生对不太懂、不清楚的东西有抗拒感。美国的教育体制也不像许多人口中的那样完美,美国学生会把清楚与模糊的知识混起来,无法形成清晰的知识框架。”杨振宁先生表示,正确的教育态度应该是:对于中国青少年,可以让他多学习一些美国启发性教育的精神;对于美国青少年而言,他们掌握的知识比较混乱,反而应该让他们多做一些习题。

读创/深圳商报记者 吴吉

编辑 肖晓君

监制肖晗

校审 喻方华

点击在看,让更多朋友看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