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森斯的位置

对帕森的定位,现在国内外比较流行的几本理论课本明显存在着矛盾,有的将把放在现代社会学理论(候均生)的第一个位置,有的又将他视作最后一位古典理论家(瑞泽尔)。这一有趣的有小细节倒是有助于我们这些初学者在阅读理论课本时从宏观视野上去再次去思考,这样一位在社会学史上极具影响力的学者的思想和其社会学发展上的位置。

自孔德以来,帕森斯可以说是最明显的有意欲提出一种整合理论的社会学家。在他以前,传统的古典理论社会学理论的发展路线可谓是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一端是涂尔干为代表的宏观取向的社会理论,认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宏观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制度而不能还原为个人视角;另一端是以韦伯为代表的以个人取向的解释社会学,认社会学该是对社会行为的过程、动机和结果的因果性解释。诚然,这种刻板的划分方式本身是存在诸多问题,但在从整体上把握古典社会学理论上对我们来说还是有所帮助。这里,可以显而易见的是对马克思理论的影响我们是有所忽略,而这一忽略也反应在了帕森斯的理论体系之中。

帕森斯一开始是以一名行动理论家的身份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其早期的成名之作《社会行动的结构》(以下简称SSA)一书,集中评论了马歇尔、帕累托、韦伯、涂尔干四位欧洲理论家的理论随后提出所谓的行动参照系。值得一提的是,帕森斯似乎是有意的忽略掉了马克思对社会学理论的影响,这也直接导致了美国社会学对马克思理论的长期的低估。

根据瑞泽尔的观点,帕森斯其职业生涯前期的核心概念有四个,分别是单位行动,唯意志原则,理解和模式变量。通过这些概念帕森向我们建构了一种独具特色,确乎是区别于实证主义和解释社会学的行动理论。在四个概论中,单位行动是帕森斯集中论述的核心。根据帕森斯的观点,行动可以被切分成行动者、手段和目标三个部分,而行动本身又受到了来自主客两方面的影响,即主观上行动者本身对该选取何种行到来达到目标和客观上社会规范和现实场景对行动者的约束。这种一方面行动者本身在行动确乎存在着某种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确又被一定客观因素所制约的原则就是唯意志论。受其早期在德国求学期间对韦伯理论的兴趣,帕森斯在其行动理论中也提倡了理论这种主观研究方法,但随着其最终导向决定论这种方法也就被抛弃掉了。

从帕森斯单位行动的描述来看,他已经是迫不及待展现出了一种综合性理论的特征。同时,我们也能从看出帕森的规范的重视。

模式变量是帕森斯构思出来的五对二分变量。在最初,它们是被用来描述行动者在面对情景做出行动或者是做出判断之前所进行的二分选择,之后帕森斯又将它们扩展至了整个行动系统的分析。

在SSA之后,帕森斯逐步开始由一个行动理论家向系统决定论转型,当然这次转型引致太多的争议。这其中之一便是,他企图对早期行动理论与后期提出的动系统进行的整合存在明显的矛盾。最明显的是,对其早期概念的抛弃。

在开始以社会系统视角来审视整个社会结构的时候,帕森斯就已经抛弃掉了早期行动理论个由人取向。此外,他认为社会系统的基本单位应该是所谓的角色——地位,这一概念的提出意味在帕森看来个体已经变成了社会结构和规范制约下的按照自身占有位置和所拥有的角色来展开既定的互动行为——用加芬克尔的话来说“行动的傀儡”。而帕森斯本人更是以文化决定论者自居,认为规范是社会中大多数群体价值观的延续和传承,个人通过内化社会规范,遵从规范从而适应社会生活。总之,此时帕森斯眼中的早已失去了在单位行动中存在着的不算是全然明确的意识,彻彻底底的沦为了由结构所决定的对象。

帕森斯这番煞费苦心的做法背后明显存在着更为庞大的想法:这也许也是在社会学上首次出现的,对从个体视角出发的行动理论和从宏观视角出发的社会结构理论的整合。这一野心勃勃的目标也是帕森斯在作为行动理论家出现在众人视野中时就以暗含在单位行动概念之中的。

在此后的AGIL模型中,这是宏伟的理论目标的面目变得更为清晰。通过提出一个高度抽闲的分类模式,帕森试图论证从最为微观的社会制度到整个人类社会都能使用不管是从事经验层面的具体研究还是从事理论层面的抽象研究都可以用到这一模型来进行指导,从而确立了其结构-功能主义的分析视角。顾名思义,结构-功能主义就是分析社会结构及其功能,其基本战略被帕森斯概况为两点:一,识别社会系统及其子系统的基本功能要求;二,分析满足这些功能要求的社会结构特殊。

作为结构功能主义的大师,帕森斯的学术地位一度达到巅峰,并在社会学史上深深地打下了属于帕森斯的烙印。然而,随着社会发展,结构-功能主义日益暴露出来的自身存在的诸多问题。瑞泽尔在他《古典社会学》中引用了乔治·霍阿克的观点,认为帕森斯结构功能主义在美国的持续繁荣与美国当时的国际地位高度关联,结构-功能主义这一强调稳定,理论视角刚好是对其霸主位置的唱和,随着美国的失势,结构-功能主义也随即走到了尽头。

令人值得玩味的事是,对结构-功能主义的攻击首先来自于深受马克思影响冲突理论。米尔斯率先向这个庞大的体系发起了攻击。其后的事,大家都再熟悉不过了,常人方法学、符号互动论等各种理论竞相绽放,可谓百家争鸣。现在,再次回过头看看理论课本上帕森斯的位置时,会发现如此多样化的理论视角的出现视乎都与结构-功能主义密不可分,正是帕森斯这次可谓史无前例对宏观与微观理论整合的举动,激发各个流派的强烈反思。也可以这样来理解,帕森斯之后的各种新兴社会学理论在某种程度上似乎是在对结构功能主义的反向建构上建立起来的。其中最明显的莫过于加芬克尔的常人方法学。然而,再细细查看课本目录,发现帕森斯及其学生的影响力显然不止于此。与帕森斯同时代的,作为帕森斯同事的霍曼斯,其以社会行动为取向的交换理论,同样是深受结构-功能主义。科塞的冲突理论更是直接是在结构功能主义框架内,对社会冲突正功能的讨论;达伦多夫的辩证冲突论也同样是在对结构功能所作出的理论贡献上探讨社会结构本身所具有始终处于冲突变动中的“另一面”。而随后的新功能主义的出现,更是像我们证明帕森结构-功能主义本身所蕴含的生命力。

以知识社会学的视角来看,任何意识形态或者说是观点都脱离不了一定的社会存在的影响。曼海姆曾寄希望于知识分子能提出一种超越阶级的“意识形态”,在他看来,知识分子这一特殊群体本身有着特殊的品质和利益,邮政在社会活动和思想方式上的稀有开放和选择性。因而,知识分子能够通过意识形态的批判和知识的教化来对各种政治意识形态的超越。然而从整个社会学思想发展的历程来看,自帕森斯试图对整个社会学存在的重大“结构——能动”二元分歧进行整合以来,社会学理论反而变得更加多元化了,虽然的确有学者指出现代社会学理论中存在着的新的整合趋势。然而在不同的理论家的理论范式中我们会发现不同整合范式。例如,布迪厄以社会网络视角对“社会物理学”和“社会现象学”的整合与吉登斯“结构化理论”就颇为不同。就现实来看视乎离曼海姆的理想还有着很长的距离。于海曾在《社会学思想史中》指出,就托马斯库恩那个著名的“科学共同体”的概念而言,社会学作为一门常规科学其基础还有待构建。并且“但这样的一门‘常规科学’对当释义性传统的社会理论是否有足够吸引力又是十分可疑的。”

在我们在对帕森斯本人及其前后社会理论思潮的变化作为一番简单回顾后发现,帕森斯这个位置,可谓是承上启下。在其之前社会大致上呈现出了较为鲜明的二元对立局面,实证主义与社会解释学可谓是水火不容;在其后,整个社会学理论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的局面,众多理论流派的出现更是推动了整个社会学理论走向了一个新的理论综合趋势。而一切的出现,应该说帕森斯还是立下不少功劳。而这种理论观点间的碰撞无疑为社会学这门学科继续保持强大生命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参考文献:

【1】乔治瑞泽尔著王建民译,《古典社会学理论(第六版)》,世界图书出版社。

【2】候均生等主编,《西方社会学思想(第二版)》,南开大学出版社。

【3】乔治瑞泽尔主编,《布洛维克社会学家指南》,浙江人民出版社。

【4】于海著,《西方社会思想史(第三版)》,复旦大学出版社。

(0)

相关推荐